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渡黄河

刘恒与母亲薄姬离开长安,一路北行,随从他们前去的还有舅父薄昭,以及不多的宫女、太监。漫漫北行路,尘沙乱飞扬,生在帝王家的刘恒,能受得了路途的颠簸,吃得了这份苦吗?

车轮滚滚,很快驶出了长安城,刘恒第一次离开宫门,来到外面广大的天地之间,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他坐在车辆中间,向外观望,当时正是秋季,广袤的田间,庄稼成熟,百姓们挥镰收割,忙得热火朝天。

毕竟只是八岁的孩子,刘恒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劳动场面,当然产生好奇心,他在车上坐不住了,只想跑下去玩耍。母亲薄姬拦住他:“我们要到代地,路途遥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到达,如果耽误行程,我们怎么向太后交代?”薄姬对于太后恩准自己和儿子一起远赴边疆,充满了感激之情。在以后的岁月里,薄姬一直非常尊敬太后,就是儿子刘恒做了皇帝,她也没有因为儿子得势,对吕太后有丝毫的诋毁怠慢之意。正是薄姬这宽厚的胸襟,对待荣辱得失不骄不躁的做法,深深地影响了刘恒,使他幼小的心灵懂得了忍让,学会了宽容。

转眼间,刘恒的车辆来到黄河岸边,此时人们正忙于劳作,河上摆渡的船只很少。刘恒一行人只好在一家旅舍住宿等待船只。

刘恒侍奉母亲休息后,缠着舅父薄昭,让他带自己出去看看。薄昭说:“这里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在繁华的长安什么没有见过,还是赶紧休息吧!”刘恒却不这么认为:“这里也是我大汉的江山,我身为皇家子孙,当然应该了解各地的情况,长大了才能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呀!”

薄昭知道自己的外甥喜欢读书,文才武略,都有所通,听他这么一说,心中忽然一动,这个孩子还有如此大的抱负呢!于是他带着刘恒来到街上,街上来往的行人并不多,偶尔才能看到一两个挑担的人走过。汉朝初年,经过多年的战争,生产遭到破坏,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各地人们的生活还没有走上正轨。

刘恒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忽然,一个穿着破烂、步履蹒跚的老人朝着他走过来。舅父薄昭赶紧上前拦住老人,问道:“你要做什么?”老人被身强力壮的薄昭吓了一跳,他颤巍巍地说:“我要到河北去。”

“老人家,你也要到河北?”刘恒走上前,客气地对老人说。

“是啊!我女儿在河北。”

“我也要去河北,”刘恒跟老人攀谈起来,“现在没有船只。”

“有船又怎么样?”老人叹口气,“没有坐船的钱。”

刘恒一听,对老人说:“这样吧!你明天跟我一起走。”

薄昭担心外甥的安全,并不同意他的做法,在这陌生荒僻之地,万一遇到强盗谋害可怎么办?

刘恒没有理会舅父的担忧,他说:“一个孤苦老人,有什么可担心的?”

老人跟刘恒说,自己的女儿在几年前的战乱中走失了,多年没有消息,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在战乱中散失的人陆续回到家乡,老人经过多方打听,听人说在河北见到自己的女儿,于是匆忙收割完庄稼,就踏上了北上寻女的路。可是老人来了几天,因为费用不足,始终没有过得了黄河。

刘恒和舅父薄昭带着老人回到旅舍,安排他吃住。老人感激涕零地说:“遇到贵人了,遇到贵人了。”

第二天天一亮,随从人员找来船家,他们准备登船渡河。刘恒来到河边,看着黄河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横穿大地之上,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云端天国。

踏上渡船,刘恒一行朝着远在北方的封地继续前行,他也许没有想到,这一次离开长安,踏入河北,一去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当他再次渡过黄河,回到长安时,已经成为仁德闻于世、胆略超众人的一代年轻君王。

他们乘风破浪,渡过激流澎湃的黄河。这个时候,跟他们一起过河的老人,才知道这位小小年纪的公子,竟然是先皇的儿子,当今陛下的弟弟,代地的诸侯王。老人跪在地上,对着刘恒一个劲地磕头。刘恒赶紧扶起老人,说:“不要谢我了,去找你的女儿吧!她一定也急着见到你呢!”

晋阳古建筑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刘恒感叹道:“圣人说得好啊!‘国家安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后来,刘恒为王为帝的日子里,一直尽力避免战争,努力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过着安宁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