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代《化州志》之纂修

明以前的《化州志》无存。与化州相关的著述,唐以前未有专书,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载有唐刘奕序《陵水志》,宋人著有《化州图经》,未详姓氏,零散篇章见于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元之纪述无闻。明陈鉴辑有《州志拾遗》,散佚。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州沈水曾修州志,即万历己亥《化州志》,惜已失传。

清代统治者对地方志的纂修非常重视,认为各省、府、州、县志的记载,合一方之风土人物,罗括靡遗,可以备《一统志》之采择,于国史之修纂大有裨益。因此,《化州志》的纂修在清代相对完备,共修纂了五部。

康熙时期一共纂修了两部。一部是康熙九年(1670)吕兆璜、朱廷植、陈济、赵丁、黄铨等修的康熙庚戌《化州志》。吕兆璜在自序中感叹,国史之修,有专职之史臣,因此,“簪笔而备掌故者,代不乏人,举而修之甚易”,而方志之修,“遐荒僻壤,文献无征,或缺焉而弗传,或传之而非”,沿袭多讹,即便裒成一书,而欲“取信当世,不亦难哉”!然而州志废而弗传,“是亦守土者之责”,故“承乏是邦”后,与诸公搜罗轶事,编修成《化州志》,除可以于国史之补外,“尤冀后之居是位者,审土俗之从违,考古今之兴革。师其所以得,监其所以失”,以利于化州之治理。另一部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化州知州杨于宸与州举人李履祥、贡生黄铨、陈思概等进行修订的康熙丙寅《化州志》。杨于宸于自序中认为,化州虽偏居荒壤,然“于中州礼义之俗,庶几近之”,故“予之董是役也,上稽天文,下察地理,中参人事,不敢杂以臆见”,务求简约明备。《州志》之修订,“固一时之一邑乘,实万世之信史”,日后化州得以土俗舆情入贡,有一二轶事可传可闻,“以昭大一统之鸿规”,实在是纂辑者之成劳。康熙庚戌《化州志》、康熙丙寅《化州志》两序载于光绪《化州志卷十一·艺文志》。

《化州志》在清代的第三次修订是乾隆十三年(1748),化州牧杨芬等重订,是为乾隆戊辰《化州志》。杨芬与学正林玉叶有序,均载于光绪《化州志卷十一·艺文志》。杨芬于自序中认为,《州志》自前州牧杨于宸于康熙丙寅重订后,至今已六十年,旧《志》已虫蚀页脱,模糊莫辨,而六十年间事亦沦落无传,“设一旦有轩车酋之采,不且重守土者之咎欤”!于是积数月经营,才与州人士执笔从事,“阅八月告成”。对于是志,杨芬格外谨慎:“参之旧《志》,以为之本;考之《府省志》,以为之证;征之茂、电、信、吴、石诸邻之书,以为之辅;酌之世族谱牒、故家藏书、鸿儒宝秘,以为之订讹补遗。”即便如此,“敢自谓为信史乎”!学正林玉叶则认为该《志》“简而该,典而则,复肆而多风,灿然大雅之林”,“能使天人、上下、古今、是非、得失,一展卷而不啻燎若观火”,具有龙门扶风之遗。乾隆戊辰《化州志》共十卷,分别是:地舆、建置、官师、赋役、秩礼、戒备、选举、人物、纪事、艺文,其详尽目录,载于光绪《化州志卷十一·艺文志》。2001年,海南出版社出版《故宫珍本丛刊》,其中有乾隆戊辰《化州志》。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修订的杨芬,广西临桂人,举人,乾隆十一年(1747)任化州知州,主政期间,助弱锄强,事无不断,所在皆有声:修建亲民堂、苏泽堂,捐建谯楼、志远楼,迁建文庙、四贤祠,乾隆十二年丁卯九月化州城南街失火,杨芬又捐银谷以赈之。杨芬博学洽闻,除纂修《州志》,光绪《化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录有其文《李氏庭示要言序》,诗歌《来安山》,光绪《化州志卷三·建置志》载其《迁建学宫记》,修建四贤祠及亲民堂,杨芬都有《记》。

道光七年(1827),化州牧黄锡宝认为杨芬修订的州志,虽板片犹存,却又霉烂漫漶,又恐乾隆十三年之后的事渐即遗忘,“兼恐上自汉晋,下迄元明,所仅存什一于百者,亦将模糊”,则修订州志,守土者别无旁贷,故道光丁亥《化州志》成。该《志》由黄锡宝辑录,参与纂修的,有李世升、程臻,协修者萧常青、汪锡麟、叚成玉,分纂黄均辕、李曾裕、李日昌、李乘云、陈侣璇、袁象璋、李步鳌、罗国伦,由林中麟绘图。黄锡宝于书中自序云:“虽不自信其详且覆,而八十年来文献,亦庶几可考见矣。”道光丁亥《化州志》十一卷,分别是舆地、建置、田赋、学校、秩官、典礼、兵防、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其详尽目录及黄锡宝之序,载于光绪《化州志卷十一·艺文志》。黄锡宝,江苏太仓州镇洋人,戊辰联捷进士,道光四年(1824)任化州知州,道光八年卸任,复回任。黄锡宝主政化州期间,敬修万寿宫、捐修化州城东南两门、川堂一座三间,卷蓬一间,重建玉光亭,重修养济院、骊珠台,迁建范祖禹墓,“凡祠宇之在祀典者,饬新之,院舍之,资乐育者振兴之”,化州“熙熙然有岁丰民和气象”。黄锡宝除纂修《化州志》外,尚作有《重修范公墓碑记》,为《叚烈妇郑孺人墓铭》作序,两文载于光绪《化州志卷十二·杂志》。建化州试院及临江阁,州牧黄锡宝均作《记》。道光五年,林鸿猷捐文武新进凑用田租二百五十二石以作新生田产,黄锡宝亦为之作《记》。三《记》均载于光绪《化州志卷四·建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