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研究

古代雷州半岛“以海为田”历史文化格局探析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校级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机制建构研究最终成果”(C14521)及2015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与展望”(C15150)的成果之一。

杨励轩作者简介:杨励轩,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从地理位置与族群结构来看,古代雷州半岛既有得天独厚的三面环海优势,又以闽南移民后代为民系主体,从这样的地理位置与族群结构来说,其文化似乎应和闽南文化一样,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相较于内陆其他区域来说,尽管古代雷州半岛在经济形式和民俗文化等方面拥有明显的海洋特色,但究其实质,海洋特色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层面。从本质上而言,其拥有的海洋捕捞、海洋采珠及海水制盐等传统经济形态,是传统农业思维在海洋领域的延伸;而且,从古代雷州半岛经济形态整体而言,传统渔盐所占比重也远低于农耕经济。当然,古代雷州半岛也有海内外商贸活动,但从规模及对当地精神人格的影响力度来看,也远弱于闽南地区或其他闽南移民地区。面对古代雷州半岛民众“习尚保守”“民性保守”“株守旧窝”“惰向外志向,乏进取毅力”刘佐泉:《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8-23页。的总体特征,有学者直言雷州文化局限于“以海为田”的格局,即局限于取渔盐之利,缺乏闽南民众“以海为途”进行商贸活动和探索、认识世界的进取精神。但若因此而鄙夷雷州文化,认为雷州民众不思进取、粗鄙落后,笔者认为有失客观公允。

雷州文化为何有闽南文化之基因却迥异于海洋文明化的闽南文化?早在秦汉之时,徐闻港与合浦港一样是中国最早“以海为途”与世界发生接触的始发港,但到两宋至明清之际,曾经富庶的徐闻港与雷州港没落沉寂下来,而闽南一带的泉州和漳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种历史地位的变化是多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从中西海洋贸易格局的变迁、人与地关系、国家与地区关系三个角度综合分析雷州文化与闽南文化缘何走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