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要求各大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在3~5年内过渡到必修课程。近几年,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从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很多大学生开始有了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随着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生涯发展理论和研究也有了变化,而且“00后”的大学生在移动网络普及、物质生活丰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在职业认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规划方面显现出新的变化和特殊性,这都对我们当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充满变动”是今天互联网和全球化社会的一大特点。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职业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个人职业的发展也充满了变数——这就是我们当前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环境背景。如今,偶然事件、机遇,甚至危机都会被关注,如何提高生涯适应力,发展生涯韧性,识别机遇,把握机遇,然后创造机遇,等等,都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及时行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机遇。科伦波茨认为当前职业发展的核心,不再是一个人的战略能力,或做某种事情的能力,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管理的技能。好奇、坚持、乐观和主动,这四个态度成为人们在面对今天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所需要具备的的管理核心技能。从今天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其实没有办法控制长期的事业发展,影响事业后续发展的因素太多,我们可能需要根据事实做调整,做长远的目标设定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不是寻找最适合的工作,而是在当下多实践、多行动。唯有行动才能创造机会,唯有行动才使我们有把握机会的可能性。

“建构使命”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现在,职业的发展到了一个追求使命感的阶段,未来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小众,越来越个性,对个人来说,使命更多地来源于自身内部或者外部的召唤,指向特定的领域或者职业的强烈体验。使命感让我们在从事相关的活动或者工作中获得了目标感和意义感,相应地就会产生社会价值。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创造,而不只是匹配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要在普通的工作中建构人生的价值,书写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些变化和挑战都要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更贴近学生,更接近社会,创造尽可能丰富和自由的环境,引领学生在其中发现资源和机会。本书正是建立在对社会变化的理解、对现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反思和对学生切实生涯困惑回应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尝试。

本书视角新颖,涵盖了生涯建构理论、社会职业认知理论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包括大学生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发展、就业创业的全过程;形式活泼,大学生自己的生涯故事读来亲切生动,每章结尾处的讨论空间总能带来新的思考。书中还用二维码的形式补充了有益的微课和音频指导,大学生学起来会颇有收益。

本书既可以满足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阅读和活动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同时也对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一本集知识和技能提升为一体,具有较强可读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

本书的编者们来自外交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她们是具有十几年丰富教学和咨询经验的工作者,长期从事一线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又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本书是她们对自己多年来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的一个总结。其中宗敏是我的博士生,夏翠翠和涂翠平也是我带过的学生,胡志峰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同事,石薇是北京高校的同行,所以不管是作为她们的老师还是同事、同行,我很欣喜地通过这个成果看到了她们取得的进步和成长,祝愿她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成绩,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乔志宏

2019年5月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