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西海洋贸易格局变化之结果

古代中西海洋贸易格局历经多次变化,直接影响了与其相关的地理区域的政治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与经济结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兴衰走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古代中西海洋贸易格局的变迁。

第一,海上贸易航线的变迁。古代雷州半岛徐闻港的兴起与其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直接相关,而其衰落乃至雷州半岛海洋贸易传统的衰落也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东迁有一定的渊源。海上贸易航线的开辟或转移往往与当时的海洋知识(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天文导航)、适航船舶以及港口条件有关。根据《汉书·地理志》“粤地”有关从雷州半岛徐闻港出发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地点名称的航程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航线紧邻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岸线。结合考古发现的汉代船只模型多为船体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的平底船,以及当时航海罗盘尚未发明等多种历史因素,可以推断当时航海技术还较为落后,船舶连续航行的能力较差,所以只能紧邻大陆海岸线航行。因此,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紧邻东南亚海岸线的雷州半岛徐闻港无疑成为当时这条海上贸易航行必经之港。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的航海谚语“去怕七洲、回怕昆仑”,其中“七洲”“昆仑”分别是海南岛东北侧的七洲洋和东北角的木兰头急流,可以推测这样的海洋自然条件,对于航海技术尚且落后的汉代航海者而言,更是无法完全克服的天然障碍,所以尽快从雷州半岛徐闻港登陆应是当时的最佳选择。但到了唐宋之后,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罗盘的发明,以及海洋知识的积累,使得航海者们选择路线时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不再依赖雷州半岛徐闻港进行物用的补给,也不再沿岸穿过琼州海峡,而是可以经海南岛以东和西沙群岛海域,在中国手工经济生态更为丰富多元的东南沿海地带和东南亚各地之间直航。

第二,地理区域物产及经济结构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古代雷州半岛徐闻港没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物产与经济结构吸引力在唐宋之后始终无法超越泉州、漳州等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与持久存在,是因为各国各地区物质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及阿拉伯与东南亚的香料等物品历来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点,但雷州半岛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在这些手工制造业领域始终没有任何话语权和竞争优势。对于逐利为本的海上贸易商而言,古代雷州半岛缺乏持久吸引力,其门前冷落也符合历史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