1.2.5 开放式创新的定义

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针对企业目标的确定性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企业的创新活动概括为“象棋规则”和“扑克规则”两种形式。在企业已确定所掌握科技和目标市场时,其市场形势就如同“象棋规则”一般,企业与竞争对手处于开放环境下的公开对抗状态,各自的资源都相互透明,企业需要按照预设的运营线路来运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信息透明度降低,其市场形势就如同“扑克规则”一般,无法事先获知对方所掌握资源,企业只能根据市场变化趋势进行推断,自行对战略进行调整。

2003年,切萨布鲁夫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他认为获取创意的途径、商业化路径都可以是多样化的,组织内部固然是重要方向,组织外部也是组织进行创新的效率倍增器。其核心是创新过程中,企业与不同类型合作伙伴企业合作,通过与合作企业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商业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自有技术进行商业化,可通过原有的企业内途径和企业间的外部途径来实现。

(1)稳定的用户信息流对创新绩效的贡献视角

厄本和冯·希贝尔(Urban & von Hippel,1988)提出行业终端用户参与创新的模式。他们认为,与用户进行深入沟通接触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如果高端行业用户能够参与到创新过程中,对用户提出的需求与方案进行分析,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例如,为生产商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创意或原型设计,通过引导企业创新人员产生创新思路以及技术的开发,使开发出的新产品更易被市场所接受。赫斯塔特和吉摩登(Herstatt & Gemuenden,2006)通过研究,提出追踪技术前沿、与技术开发者保持密切合作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企业通过追踪技术发展趋势,保持与先进技术研发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外部技术支持网络,能够实现内外部协同创新,加快新技术能力的开发过程。

(2)先进配件供应商对创新绩效的贡献视角

克拉克(Clark,1989)及西口(Nishiguchi,1994)等对创新绩效展开了持续的研究,他们认为通过对上游供应商的资源和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共享市场和技术信息等一系列举措,能有效地降低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压缩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取得行业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贡献视角

皮萨诺(Pisano,1990)、泰勒(Tyler,1996)等认为将企业互补资源进行合作共享,进行协同创新,合作企业共同承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压缩周期、提升效率。同时,企业间通过合作对互补知识相互转移,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通过跨领域的知识融合实现技术创新。

(4)引进外部创意和技术对创新绩效的贡献视角

2002年,里格比(Rigby,2002)和祖克(Zook,2002)等认为,对外部具有价值的创意和技术进行有效获取及合理使用是推动创新、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入外部新技术,能够使内部研发专注于核心,提高研发效率和费效比,节省研发成本,加快创新过程。通过与外部进行合作,将创新的风险和成本转移到伙伴组织中,发挥协同的优势,共享创新的成果,是当前一种高效、合理的创新形式。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与不同类型合作伙伴进行多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合作,依据各自在生态环境所处层次与位置,发挥企业掌握的创新优势,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依据“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原则,能够降低创新风险与不确定性,提高创新效率。

里格比和祖克(2002)认为,内部创新不能有效实现创新价值,创意输出是公司衡量创新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市场进行观察和评测,是判定创新成果是否值得投资推进的有效方式。同时,将创意进行输出(外部途径商业化)也有助于提高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忠诚度,为公司留住创新人才。切萨布鲁夫(2003)认为,开放式创新通过内部技术的外缘化,即通过外部途径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实现了新技术与企业外部的相互流动,以此在企业内部形成技术创新推力,使内部技术创新人员与外部技术有足够的交流,促使企业能够紧跟技术前沿。研究成果商业化是成果得到认可的重要形式,对于任何创新研究人员而言,成果被商业化是对其任务的承认与褒奖,创新成果通过外部商业化的过程,其专利权转让费、股份转换等不同形式的收益,也会使研发人员在创新技术输出的过程中获益,同时提升企业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向外输出企业内与现有业务不相关的创新技术,在企业外部将技术进行商业化,对企业自身和外部企业而言,都有效提高了研发效率,减少了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

所以,开放式创新是降低技术开发风险、消除市场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开放式创新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