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技术创新与合作创新

在历史的描述中,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前进和发展。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觉,即蒸汽机的发明与工业时代的到来是同步的。然而,早在公元前3世纪,世界第一台蒸汽机已由希腊的希洛设计制造出来。但它并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所谓的工业革命,而是最终成为宫廷的玩具。同样是蒸汽机,希洛的发明没有带来生产力进步,而瓦特的再创新则开启了工业革命。由此可知,单纯从技术本身来看,创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成果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来衡量创新的价值,所以新科技发明要通过商业化来实现其价值。

熊彼特将经济学与创新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在定义技术创新的概念时,强调通过对经济要素进行组合可以形成独特的效用,即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企业管理能力等要素的组合来实现,并在定义中首次对发明和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如果发明没有应用环境和背景,则发明就无法实现商业化并创造商业价值。陈劲(2011)从企业管理的视角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从创意和想法开始,通过科研人员对问题进行研究,企业管理部门对产品进行调研规划,生产部门进行试制、生产,验证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商业化。由以上可知,技术创新包含三个过程,分别是技术发展、科技发明、产品商业化。技术创新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从创意到现实、从现实到市场的过程,最终实现了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虽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技术创新有不同的定义和研究方向,但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技术与市场的整合

技术创新的目标是使创意和发明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技术创新需要技术与市场相互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须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哈里森(Harryson,1998)通过辩证方法研究了技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技术虽然能够成为创新研究的基础,但是先进的技术与创新成功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相反,过多的先进技术反而会对创新起到阻碍作用。陈卉(2016)等认为技术是依赖市场需求存在的,企业不应过分追求“完美的技术”。人为地拔高技术需求,可能会给创新过程带来研发成本过高、制造工艺复杂等多方面的问题,反而不利于创新的成功。

就技术而言,其自身无法体现内在价值。商业化是技术体现价值的唯一途径,衡量创新商业化成功的标准就是满足用户需求,只有契合用户的需求才能带来商业化的成功。微软(Microsoft)就非常注重技术与市场整合,希望员工是“具有商业头脑的技术天才”。海尔认为,发明与技术创新是不等价的,发明者与创新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技术创新是一种将发明进行社会化并实现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所以创新不一定是对全新发明技术的应用,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的创新就是成功的创新,与创新的复杂程度、先进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2)企业部门间的整合

创新技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达尔文之海”(4),跨越“达尔文之海”对创新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需要组成企业的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协调,如制造部门与研发部门、制造部门与营销部门等。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不确定因素的控制需要各个部门间协调控制风险、降低市场竞争压力与战略风险等。然而,创新技术并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在市场化过程中,企业管理协调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市场调查、组织管理、销售策略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新的失败。所以,开发、市场与生产三个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技术创新需要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整合协作,不应只是研发部门的任务,不能将思想局限于某部门或某群体,技术创新应该是所有企业相关人员的第一要务,创新精神必须深入企业每个角落和每名员工。

(3)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整合

当前,科技日益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综合的趋势,技术创新的过程对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对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技术创新对于资源有限的企业有了更高要求,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是力不从心。即使对于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也变得高不可攀,从其内部创造出技术创新需要的所有知识逐渐变成镜花水月(蒂斯,1986),此时,外源性知识开始成为创新过程的核心要素(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 Levinthal,1990)。因此,企业适应、整合和配置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对于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蒂斯、皮萨诺和肖恩,Teece,Pisano & Shuen,1997)。外部资源的获取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以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竞争的环境也日趋激烈。巴顿(Barton,1992)指出企业要维持行业竞争优势,必须对新兴技术进行持续的跟踪、投资与研发。泰勒(Tyler,1912)与哈格顿(Hagedoorn,2000)等众多学者认识到技术创新急剧增长的成本和复杂度,已经超出单个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这种情况在一些高技术产业,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更加明显。所以外部资源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开始逐步被企业所关注,企业强化了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创新模式产生并成为国际技术领域新的发展趋势(马奥尼,Mahoney, 2000)。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其他企业(甚至包括竞争者在内)之间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渐渐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合作,在技术创新方面共同开展工作(见图1-2)。这些合作形式就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阶段,复杂化的技术创新向合作与开放的方向发展与延伸。

图1-2 技术创新的来源

傅家骥(1998)提出合作创新是不同组织间的共同创新行为,参与者可以是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不同组织。随着创新型企业独立进行项目研发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组织依据各自优势在具体的大型研发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与合资企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合作创新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之间的创新资源互补,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带来竞争优势的提高。罗炜(2011)对合作创新进行研究后认为,企业之间已不再局限于竞争关系,众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在后续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互不冲突是合作创新模式的重要特征。刘建兵、柳卸林等(2005)对合作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合作创新的双方实现了有限范围内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但从外界看来双方仍存在一个沟通界限。在独立创新模式下,创新管理的核心是整合内部资源,在合作创新模式下所要协调的资源随着合作范围的扩大而增多,其间组织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差异、合作成果分配等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会造成合作创新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