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塑形镜验配技术基础篇
- 谢培英
- 4375字
- 2021-04-01 08:33:44
第一节 历史和现状
一、 塑形镜的出现
追溯期历史,常提到角膜塑形的原理雏形出现在中国的一本古书中的故事,记载了古人将豆或小石子装入袋子中,压于眼皮上来改变视力,这只能算是角膜塑形的概念雏形。真正角膜塑形镜的发展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硬性接触镜的设计与应用开始的,而更早的19世纪有法国的眼科医师Kalt用较平坦的接触镜来压迫圆锥角膜的圆锥顶来进行疾病治疗方面的尝试。
当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材料用于接触镜后,不少临床医师发现当配戴PMMA材料的硬性接触镜后再改戴原来度数的框架眼镜后会出现一定时间的视力模糊,当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PMMA材料的不透氧性造成的角膜水肿,另一个原因是硬性接触镜改变了角膜的形态,这个形态的变化可以引起屈光状态的改变。这种“框架眼镜模糊”现象也引起了临床专家的兴趣,特别是对镜片弧度,是否可以用更平坦基弧的硬性接触镜来有效的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有效改变屈光度数。Nolan曾尝试用比角膜平坦曲率半径更平坦0.2mm的球性硬性接触镜去验配,由于平坦的镜片对角膜有一定的压迫力量,配戴后角膜变平坦了,近视度数也降低了。后又有人用一副接着一副更平坦的硬性接触镜去配戴,希望能更多改变屈光度数,也有通过改变镜片的直径使验配出平坦配适的镜片。这些尝试都有效,但降低的度数不多,而且当时多采用PMMA的镜片材料,不能长期配戴影响了配戴的效果。
由于当时一些权威医疗机构认为角膜中央区形态的变化并非安全,也缺乏临床评估的结果支持,特别是除了角膜曲率计外尚缺少能全面评估角膜形态和生理变化的检查仪器来证实其对角膜的安全性。在角膜塑形术出现之后的20多年未得到很好的推广普及,视光学界和眼科学界也没有接受这种矫正方法。
二、 塑形镜的发展
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发展中研究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Kerns发表的文章中使用日戴型的角膜塑形镜,在300天内降低近视度数为0.77D±0.91D,而一般硬性接触镜也能降低0.23D±0.48D,其认为整个角膜成为一球面是角膜塑形的重点,所以降低度数有限。在初期多副平坦弧度的硬性接触镜虽然能减低一定近视度数,但平坦的基弧容易造成镜片的偏位,出现异常的散光。
Soni和Horner为了能更有效控制镜片定位和减低度数,提出一种和以往接触镜设计不同的理念。由于角膜的形态是中央区接近球面而周边区逐渐平坦,接触镜后表面设计基弧都是越往周边越平坦,这是一种常规的镜片设计理念。他们提出的反常规的设计是镜片的中央区基弧比角膜中央曲率平坦2.00~2.50D,最特别的是镜片的第二弧度并没有平坦,而是比基弧陡峭了2.00~5.00D,这种反角膜形态常规的设计称为逆几何设计。由于第二弧度的陡峭形成镜片与角膜间出现一空隙,里面充填着泪液,这种设计有利于镜片的定位并使度数降低更加的有效,这种设计也被称为第二代角膜塑形术。
即使在第二代角膜塑形镜在当时的实际矫正效果也非常的不稳定,矫正效果也只有1.50D左右,而且所花的时间甚至要达到一年以上。此外矫正期间需要不断的更换镜片,有些情况下白天依旧要配戴“维持片”来巩固塑形效果。到1997年出现第三代角膜塑形术,其主要的设计是接触镜基弧比角膜中央曲率平坦4.00~6.00D,第二个弧度可以比基弧陡峭3.00~15.00D,在第二弧度外边增加第三个相对平坦的平行弧度来保持定位,这种设计常常1~2副镜片就能达到很好地降低度数效果,可降低3.00~5.00D的近视度数。
20世纪90年代后角膜塑形镜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透气的接触镜材料的使用,保证接触镜配戴对角膜生理影响更小;镜片的设计的发展,更多弧设计、弧与弧度链接点设计、边弧设计使效果更有效更安全;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个性化的设计实现常常由高精度电脑可控车床来实现;角膜地形图等检查设备在眼科临床的普遍使用使得临床验配和安全监控更有效率。如今的角膜塑形镜在降低屈光度数的速度、幅度、稳定性及其安全性上比起以往的角膜塑形镜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正是由于角膜塑形镜在设计与加工的进步,以及近十年临床安全验证的充分依据下,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也在1998年5月批准日戴型角膜塑形镜,并于2004年12月3日批准了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使用。
三、 国际发展现状
自2004年美国取得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安全认可后,角膜塑形镜片作为硬性接触镜的特殊一种得到了快速成长。塑形镜有别于其他接触镜在于其矫正方式上的特别,夜戴的配戴方法保证白天不戴镜而有很好的裸眼视力,通过非手术的方法就能获得白天清晰裸眼视力。特别是随着角膜塑形镜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世界各国的视光师包括很多眼科医师,也都在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
2002年在第一次加拿大召开的全球角膜塑形镜大会(GOS2002),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以后历经三届,当时有24个国家(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15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交流,与会代表的共识认为角膜塑形技术对降低近视度、控制近视发展是快速、有效、安全、可预测、可调控、可逆的,虽发挥作用短暂,但经长期戴镜后控制近视发展效果显著,其作用原理尚需深入研究。同时也指出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经验、耐心和高度责任心,以及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验配程序必须规范化,需医患双方的高度配合,定期密切观察眼部及镜片的改变,及时调整镜片,需要合格的护理产品以及规范的护理程序。大约300名视光师或眼科医师以此为专业,成立了全美(包括加拿大)角膜塑形协会(OAA),建立专门网站,促成了北美在互联网上登记注册和联网服务的规模。一个角膜塑形镜的配戴者可以在美国各个州都可以找到为自己服务的验配视光师或医师。这一个网络目前已扩大到南美和欧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也成立了自己的角膜塑形镜协会。协会作为一个互动平台,培养、教育和吸纳新的视光师和医师的参与,同时开展技术交流和研究。
2011年4月30日在美国奥兰多市举办的“Vision By Design,VBD”国际性角膜塑形镜年会上,由亚洲、美洲、欧洲和澳洲的各国专家共同商讨,决定成立“国际角膜塑形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Orthokeratology,IAO)”并将陆续成立各大洲分会,旨在国际大框架之下,共同协作,共促角膜塑形镜事业的发展。
亚洲地区经一系列协商于2012年3月30日第十二届国际眼视光会议(COOC2012)暨第三届亚洲角膜塑形镜及特殊接触镜学术大会(AOSLC)期间通过并成立了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Orthokeratology Asia-Section,IAOA),首批加入亚洲分会的国家或地区有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亚洲分会的理事成员有中国的谢培英教授、吕帆教授,中国台湾的郑慧川教授,日本的Masao Matsubara教授,韩国的Choun-ki Joo教授和新加坡的Bridgette Yeoh视光医师。谢培英教授任首届IAOA主席,美国的段昌敏医师任国际事务协调员。
考虑到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重要地位,也为了促进中国角膜塑形镜事业的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IAO还专门成立了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中国委员会,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主席Dr. Cary Herzberg和谢培英教授担任联合主席。
IAOA及IAO中国委员会下设两大秘书处,北区秘书处设在北医眼视光中心,由郭曦秘书组织工作。南区设在温州医学院,由毛欣杰秘书组织工作。
2012年IAOA进一步组织国内近三十名眼视光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了中国学术指导委员会,并于同年8月在南京召开会议。会议表决确立了IAOA(中国大陆地区)组织章程,也标志着IAOA在中国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全面启动。
目前,IAOA在中国开展的工作内容包括招收会员,编写教材,开展培训及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从2013年3月至今,IAOA北区及南区秘书处已接受入会申请1000余份,并已先后在上海、武汉、济南、天津、沈阳、成都、哈尔滨等地区组织开展基础入会培训,包括IAO主席Dr. Cary Herzberg在内的外国专家也积极参与到培训授课中,通过培训考核的会员已达800余人。此外IAOA还开展或参与全国各地区继续教育培训授课,目前已有近40个地区近6000余人接受了角膜塑形术相关的专业培训。
四、 我国发展状况
我国从1998年开始引进角膜塑形镜,至今有超过130万人次配戴。在最初的2~3年里由于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和规范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对角膜塑形镜了解不够,很多医院验配者根本就没有接触镜的验配经验,连软性接触镜的验配经验也缺少,未学会走路前就尝试飞,摔倒也是必然的;媒体广告和产品推销商的夸大宣传和误导,本身角膜塑形镜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过度扩大使用范围容易增加风险;将角膜塑形镜当作商品来销售,殊不知角膜塑形镜是特殊的医疗器械,是一种医疗行为;很多没有医疗背景的眼镜店也进行验配,而缺乏规范的验配能力和后续的问题处理能力;配戴者对其认识也不够,加上受广告宣传的误导,无视塑形镜的局限性和可逆性,给予过高的期望值;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其产品质量和验配规范性缺少严格的监管。正是上述的一些原因,在最初的几年里我国配戴者出现了不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有眼球摘除的及其严重后果。
痛定思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这个行业进行了整改,下达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对角膜塑形镜验配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提出以下规定:
1. 验配使用角膜塑形镜是一种严格的医疗行为,必须遵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要在具备条件的眼视光专业验配机构进行。
2. 验配人员应是具备专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必须有验配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的经验与技术,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3. 掌握角膜塑形技术原则,科学选择适应证和使用方法,主动驾驭角膜的可塑性和镜片调整。经过医患双方的密切合作,通过定期及时的随访观察,及时发现隐患,防止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4. 配戴后的专业指导与定期随访检查服务体系需要验配的眼视光医师与镜片制造厂家通力合作,形成沟通互动,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我国的角膜塑形镜的验配规模和验配人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依旧存在,人们对近视控制的要求和一些升学、参军、公务员考试对裸眼视力的要求都是客观存在的需求。经过世纪初的发展低谷,很多医院为代表验配中心合理选择适应证、规范验配、能及时处理问题,也使得塑形镜行业健康发展,逐渐回暖。另一方面是塑形镜在近视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培训的普及也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镜片的厂家每年对验配人员进行很多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以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研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天津眼科医院等国内带头的视光学发展较好的医院致力于全国范围的培训。每年的眼科学会、视光学会议关于角膜塑形镜的内容场场爆满,2012年4月在南京成立的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中国学术指导委员会在谢培英教授和吕帆教授两位主席的带领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角膜塑形镜规范验配的培训,将有利于塑形镜在国内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角膜塑形镜以不可替代的矫正效果及对近视控制的延缓作用将有及其美好发发展前景。而致力于角膜塑形镜验配的专业验配人员也将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验配和管理水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视觉的需求,其中专业人员的规范和自律是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新材料、新设计将更好的增加镜片配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特别是个性化的设计与验配能更好地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