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
- 赵毅衡
- 1382字
- 2020-08-29 04:06:50
7.规约符号
靠社会约定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这种符号称为规约符号,皮尔斯称之为symbol,这个称呼在西方思想史上意义混乱,连累中文也混乱不堪,在皮尔斯自己的讨论中也相当混乱,本书第九章第五节将详作辨析讨论。“规约符号”,是与对象之间没有理据性连接的符号,也就是索绪尔所说的“任意/武断”符号。
皮尔斯认为相当多的符号是有理据的(像似性或指示性),只是一部分符号没有理据性,解释者都需要靠规约来确认符号与意义的关系。但皮尔斯也承认,很少会有纯理据性符号。无论什么样的理据性,解释时依然必须依靠规约。规约性是任何符号多少必定要有的品质,否则无法保证符号表意的效率,而理据性只是一部分符号具有的程度不同的品质。
这种普遍规约性,是符号表意的通则。像似性与指示性,无法给接收者一个确定的解释意义。没有社会规约,无论男女洗手间上面用穿裙子、穿裤子人形象(像似性符号),还是用烟斗与高跟鞋图形(指示性符号),还是别国语言的“男”、“女”字样(规约性符号),人们依然逡巡不敢进。符号表意的确切保证是使用者所属社会的规约。
例如象声词,连索绪尔都认为是有理据的词汇,但语言中即使有理据的部分,依然要靠规约性。狗吠声,英语为bow-bow,法语为oua-oua,汉语中为“汪汪”,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象声词像极了,对比一下就可以明白这种像似性非常有限,哪怕表现狗叫声这样简单的对象,也不可能不靠规约性。
一般人认为“副语言”(paralanguage),即非词汇性的话语成分,例如声高、语气,手势、表情等,像似性很强,各国通用。其实其中有很大的规约性。例如大部分民族用点头表示同意,阿拉伯人摇头表示同意;又例如赵元任先生指出的,中国人向人招手掌心朝下,西方人掌心朝上。
规约性是社会性的,因此不同社会的规约不一样,不能通用,而像似符号与指示符号,各个社会有可能都有能力懂(虽然不像规约符号那样能立即精确理解)。洗手间不用文字说明,用图案,就是想用“世界通用”的符号,不用规约符号,反而能避免误会。全球化与“图像转向”同时发生,原因在此。
应当指出,符号三分说清楚不难,在具体符号身上,三者却经常混合。皮尔斯指出:“要找到任何一个没有指示性的事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56)他的意思是说任何符号多多少少都有指示性,都引起接收者对对象的注意,因此都有指示成分。实际上三者几乎都是普遍的,一个常见的“不准掉头”交通标记,就由像似、指示、规约三者结合。
指示符号可以与像似符号结合。许多指示符号,以像似对象的一部分指向对象的全体。此种符号非常多见,可以称为“像似-指示符号”。例如一块牌画上铁丝网,指示的是禁区;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用碎步与目视代上楼下楼,用挥鞭代骑,用开门动作代替门。其大量像似-指示符号,与基本上使用像似符号的西方戏剧,形成两种非常不同的风格。
相当多符号,混合了这三种成分,无法截然说某个符号属于某一种,只是各种成分多少而已。所以上文说,任何符号多少有图像性,多少有指示性,也多少有规约性。三种符号各有其长处:
像似性使符号表意生动直观;
指示性使对象集合井然有序;
规约性让符号表意准确有效。
皮尔斯认为上述三种关系“尽可能均匀混合(blended as equally as possible)的符号,是最完美的符号”(57)。不太清楚如何测量符号组分的“等分均匀”,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符号“完美”。不过凭此倒可以宣称,中文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符号系统。因此下文专门给一节讨论中文的三理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