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视辨病辨证,更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一般来说,中医着眼于整体,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治疗方法比较灵活。因而余早年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如一盛夏感寒者,凭其无汗恶寒之主症,辨为太阳伤寒,用麻黄汤1剂而解;一产前呕吐至产后数天仍呕吐者,用桂枝汤加味而止。但临床日久,发现辨证论治也并非完美无缺,如辨证所依据的是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的主观感觉,即临床症状,而有些疾病的早期,虽“有诸内”而不一定“形诸于外”,导致无证可辨,不易把握,则论治无从进行,反映了辨证论治缺乏客观指标的局限性。这对于一些从事临床不久,缺乏临床经验的年轻医生更为困难。况且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不能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基本矛盾,因而立法缺乏连贯性,用药朝令夕改,缺乏全局观念,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西医学治病,注重局部变化,观察细致入微,在诊断时有客观指标,因而能进行针对性治疗。余对某些疾病从辨证论治转入辨病论治,即充分利用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和诊断,以专方进行治疗。但辨病论治也有其一定的片面性,如过分强调解剖部位和局部变化,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有机械唯物论之嫌。辨病虽然较多地反映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但有时缺乏对某些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对疾病过程中的不同变化进行不同的治疗,导致有些疾病虽然诊断明确,其疗效却不能令人满意。以白细胞减少所致头昏为例,虽然有专方“三棱补血汤”(见第三章第八节“验证专方集成”之“四十六、三棱补血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治之多效,但也有不效者,此时如与辨证相结合多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这种情况在一些疑难疾病中尤其明显,如癌症就是如此。
从上述可见,辨证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辨病则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两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若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能集二者之长,对疾病做出全面的、动态的分析,既解决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又解决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既抓整体,又兼顾局部,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
正因如此,故余在中年以后,临证之际更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或在西医诊断的基础上,以专方为主结合辨证用药;或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病与辅助检查,以辨证选方为主,加入辨病用药。这对于疑难病证来说,更有其重要意义。如一宫颈癌术后腹痛患者,粘连固然是腹痛的原因之一,但结肠镜检查提示慢性结肠炎,于是用印会河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清理肠道方为主,结合患者素体虚寒,动辄腹泻的情况,加入白术、肉桂等药物以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仅服药2剂,即疼痛大减(详见第三章第二节“疑难病证思路”)。对胃脘痛辨证属肝胃气滞者,常以肝胃百合汤为主方,结合胃镜检查或钡餐透视结果,如萎缩性胃炎者加入专药白花蛇舌草,溃疡者加入三七、白及以加强止血,促进溃疡之愈合等,常有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