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雨无声
  • 亚东
  • 2026字
  • 2020-12-01 15:11:44

家书

时下,E时代渗入到生活当中,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沟通桥梁。一家人虽远在天涯,但总有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家人之间早已不再需要用写家书的方式相互沟通情感了。

“家书抵万金”的年月离我们越来越远……

18岁时第一次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外的父亲每月用毛笔给我写一封家书,每次拆开信封来,聆听着父亲的教诲,感觉我和父亲是那样的贴近。

父亲的家书不尚文采,犹如一杯淡淡的清泉水,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让我品咂出水的至纯和父亲心中的人生观来。

父亲为人耿介,不多言语。我自小在父亲身边,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却很少知晓他的内心世界。一朝远离,一封封家书,让我开始了解到他的内心世界,那是一汪浸透了岁月艰辛与风霜的人生哲理的海,然而,这海又是那么的宽容与深沉。

父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我从每月一封的家书中读着父亲。

我收到的最后一封父亲的家书是在公元1989年春夏之交的4月份,那一年我在省城求学,学潮迅速演变成了“动乱”,月底收到父亲用毛笔写来的一封家书,信的内容不很长,信中嘱我认真学习《人民日报》的“4·26”社论……

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封建帝王和以忠孝仁义治家的鸿儒耆宿们,在家书中透出来的殷殷真情,也足以让我们感知家书的重量。

汉高祖刘邦在家书中告诫自己的长子:“我生逢乱世,秦王焚书。以为读书没有多少用处。然而自从我当上了皇帝,方才醒悟读书的好处,想想过去,多不应该。尧舜不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而让给了他人,并不是他不爱江山,而是他的儿子不争气啊。一个人有了一匹好牛好马尚且爱惜,何况天下呢?你是我的长子,早就有立你的想法,群臣也都称你有四个贤友,我都请不来,而他们肯来助你,认为你可成大事。今天我决定以你为太子。”

魏文帝曹丕在家书中告诫自己的儿子:“父母对于儿子,虽挖空心思,在乡人面前掩饰儿子的过错,然而如果他不知悔改,时间长了,人们自会知道。这样的人做官,不是很难成就事业吗?”

素以公正清廉闻名于世的包拯在家书中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世子孙,如有为官不廉、贪赃枉法者,不得再称包姓,死后不得葬于包家祖坟。不遵此教诲者,就不是我包家的子孙。”

清康熙年间,宰相张英因家人与邻居发生宅基地纠纷,修书与他,求他出面摆平邻居。他回信给家人,信中仅有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甚感羞愧,便按他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相爷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条巷子现存于安徽桐城市城内,成为中华民族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

其他还有清人的《曾国藩家书》、当代的《傅雷家书》等,都可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至真至诚,至亲至切,谆谆教诲之传世家书。

公元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专家通过木牍上的文字发现,古墓的主人是战国晚期普通的秦人,这两件写满文字的木牍竟然是当时的家信。写这两封信的人,是两兄弟,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兄弟两个写信向家中要钱和衣服,其中惊显得十分着急,信中说:“愿母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实)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意思是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的话,他的命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惊的钱不够了,他借了别人的钱,借了一个叫垣柏的人的钱,希望他的母亲能快些给他送钱来。

黑夫的信中则说:“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愿母遗里夫用勿少。”意思是希望母亲把夏天穿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那边布贵的话,就多寄些钱,他自己买布做夏衣。

在中华民族史书的长河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帝王将相、名流耆宿的家书。然而,普通百姓那不思雕琢的书信往来,让我们从2000年前一个普通秦人的家书中,了解到它的平实。也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才使家书有了殷殷的亲情,以及压在我们心头沉甸甸的重量。

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家书是在秦代。

我读到的令我感慨唏嘘的一封家书,是20世纪60年代老家的叔叔们写给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的一封家书。那个年代,交通通信不畅,家人间的交流与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

这是一封向我的父亲报丧的家书。信中诉说了我的爷爷在老家挖窑洞时,被倒塌的土方掩埋,不幸离开人世的经过。信中说到我的爷爷一生勤俭而劳苦,如何辛劳养育子女,却长逝于为家人建造新窑的塌方下。信纸上清晰可见斑斑泪痕,那如泣如诉发自肺腑的笔墨,让我读来泪流满面。

公元2008年正月,我接到哥哥从百里之外的家乡打来的电话,83岁高龄的父亲突发脑出血住进了医院。我迅速赶回。然而还是晚了,当我赶回家乡,赶到医院,来到父亲的身边时,他已经永远合上了双眼。尽管现在交通方便,通信发达,我也没有能最后见一眼我的父亲,更没有能与他最后一次通电话。也正是因为时下的交通方便,通信发达,使我从1989年以后的20年里,再也没能读到过父亲写给我的家书。多年来,我们父子之间亲情的沟通交流方式,仅仅是电话中的一句简短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