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论治为疑难病证提供了治疗原则
严某,女,49岁,2002年6月11日初诊。诉舌隐痛、灼热,舌背部散在大小不一的紫色滤泡,遇热或日光照射及进食接触咸味时则疼痛加剧。伴食不知味,口苦、口干欲热饮而不多,口鼻出热气,酸软无力,每日仅能睡2小时左右,大便秘结。病已年余,曾去武汉某大医院就诊,诊断为舌体淋巴血管瘤,建议手术治疗,因经济困难而未果。曾用大剂量抗生素和抗癌药治疗无效,某中医按实热证而用苦寒泻下药亦无寸功,更医断为肾阴虚而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月余又无动静。视其舌红、中有裂纹,脉之细数、尺部不及。综合四诊,当为肾阴亏虚,火浮于上,治宜滋阴补肾,引火归原,药用:熟地黄25g,山茱萸、山药各12g,桑白皮、玄参各15g,泽泻、茯苓、牡丹皮、牛膝各10g,细辛3g,肉桂2g,5剂。6月17日复诊,诉服药后舌痛已明显减轻,乏力亦好转,夜能入睡7~8小时,观其舌上滤泡亦有减少。药中病机,守方加白花蛇舌草15g。6月25日复诊,觉心慌不适,舌正面及背面红点依旧,大便已正常,乏力之感已明显好转,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黄连6g。2007年曾做随访,病情无反复。
按:综合四诊,本例属肾阴不足,虚火上浮之证。患者既有腰酸膝软,舌红,脉细数,尺部不及等肾阴亏虚之象,又见舌痛灼热,遇热加剧,口苦、口鼻出热气等上热的表现。因非实热,故用苦寒药泻火无效。此即王冰所说:“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少阴肾脉挟舌本而行,肾水不足,无以制火,虚火上炎,蒸灼于口,则舌痛、舌上生疮;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扰及心神则失眠;肾水不足,肠道失润则大便困难而腹无所苦。舌质红而见裂纹,脉之细数,亦为肾阴不足之象。既为虚火,然前医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何以不应?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指出:“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附桂……据其窟穴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阴阳篇》中指出:“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所属而衰之……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据此,在六味地黄汤滋水养阴的基础上,用牛膝引药下行;病久水火每有格拒之虑,故在壮水制阳同时,佐以少量辛温之肉桂、细辛,旨在热因热用,取导龙入海之功,可收引火归原之效;黄连泻心,与肉桂同用,一寒一热,阴阳互济,能交通心肾;玄参滋水降火,俾虚火有所依附,乃以热治热、凉以行之之意,是“甚者从之”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