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重视合方萃要
一、合方的临床意义
合方是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的组合,形成合方或曰大方。
合方的临床意义在于各展其长,互制其短,更能使方证对应,提高临床疗效,因而特别适合于数证并存或病机兼夹的复杂病情。合方较一病(证)一方的模式更能体现辨证论治的原则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因而能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
合方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经方与经方合用,时方与时方合用,经方与时方合用,专方与专方合用,专方与经(时)方合用,经方、时方或专方与单(验)方合用,甚至经方、时方与专方合用,或经方、时方、专方与单(验)方合用等。其中重点在经方与时方合用和专病专方与经方或时方合用(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合方法中有法,方中寓方,其综合作用可适应复杂、疑难病情的需要。这种合(复)方治病,古已有之。如《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治疗“太少合病”,即是其例。近代名医冉雪峰对一历时4个月的中风,用《金匮要略》风引汤、百合地黄汤、《普济本事方》白薇汤、珍珠母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琥珀寿星丸、《外台秘要》铁精散等数方化裁,古今合参,终至病愈。董氏认为,选药处方时将辨证、辨病与单(验)方三者相结合是姜春华教授临床疗效卓著原因之一。可见,临证之际,是单用经方、时方、专方抑或单(验)方,还是运用合方,当相机制宜,以切合病情,提高疗效为主。
(一)经方与经方合用,拓宽了经方的运用范围
例1:赵某,女,43岁,1969年6月22日初诊。患者发病月余,住院6天,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会诊时卧床不起,自诉心慌,稍有响声则发作;自觉有气从心下直冲咽喉,嗳气数声而止;心下痞满,按之则觉疼痛;巅顶疼痛,时吐涎沫;因呕吐而致日进饮食仅150g左右,口干苦,欲热饮而不多,大便秘结。舌淡苔薄黄,脉细数。据证拟用:黄连、瓜蒌、枳实、吴茱萸、法夏、地龙、党参、炙甘草各10g,桂枝、生龙骨(另包先煎)、生牡蛎(另包先煎)各15g,生姜3片,红枣10枚,每日1剂。6月25日复诊:诉服药3剂后头痛大减,吐涎已止,心下满痛消失,气不上冲,心慌亦有好转。效不更方,再服2剂后仅觉倦怠乏力,食纳欠佳,继用四君子汤加味而愈。
例2:黄某,女,12岁,2000年4月16日初诊。其母代诉:6岁时开始手足有汗,但胸腹及头部无汗,炎夏亦然。伴手心脱屑、瘙痒,搔之则渗出白色或黄色水液。舌红少苔,脉沉细。形体瘦弱,动辄感冒,各种检查无异常。治拟调和营卫,佐祛风胜湿止痒,方用桂麻各半汤加味:麻黄、桂枝、炙甘草各6g,白芍、杏仁、地肤子各10g,生姜3片,红枣10枚。服上方3剂后,全身微汗出,诸症若失。
例3:程某,男,52岁,2000年5月8日初诊。诉几天前夜半突发恐惧惊叫,醒来眼前似有所见,以致起坐,稍后闭眼即心慌、恐惧不安,睁眼则无不适。如此数夜,以致次日神疲倦怠,萎靡不振。平素多梦,甚则噩梦纷纭。视其舌质淡红,脉弦而沉细。此乃心肝血虚,神魂不安所致,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加减:桂枝、龙齿(另包先煎)、牡蛎(另包先煎)、炙甘草各10g,酸枣仁30g,生姜3片,红枣10枚。3剂。11日复诊,诉服药当晚恐惧感大减,次晚已安睡达旦。
按:经方的特点之一是针对性强,正因如此,只适合于病机较单一的疾病,加之数量有限,故有运用范围狭小、适应面不广之短。当患者病危证重时,病机并非单一,往往数证并存,以致出现单用一首经方不能胜任的情况。为此,余常将经方合用,寒热并投,攻补兼施,气血同调,合数法于一方,拓宽了运用范围,适应了病情需要,从而每愈疑难病证。
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将两方合用之例,如桂麻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等,为后人将经方合用扩大应用范围作出了典范。例1“气从心下上冲”,为心阳虚所致奔豚,故用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去芍药者,因碍于心下痞满;巅顶疼痛,吐涎沫,为肝寒犯胃,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暖肝,降逆止呕;心慌惊悸,为心阳虚的表现,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心下痞满,按之疼痛,伴见便秘、苔黄脉数,此乃痰热结胸所致,故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清热涤痰开结。寒热并见,正虚邪实,病机复杂,如用一首经方单治一个病证,则势单力薄,顾此失彼,难以奏效;而多证兼顾,数法并用,则能达到互相协调、增强疗效的目的。故治疗时,本着有是证则用是药的原则,数方并用,温阳补虚与清热涤痰并进,克服了单一经方的局限性,适应了寒热并见、虚实并存这种复杂病情的需要。以上四首经方组成合方,药味虽较杂,治法却不乱,仍然“谨守病机”,既体现了经方运用的原则性,又克服了经方单独应用而适应范围狭小之弊,能适应病情复杂的需要,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方应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另如寒邪直中太阴、厥阴之腹痛下利(急性胆囊炎)用理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散合方加减,亦获得了痛除泻止的疗效(见本章第十二节“辨证论治窥识”)。
例2麻黄汤与桂枝汤两方合用而小其制,即桂麻各半汤,是仲景已有之成例,只不过彼为外感,此则用来治疗内伤。患者动辄感冒,手足有汗,但头及躯干无汗,此乃风邪郁于肌表,营卫无力抗邪之故。仲景对中风有汗用桂枝汤,伤寒无汗用麻黄汤,因而后人把“有汗不可用麻黄汤”、“无汗不可用桂枝汤”之说,几作定论。但对表有小邪,营卫已弱者,不用麻黄不足以解邪闭,不用桂枝不足以和营卫,仲景取二方合用,小变其制,既能小汗以祛其邪,又能和营卫以护正气。本案邪郁肌表而躯干无汗,当以汗出;然动辄感冒,手足有汗,营卫已弱则不可汗,故并非单一的麻黄汤或桂枝汤所能胜任。况且舌红,脉沉细,提示营阴不足,亦不可峻汗。仿仲景意,用桂麻各半汤调和营卫,微汗祛邪,既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又适应了病情的需要。手心脱屑提示营阴不足,瘙痒、搔之渗液乃风湿久郁肌表之象,故加地肤子祛风胜湿止痒。药证相符,故数年之疾能取效于数剂之间。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寓魂,心肝血虚则神魂不安,故夜半惊恐、心悸。《伤寒论》第118条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原治心阳受损、心神浮越而引起“心悸、烦躁”之证,第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治“亡(心)阳”而致的“惊狂,卧起不安者”。这两条均为心阳受损之证,但证候有轻重之别。例3之夜半惊恐介于心阳虚之烦躁与亡心阳之惊狂两者之间,较烦躁为甚,而较惊狂卧起不安为轻。患者平素多梦,甚则噩梦纷纭,再观其舌脉,提示心神不安,已累及于肝,致肝血不足,神魂不安而惊恐。故治疗上仿两方之意加减:取桂枝、甘草相配以复心阳;去龙骨而改用龙齿重在安魂,适应了病情轻重变化的需要。肝血不足,故加枣仁以补肝养血安神;姜枣补中焦,行营卫,以利心阳之恢复;因无痰浊故去蜀漆。诸药合用,复心阳,养心阴,补肝血,安肝魂,故收效较好。另如小柴胡汤、四逆散与芍药甘草汤合用治疗腰痛(参见本章第六节“二、常用经方验案举隅”)。可见,经方通过合用,其适应范围扩大。
(二)时方与时方合用,克服了时方的纤弱之弊
例:舒某,男,21岁,2005年1月21日初诊。因支气管哮喘和右下肺炎住院14天,经用消炎、止咳平喘和激素类药物后,症状减轻而出院。然近3天来,每至傍晚即发热(39.5℃),恶寒,咳嗽,时吐少量黄痰或清稀白痰,喉痒痰鸣,口干欲热饮不多,纳呆,胸闭,喘促,少气,全身酸软乏力,夜不能平卧,平卧则咳嗽不止。诊见面色不华,舌红苔薄黄,脉细稍数。据证拟用:熟地、仙鹤草、桑白皮各15g,炙麻黄6g,当归、杏仁、茯苓、陈皮、法夏、柴胡、白术、白芍、地龙、百部、瓜蒌仁、炙甘草各10g。每日1剂,3剂。1月24日复诊:发热已退,咳嗽次数减少,已不喘促,夜能平卧,少气感消失,视其口唇起痂,面已红润,脉细。守上方去桑白皮,加沙参10g,3剂。1月27日三诊:稍咳,痰少色黄,舌质淡红。改用金水六君煎加百部、川贝、山药、沙参以善后,经随访已愈。
按:时方与经方相比,有针对性不强和力量纤弱之不足,故余临证时常将时方与时方合用,以克服这一不足,从而适应病情的需要。上例肾虚咳喘兼表证,如单用金水六君煎,则表证不解;若仅用三拗汤,平喘之功亦嫌不足;倘只用五柴胡饮,则未能兼顾肾虚之咳喘。当此正虚邪恋、表里兼见、病机复杂之际,单用某一时方则过于单弱,难免顾此失彼,因而非合方不能胜任。发热恶寒乃表证仍在,神疲乏力、脉细乃气血亏虚之象,故用五柴胡饮益气养血解表;咳嗽痰少色黄或痰多清稀色白,伴胸闭、纳呆等症,此乃肺肾亏虚、痰湿内蕴之象,故用金水六君煎补益肺肾,祛湿化痰;因喘促不能平卧,乃风寒袭肺、肺气上逆,故用三拗汤,既能宣肺平喘,又能助五柴胡饮解表。三首时方合用,据证适当加味,克服了单用某一时方的纤弱之弊,因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三)经方与时方合用,达到了互制其短的目的
例:舒某,男,56岁,1992年2月9日初诊。3天前发现右手足痿软无力、麻木,伴语言謇涩,口流清水痰涎,口眼 斜,伴胸闷、发热,大便已5日未行。经治疗诸症不减。现卧床不起,右侧肢体浅感觉明显减退,右上下肢肌力为“0”级。视其形体较肥胖,舌淡红,苔黄腻。此为气虚血瘀,且兼气滞痰阻,据证用补阳还五汤,并加入四逆散和二陈汤。处方:生黄芪50g,赤芍15g,当归、牛膝、法夏各12g,柴胡、枳壳、桃仁、川芎、陈皮、地龙、茯苓、石菖蒲、远志各10g,红花、炙甘草各6g,7剂。2月19日复诊,发热已退,头痛、语謇、流涎、口 均有显著减轻,右手足较前有力,已能倚杖行走数步。守方7剂。三诊时言语吐词清楚,流涎消失,口不 斜,已能持杖稳步行走。守方加减,继服15剂而愈。
按:经方组方严谨且针对性强,但有适应面不广之不足;时方则有灵活多变、照顾面广的特点,但不免有“单弱”之嫌。刘渡舟教授认为,“如把经方比做母亲,是方之源,时方则如同子孙,乃是方之流也。有源才能有流,有流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说明两者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病种的变异,难免出现“古(经)方”不能尽治今病的现象,即令时方,亦是如此。因而两者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方虽有古、今之分,我们既不可厚古而薄今,亦不能倡新而非古。临床应将两者兼容,组成合方,就能各展其长,互制其短,可谓相得益彰。这不仅扩大了经方的治疗范围,而且也提高了时方的使用水平和质量,能解决临床上颇难治疗的疾病。这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实际的客观需要。
中风后遗症虽多气虚血瘀,兼痰阻者不少,但气虚则推动无力而气滞,既使活血化瘀药难以见功,又可能影响黄芪的补气作用。故补阳还五汤与二陈汤这两首时方的合用,对中风后遗症还嫌“单弱”,不能胜任气虚血瘀兼痰阻气滞的复杂病机,因而合用经方四逆散疏肝行气,既可防止气壅则血滞,又不致有血瘀则气滞之虞,还可透解郁热,能弥补补阳还五汤和二陈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之不足。另如脾胃虚寒,热郁于上,(表)寒凝于外之咽痛,当寒温并用,表里兼治,内祛中寒与外散表寒并举,兼透达郁热,用大黄附子细辛汤、升降散、甘桔汤合方,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参见本章第三节“变通治法撷萃”)。再如逍遥散、二陈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夜半发笑等则是在疑难病证中的应用(见本章第十四节“医案医话五组”)。
(四)专方与经方时方合用,可以制约专方的片面性
例1:汪某,男,46岁,2011年6月9日因跌伤致腰部疼痛,双下肢不能活动半天,门诊以T 12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和L 1压缩性骨折而收入当地医院。于6月1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T 12骨折开放整复钉棒内固定加椎管探查术,手术顺利。术后胸腰段正侧位片所示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良好,于6月23日出院。12月6日诊时诉发热重、恶寒轻,须持杖而行,腰及尾椎骨痛,下肢麻木不仁,掐之不知痛痒,卧床时需人帮助方可起坐,纳少,大便秘结,5~6日一行,如羊屎一般。视其舌苔薄黄,脉之弦细。拟用接筋续骨合剂方合四逆散:炙地鳖虫、红花、桃仁、赤芍、柴胡、枳壳、桂枝各10g,自然铜、骨碎补各15g,当归、川芎、甘草各5g,玄胡索30g,白芍50g,威灵仙、苏木、川断各12g,杜仲15g,生姜3片,红枣10枚。12月13日复诊,发热已减,但仍恶寒,足底出汗,下肢颤抖,大便仍秘结,舌淡红,苔薄白。守上方加生大黄6g,附片(另包先煎30分钟),牛膝、狗脊各10g,5剂。12月23日复诊,诉大便已不硬结, 3~4日一行,发热、恶寒均已减轻,已能弃杖蹒跚行走5~6步,但仍诉腰痛尾椎处疼痛,舌边尖红,脉弦。仍用上方加大黄2g,郁金10g。2012年1月9日复诊,恶寒消失,能弃杖行走20余米,饮食增加,膝以下已不发热,退到膝至腰部发热,大便依旧。舌质黯红,脉细,尺部不及。仍守上方加大黄2g,10剂。2012年1月15日诊,腰痛已减,已不需人帮助即可由平卧而起坐,并能平稳站立10余分钟。守方加黄芪30g,5剂。2012年1月27日复诊,诉饮食正常,不需用手即可起坐下地,腰及尾椎骨痛感消失,膝至腰部发热减轻,自诉“上半身十分舒服”,已能弃杖行走100余米,唯觉下肢无力,以致不能远行,大便质地正常,1~2日一行。守前方去大黄、附片、玄胡、郁金,10剂。应患者要求回本县治疗,嘱其加强锻炼,服药后情况电话联系。
按:接筋续骨合剂是治疗骨折的专方,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中医认为T 12爆裂性骨折、L 1压缩性骨折能导致督脉损害,而督脉循背而行,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伤则阳气不足而恶寒;督脉损伤则经络阻遏,气血瘀滞而发热;气血不能营养下肢而不仁;肾司二便,阳虚不运则大便秘结。故治疗时合四逆散疏畅气血,合桂枝汤调和营卫,重用芍药寓芍药甘草汤以通大便。加入狗脊温补督脉,加杜仲、川断等补肾,加入牛膝一则补肾,二则取其引药下行。后来又合大黄附子汤温通泻下。接筋续骨合剂固然能治疗骨折,但骨折所导致的发热、恶寒、纳少、大便秘结等症,一则非其所能,二则如待骨折愈合,这些症状可自然消失,但时间漫长,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故将辨病采用的专方与辨证选用的经方四逆散、桂枝汤、芍药甘草汤和大黄附子汤合用,就能纠正专方用药固定不变的局限性,既能治病,又能治证,因而能获较满意的疗效。
例2:胡某,女,48岁,2002年5月10日初诊。多年前因夜半受惊吓致病,经多方治疗无效。就诊时诉头昏,失眠,抽搐,服安定则能控制颤动或抽搐,入睡4~5小时,但次日头昏不止,且自言自语,难以控制。伴盗汗、抑郁叹气、倦怠纳差等症,舌尖红,边有齿印,脉沉细。拟镇眩方合酸枣仁汤、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白芍、白术各12g,川芎、生地、茯苓、桂枝、柴胡、炙甘草各10g,钩藤、炒枣仁各15g,生龙骨(另包先煎)、生牡蛎(另包先煎)各30g。5剂后复诊,头已不昏,服药期间仅抽搐1次,已能入睡9小时。守方5剂,停服安定。经随访,此后未再发作。
按:专方是辨“病”用药,辨病反映的是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但可能忽视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即证的变化。正因如此,针对辨病结果采用的专方药物是固定不变的,故专病专方缺乏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不能应付较复杂的病情。任应秋教授曾经指出:“所谓专病,也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是变化和运动着的。所以在专病专药的运用中,若不注意先后的阶段性,不顾轻重缓急,一意强调固定专方,也是不对的,较妥善之论治是与辨证相结合的”。余曾治一胃黏膜脱垂患者,初期用治疗胃黏膜脱垂的专方升陷降逆汤,每每有效,后来竟然无效。经仔细辨证,诊为肝胃不和,遂改用肝胃百合汤而痛止。后做胃镜复查,胃黏膜脱垂已愈。可见,专方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若将辨病采用的专方与辨证选用的经方或时方合用,就能纠正专方的片面性,既能治病,又能治证。
上例主症之一为头昏,故用镇眩方。但头昏毕竟与失眠有关,且尚见抽搐,故不是单用镇眩方所能胜任。因抑郁叹气,倦怠纳差,为肝郁脾虚,故加柴胡,合镇眩方中归、芍、苓、术,组成逍遥散,能疏肝解郁健脾。肝血不足,一则筋失所养而手足抽搐,二则魂失所藏而失眠。加酸枣仁合镇眩方中川芎、茯苓、甘草组成酸枣仁汤,能养心安神,且助镇眩方中四物汤养肝血,既可使筋得所养而手足抽搐得止,又可使魂得所藏而失眠自愈。专方、经方、时方合用,既辨病(症)施治,又辨证施治,故能获佳效。
例1是用于骨伤科,例2是用于内科,由此可见,专方与多首经方合用后不仅制约了专方的片面性、局限性,而且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例3:舒某,男,1岁,2011年9月28日初诊。其母诉患儿咳喘月余,始则发热,咳嗽,气喘,痰鸣,夜间出汗,经某院儿科医生听诊和胸片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然用头孢曲松钠等药静脉滴注7天无效,迁延半月,仍咳喘不止。视其舌上苔薄黄,舌质红。拟清肺方与金水六君煎合用:麻黄、生甘草各2g,熟地(以沸水浸泡15分钟后取汁煎余药)6g,当归4g,茯苓、陈皮、法夏、杏仁、葶苈子、胆南星各3g,鱼腥草、生石膏各8g,桑白皮5g,5剂。10月23日复诊,诉服前方3剂后症即减,5剂而止。今因受凉而咳嗽,伴喷嚏,流清涕1周,以金水六君煎合五柴胡饮,5剂而咳止。经随访,迄今未再发咳喘。
按:清肺方是由麻杏石甘汤加味而成,功能宣肺清热,化痰平喘,是治疗小儿喘病的专方。肺主宣降,肾主纳气,因而咳喘不离肺肾。小儿体质娇嫩,多肺肾不足,易感外邪,造成肺卫受损,痰浊内阻而生咳喘。另一方面,因小儿气血不足,气机不畅,痰湿无以排除,因而往往形成正虚邪恋,缠绵难愈的局面。这也正是喘息性支气管炎经常复发的原因。故取熟地、当归补益肺肾,取二陈汤祛湿化痰,此即金水六君煎。加桑白皮者,以其既清肺热,又能宣降肺气,肺气宣降正常,肺热得清,自然咳平喘止。专方与时方兼融一炉,既避免了专方药物固定的片面性,又能避免时方的单弱,取长补短,标本兼治,因而5剂能够咳平喘止,并非偶然。
(五)单(验)方与经方、时方或专方合用,能够弥补单(验)方的局限性
例:方某,男,70岁,2002年4月26日初诊。患者家属代诉,连续出鼻血已3日,经当地多方治疗无效。诊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伴口鼻气热,下肢畏寒,时近立夏犹用烘炉取暖,大便次数多而量少质软,肛门坠胀,舌红无苔,脉弦。血压180/90mmHg。此前曾因鼻出血而住院达半个月,花费千余元始愈。因听同村人介绍,其出鼻血正准备住院而服余所开之方,仅3剂而得止,遂来就诊。诊为肝阴亏虚,肺热迫血上行。处镇衄汤加仙鹤草、水牛角、旱莲草各30g,牛膝、当归、白芍、丹皮各10g,5剂。当日白天服完1剂出血未止,当晚夜半,其女电话告急,诉出血势急,经压迫止血无效。无奈之际,嘱其加入炼童便一小杯,如鼻血仍不能止,则应送医院治疗。后约1小时后出血渐止。5月2日复诊,诉头昏乏力,大便稍泄。视其舌黯红无苔,脉沉细。测其血压120/70mmHg。处镇眩方加仙鹤草30g,旱莲草、桑白皮各15g。2004年曾复发一次,亦用此方而血止。撰写本书时曾做随访,2004年后未再发。
按:镇衄汤是治疗鼻衄的专方,经余验证,屡次取效。镇衄汤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是据其脏腑阴虚血热这一基本矛盾而用,不能针对目前鼻出血之势急。中医认为,血证的发生多与气、火有关,“气有余便是火”。火盛热炽,血热妄行,则生诸般出血之证。因此降火是止血的关键。《增补珍珠囊雷公炮制药性赋解》谓童便“降火最速”,且《名医别录》说童便有“止血消瘀”之功。单方治病虽有简、便、廉、验和针对性强等特长,但毕竟有局限性,也缺乏灵活性,当病情复杂或危急之时,则嫌药力单薄。童便虽“降火最速”,但如无镇衄汤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功相助,则势单力薄,亦难治疗鼻出血之急症。“急则治标”,故取专方与单方合用,以镇衄汤加味治其本,童便降火治其标,标本兼顾,方使鼻出血得止。两者合用,妙在镇衄汤中有桑白皮一药,盖肺开窍于鼻,气有余便是火,气逆则血自肺之鼻窍而出。桑白皮功擅泻肺降气,降气即所以降火,而童便“降火最速”,两者合用,协同之功尤著,气火俱降,则血自止。有不治血而血自宁之妙。另如“新加春泽汤治疗肾病综合征”(见本章第八节“验证专方集成”)将专方、时方、单方三者结合治疗一例肾病综合征曾一度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更是合方在疑难病证中重要作用的体现。
癃闭急症(见本章第三节之“一、下病上取通癃闭”),以验方桔梗、琥珀化气利水,通利小便,但毕竟是急则治标。小便通利后,其气阴两虚,余热未清之证,改用生脉饮和六一散益气养阴、清利余热而愈。此乃凭借时方合用以补验方的局限性,为视先后阶段之不同而合用之例。
(六)单(验)方与单(验)方合用,制约了单(验)方运用的局限性
例:舒某,男,65岁,2010年9月15日初诊。患者素有牙痛病史,近10余天来牙齿隐痛,夜间更甚,进食时如咬硬物则痛剧,遇辣、热、咸、酸之物或冷风吹牙即痛。经口腔科检查牙龈无红肿,牙齿松动,然服消炎止痛药无效。诊其舌质红而苔薄黄,脉之细数。遂处朱氏介绍的民间验方:生石膏(先煎)50g,细辛3g,玄参、升麻、生甘草各10g,5剂。20日复诊,疼痛大为减轻,然牙齿仍松动。守方加熟地、骨碎补各30g。25日三诊,诉药尽而疼痛得止,松动感亦有好转,守方5剂。经随访,不仅牙痛已愈,且多年口疮亦愈合。
按:本例牙痛,牙龈不红肿,伴牙齿松动,前医处以清泄胃热而无效,可见并非单纯的胃热,尚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而牙痛遂生。口疮多为实热,然亦有虚热而致者。盖牙痛日久,反复发作,则转属少阴,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蒸灼于口,久则黏膜受损而溃烂成疮。朱氏所介绍的民间验方治疗牙痛,经余验证,确有疗效,然用于本例,仅能减轻疼痛,而牙齿仍然松动,就说明本例并非尽为胃热。故后来又合治疗肾虚牙痛的验方,以熟地滋养肾阴为主,骨碎补助阳补肾,阴阳兼顾,相得益彰,故能治虚火而止牙痛。两验方合用,制约了验方运用的局限性,既清胃热,又养肾阴,既使牙痛得止,又使牙齿松动得固,口疮亦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