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河源振兴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 邱远 涂华锦
- 19字
- 2021-08-27 18:09:24
第三章 新时代河源振兴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
第一节 新语言、新时代
一、新语言
新语言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笔者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报告中反复出现新语言、新表达和新语境,这就是通篇直抵人心的“习语”,使人沐浴在新时代的风口。
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是我党历史上最为接地气的报告:用普通百姓的语言,用广大民众听得懂的话语,用国民感同身受的传统元素,直抵百姓心底,准确把握并反映百姓所思、所求、所盼、所忧,并力求在文字表述上更加鲜活,用词直白生动,语言风格更平易朴实。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赢蓝天保卫战”“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等,不一而足。
在通篇直抵人心的新语言中,报告始终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民族复兴、世界舞台五个关键词,而诸多“新”提法意味着更上一层楼的挑战,比如“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等,无不凸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过去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认可与制度自信。回顾和总结过去波澜壮阔的五年,这是有充分的底气的:第一,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一带一路、亚投行、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展现国际影响力,体现了过去五年经济领域的重要成就。第二,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方面也有明显提升。十年间,中国出口份额占比从2006年的8.1%上升至2016年的14.3%。相比之下,主要发达国家表现黯淡,美国出口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在9%左右,德国、日本份额甚至出现下降。第三,中国消费市场释放潜力,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十年前中国的市场份额仅有1万亿美元,是美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而去年中国的零售市场已经约5万亿美元,接近美国市场份额,而考虑到今年美元贬值和中国零售市场增长态势,预计今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零售市场。第四,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出现。近几年,中国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以及网购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这些中国发展的领先领域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判断。一方面,中国对于基建投资的投入全球领先,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高铁里程达到2.3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也是全球领先,中国移动支付占比77%,高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已产生新的增长点。
十九大报告通篇说了我们老百姓最想听到的话、讲了我们老百姓最想知道的事、描绘了我们老百姓最想了解的中国的未来以及最为憧憬的美好生活,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通篇报告千言万语集中到一点就是,跟着党中央,我们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党和国家会一天比一天强大,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遥远。
二、新时代
新语言昭示着新时代。中国的新时代正踏着十九大报告的新语言悄然走来。所谓新时代,用十九大报告中的“习语”来描绘,就是我国正走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宏大时代。
正如瑞穗证券原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所言:“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会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房地产问题的解决,这是迈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新要求。”
在迈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号角下,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最引人注目的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历史性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提法在此前维持了36年,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比照发现,我国国民需求方面已经出现了重大转变,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到美好生活,供给侧方面则从落后生产到不平衡发展,创新驱动从不充分发展走到充分发展的节点,体现了更加注重促进公平,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更加注重全民普惠,或将是未来经济方面的施政要义。
首先,收入分配是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国基尼系数的不断攀升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状况不可持续。十九大报告强调未来将更加注重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笔者看来,这些举措便是为了调节当前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矛盾。
其次,注重绿色发展,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大城市病与环境污染问题是全民关切的焦点,也一直是近两年国家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造成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于以往粗放型发展过度透支了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等,体现了未来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与力度会更强。而京津冀一体化,特别是雄安新区建设或将成为打造新的增长模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再次,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几轮大涨都加剧了分配不公,而自去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可以预计,未来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出会加快,房产税也将配合财税改革有望加快落地。
最后,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习近平在报告中着重提到的,而中国也正是这么做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方案’的选择直接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阶段则体现为推动全球化的新方案。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选择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伙伴关系、支持多边主义。包容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将最终超脱于现阶段‘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以及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民粹主义之间的冲突,通过打造有竞争力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在全球范围形成新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资源配置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
在新时代起风的前夜,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可能会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经济政策方面可能会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房地产问题的解决。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无私提供“中国模式”“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对此,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抓住我国人均生产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抓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三是抓住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带来的全民、全生命周期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四是抓住我国中西部基础建设设施依然存在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五是抓住我国在产业升级、产品技术含量、工艺和品牌附加值等方面依然存在的很大的提升空间;六是抓住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贯通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经济融合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
凡此种种,是从量到质巨变的中国迈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新要求。
当然,在一个可见的未来时期,我国需谨防“明斯基时刻”“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等。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九大间隙的一个会议上表示:“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太多,使这个周期波动被巨大地放大,在繁荣的时期过于乐观,也会造成矛盾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所谓‘明斯基时刻’,这种瞬间的剧烈调整,是我们要重点防止的。”
总之,十九大报告通篇采用新语言勾画了未来五年甚至三十年的施政纲领和蓝图,新时代正悄然走来,而新时代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更加注重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发挥全球影响力,还要从以往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向更高质量的增长以及更加平衡的分配转变,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引领中国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即小康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