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提高学术水平
陈某,女,40岁,1996年1月17日初诊。患者因脑出血而住院34天后出院。现仍卧床不起,右侧肢体痿软无力、麻木,仅手足指(趾)稍能活动,触之不温,言语低怯,气短神疲,神情淡漠,不思饮食,大便已1周未行,然腹部不痛。视其体形肥胖,舌黯红无苔,有少许瘀点,脉之沉细而涩。综合四诊所得,此乃气虚血瘀、气滞痰阻之故,故拟补阳还五汤合四逆散、二陈汤加味:生黄芪、桑寄生、赤芍各30g,当归、怀牛膝、法半夏各12g,柴胡、枳壳、茯苓、桃仁、川芎、陈皮、地龙、威灵仙各10g,红花、炙甘草各6g。1月25日复诊,患侧手足指(趾)活动已有进步,余症依旧。考虑此乃病重药轻之故,加重黄芪至40g。三诊:能勉强持杖行走数步,守方7剂,黄芪用至50g。四诊时,患者丈夫见疗效已著,要求加大剂量,遂将黄芪加至70g。2剂后,患者自觉头昏、面部烘热,家属视其面部发红。疑为黄芪过量之故,嘱减至50g。一周后复诊,诉黄芪减量后,头昏及烘热感和面红消失。守方服20剂,至1996年11月随访,诸症消失。
按: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或中风后遗症,方中黄芪一般用20~30g,有的效果颇佳,有的则收效甚微甚至不效。然不少老中医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此病,黄芪有用20g者,有用60g者,还有按原方用120g者。哪种见解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张锡纯指出,服补阳还五汤后倘“觉头痛眩晕益甚,或兼觉心中发热者,此为上升之血过多……方中重用黄芪,其上气血益多,脑中血管必将至破裂不止也”。苗香圃曾谈及脑梗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如气虚症状明显时,加黄芪益气活血,但用量宜从30g开始,逐渐增至120g,若突然大量应用,易出现患肢疼痛。张氏和苗氏指出重用黄芪可能出现的后果,苗氏还提出了比较安全的做法。余曾细查患者病历,见其住院后期曾服补阳还五汤加减10剂,但黄芪之量最大不超过30g。余初诊用30g,疗效不佳,用至50g时疗效比较满意,但加至70g时,反而出现头昏、面部烘热等现象。后又治一堂嫂,初诊黄芪用30g,渐加至50g时即诉头昏,减至40g时头昏消失,效果亦较满意,守方服30余剂而愈。可见,黄芪量过小,有失原方益气为主之本意,难以见功;量过大,则不免有升阳之弊。因此认为,体质强弱和气虚轻重不同,黄芪的有效治疗量亦不同。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或中风后遗症时,若辨证属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时,黄芪用量可从30g开始,逐渐加至有效治疗量,直到疗效满意且无头痛头昏、面部烘热感和患肢疼痛等副作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