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井的考古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隋唐长安城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勘探和发掘,水井在宫室、里坊、两市、寺观中都有不少发现。

(一)三大内和皇城的水井发现

1.大明宫水井的发现

1957—1959年大明宫的发掘中,在麟德殿西侧第一层台基的北部(后殿西耳室的西侧),发现南北相对的两口井。南边的一个,井口平面呈椭圆形,长径为1.5米。北边的则呈圆形,直径1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7页。

2004年春季,在大明宫太液池南岸的一处斜坡上,清理出唐代圆形水井6口,深7—10米,井口直径均1米左右,其中两井的井口还残存有砖砌的井圈。有一井的井口北侧还保存着尚在原位的一块方形础石,础石中央穿凿有一圆孔,可能是井亭的残余或提水辘轳立柱的石础。由以上遗迹现象判断,发掘区北部的这片低地应是供应宫内用水的井区或者水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西安唐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发现大型廊院建筑遗存》,《考古》2004年第9期。

2.兴庆宫水井的发现

1958年在兴庆宫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有多口水井。在二号房址的北侧,发现有4口井。在六号基址的回廊周围,发现有当时的井址5口,其中西面2口,北面1口,东北角处2口。另外在十四号基址的西边,紧挨西宫墙处还有两口井。马得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3.太极宫和皇城水井的发现

2004—2006年,配合西安市旧城改造工作,在隋唐长安城宫城和皇城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古井,其中有些应为隋唐时期。2005年在西大街中段的同方工地,于地下5.5米深的建筑基槽下清理了一批古井。其中一口井平面呈长方形,四壁较平整,东西宽0.9米、南北长1.2米、底距基槽表面仅深0.5米,距现地面深6米。井内土层堆积为浅灰色杂填土,较湿润。井内出土瓷器21件,其中执壶20件、碗1件。文中根据井的深度、地层堆积及遗物,推测为一口唐代水井。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西大街古井出土唐代遗物》,《文物》2009年第5期。现综合形制、深度、堆积、遗物来看,可能为一口用于储藏的地窖,亦可称作窖井。

(二)坊市、寺观水井的发现

1.里坊水井的发现

1987年在唐长安城安定坊十字街西北隅的小十字街的东北发现水井一口。为筒形土井,未砌砖。井口残缺,距地表1.3米,井筒直径为0.76米。发掘深至2.6米即停止,钻探深约8米多到底。发掘的填土中含有四耳灰陶罐残片,罐形如桶,根据西明寺井址内出土有大量这类汲水用的陶罐,可知这一土井为饮用水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长安城安定坊发掘记》,《考古》1989年第4期。

1992年,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施工至雁塔路段,上下穿过唐长安城平康、宣阳、亲仁三坊及永宁坊部分范围,暴露出许多水井及渗井。赵强、李喜萍、秦建明:《唐长安城发现坊里道路遗迹》,《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998年,在劳动南路东侧的民航工地建设中,于6米深的建筑基槽内发现隋唐水井6口。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资料。口径1.2—2.8米、残深0.6—1.3米。口径较大者为井底坍塌造成。井内出土有陶背水罐、陶罐、石捣、石臼等。此处位于隋唐长安城醴泉坊。

2000年,西北大学在校北门西侧修建博物馆综合楼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灰坑和水井遗迹。共发现水井23口,其中22口为土壁式、1口为砖砌式。土壁式水井井壁竖直坚硬,两侧分布有对称的脚窝。井中堆积多为青灰色松软湿土,少数是纯净的黄褐色土,并且水井底部均有地下水露出。井内出土遗物比较丰富,以执壶和双耳罐为最多,其次还出土有残碎的璧底碗、铁钩和极个别的漆器等。J17圆形筒状,口径约1.3—1.76米、残存深2.9米。井壁上直,下部略内收。壁坚硬,对称分布着12个脚窝。井中出土有瓷执壶、陶双耳罐、小碗及兽面砖等。J23圆形筒状,口径约1.35米、残存深2.1米,井周壁采用长方形卧砖错缝砌筑而成,井底周壁较宽阔,且不砌砖。井中堆积有很厚的浅绿色淤沙土沉积,无出土遗物。此处位于太平坊的西北隅。从井内出土遗物来看,属于唐代居民日常用器,与北门东侧教学九楼工地具有佛教文化特点的遗物明显不同。贾麦明、吉笃学:《西北大学北门唐代遗迹的发掘》,《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2001年,西北民航管理局在原西安国际机场进行住宅建设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建设范围开展了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总计发掘与采集面积共约4091平方米。此处位于隋唐长安城醴泉坊内,在考古清理前已经开挖了2.7米深的建筑基槽,发现遗迹有井90口、窖14口、卧泥池16个、灰坑68个、火坑2个、墓葬1座、水渠1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醴泉坊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90口井大致可分为渗井、水井和窖井三组。其中55口水井,井口一般距基槽表面为2—3.7米,加上基槽的深度2.7米,再减去路基和明清民国时期形成的地层0.6米,井的深度应超过4.1—5.8米。井的形制多为直筒圆形,井壁两侧或有对称脚窝。出土物一般较多,多见罐、盆、双耳罐等。在水井的发掘过程中,由于普遍比较深,在下挖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地下水涌出而不得不停止工作。在井中发现的遗物多是人们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器,如ⅠT21 J1出土有罐、盆、碗、瓮等;ⅠT25 J1发现的双耳罐、提梁罐等。这部分井应是人们当时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而开挖的水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醴泉坊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第255页。

2002年,在西安南郊刘家庄村东西安铁路分局新南花园征用的1.3万平方米范围内,勘探出古井30余口。这里位于隋唐长安城新昌坊的西北角,在其中一口古井中出土了一批带“盈”字款的瓷器及其他器物。该井开口于2米深的现代垃圾层下,直径1米、深7.8米。其内填满杂土,井底有厚约1米的淤积层,器物即出土于淤积层内。尚民杰、程林泉:《西安南郊新发现的唐长安新昌坊“盈”字款瓷器及相关问题》,《文物》2003年第12期。

2009年,在西安市碑林区边家村、黄雁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对隋唐长安城通义坊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在Ⅰ区清理出8口水井,水井均为直筒土壁,直径在0.7—0.9米之间,最深7米可见地下水。在Ⅱ区清理出3口水井。田有前、张建林:《西安唐长安城通义坊遗址》,《留住文明——陕西“十一五”期间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2006—2010)》,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页。

2.东西两市水井的发现

2006年7—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西市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大唐西市2006年考古发掘报告》,《西市宝典(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0页。清理出数口水井,但资料尚未正式公布。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在大唐西市建设过程中,又随工清理出唐代水井47口、灰坑12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左崇新):《大唐西市2008—2009年考古工作简报》,《西市宝典(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在2011年、2012年的西市建设工程中,又发现水井20口、渗井6口、蓄水井2口。大唐西市博物馆资料。这批井皆为圆筒形,有井壁为生土的,也有井壁砖砌而成的。个别水井在砖砌井壁的最下部用木板围挡成方框,起到隔挡泥沙的作用。蓄水井井壁和井底皆为砖砌而成,其上残存白灰面,深度较浅。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在隋唐长安城东市的发掘中出土水井4口。其中两口为青砖砌壁,底部用平砖铺底。两口土井中其一用鹅卵石铺底。井深在3米左右。张佳:《唐长安城东市重要考古成果公布——大唐东市或有商铺七万多间,与西市并列唐长安城》,《西安晚报》2015年11月19日第二版。

3.寺观水井的发现

1985年,为配合西安市供电局白庙变电站工程基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发掘了西明寺遗址的一部分,发现一口水井。水井位于东南院房址3的东北角。西距台基西壁17.8米、北距台基北壁4.6米。井口出现于第3层,原井口被破坏。现存砖井口距地表深1.85米,井口为圆形,直径2.1米,井为圆筒形,下部略窄,底径1.9米,全部砖砌。井壁现存103层砖。从残井口到井底砂层6.55米,即井底距现代地面深8.4米。距井口深6米为淤泥层,厚1.55米,土色黄绿,夹杂较多细沙,唐代遗物集中出土于这一层。在这层堆积的上半部出土较多铜造像和5块残石刻,下半部的包含物主要是大量的灰陶汲水罐残片、瓷片和陶盆残片。第6层为砂层,黄白色的粗砂,距井口深6.55米,砖砌的井壁到此结束。井底出水较多,没有发现任何遗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期。

1996年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东侧、西大宾馆北侧进行基建清理时,于两眼废井中出土了一批文物。水井直径0.8—1.0米,由于施工时已下挖4—5米,开口地层不详。根据井内文物判断,时代为唐代。这里属于隋唐代长安城太平坊温国寺(隋实际寺)范围内。刘瑞:《西北大学出土唐代文物》,《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1998年在西北大学图书馆南侧开始建设田家炳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楼,在处理楼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重要遗迹,并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唐代佛教文物。在楼基范围内共发现十余口井。井的口径一般在0.8—1.0米之间,均为土壁。由于井的上部已经被工程施工所破坏,井的开口层位不明,但从井中出土的文物看,一般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唐代特征,所以井的时代也应该与之相近或稍早。此处亦位于唐代温国寺(隋称实际寺)的范围。贾麦明、刘瑞:《西北大学田家炳高资培训中心楼基出土唐代文物》,《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1期。

2002年,西北大学在平整教学十号楼、教工第二食堂和校博物馆的地基时,发现隋唐时期的遗迹与遗物。共清理隋唐时期清明渠遗迹2处、水井1口、灰坑13个,并获取了一批遗物。在教学十号楼下发现一口水井,原开口层位不详,距现开口6.3米处地下水渗出,井口圆形,口径1米、底径1.6米。距现开口4.8米以上的井壁为直壁,4.8米以下的井壁为弧壁,在距开口2.5米以下的井壁开凿脚窝4个,两两间距0.4米。井内出土大量陶片、瓷片,以及石磨残块、螭首、铁块等。此处位于太平坊西南隅,与唐温国寺(隋称实际寺)有关。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西安唐长安城太平坊隋唐时期遗迹的清理》,《考古》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