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疫情期间特别工作机制和管理要求

非常时期、非常事件采取非常的工作机制和管理要求,是应急管理的应有之义。在应对新冠肺炎的应急管理过程中,除了像日常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之外,更多的是需要突出和强化某些部门或者某些具体管理事项的作用和效果,需要打破常规的运行状态,迅速集中资源和提升运行效率,甚至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管控措施规范和限制原有的常规行为。以下工作机制和管理要求是在新冠肺炎防护过程中建立起来、有效运行并起到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应急防护物资储备和按需分发制度

1. 与防护相关的各类防护、消毒、隔离、诊疗相关的耗材、用品和药品属于应急防护战略物资,实行清单式管理,每日向领导组通报入库、出库数量。
2. 医务部门、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防护物资发放统筹,在既定防护标准和各部门人员在岗数量的基础上,核定各类防护物资的发放数量。
3. 医学装备管理部门、药剂管理部门实行防护物资的紧急采购和出入库管理,根据医疗部门的发放配置标准和人事部门确定的在岗人数,实行限量发放。
4. 所有的防护物资从入库、出库到最终发放到医务人员手中,应该建立领用登记和台账,实现全程最终可查。

(二)建立防护关键物资临时应急补充机制

1. 建立疫情防护关键物资临时应急补充工作组,制订工作制度和流程,形成应急采购和接收院外捐赠的协议文本并做好公示工作。
2. 建立多渠道、多种方式应急补充体系,通过接受个人和社会机构捐赠、常规供货渠道提前供货、应急临时采购、上级部门申请补充等全方位的物资补充渠道。
3. 通过有效的渠道和合理的方式向机构内外通报关键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争取支持。
4. 所有关键应急物资严格纳入统一出入库和应急调拨管理,根据管理要求和需要向捐赠方或者上级部门反馈物资使用情况。
5. 严格加强捐赠/采购合同管理,根据特定情况简化协议支付,加强全程纪委监察和审计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三)建立人力和诊疗资源统一调配、机动使用和考核制度

1. 疫情防护应急期间,打破现有科室和部门的划分,实现人力、资源统一调配,机动使用,指定相关职能处室实行纵向管理,建立分类、多层和灵活的机动预案。
2. 合理控制在岗人员数量,尽可能减少防护物资消耗、人员流动和聚集风险。
3. 建立防护信息正式传递和工作联络机制,实现各类管理要求和重要信息能够通过正式的渠道进行有效传递,保障重要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相关人员。
4. 建立机动办公和绩效考核体系,疫情期间整个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与日常运行存在极大差异,灵活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斗志、凝聚智慧。

(四)建立疫情期间全体人员健康状况和跨区域流动报告制度

1. 建立全体职工、“四生”(本科生和八年制学生、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和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进修医师)、第三方在院人员健康情况报告制度和流程,及时、全面、动态了解上述人员的健康状况。
2. 全面掌握全体职工、“四生”、第三方在院人员在疫情期间与来自疫区人员、疑似/确诊病例的接触情况,以及其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人员的健康情况。
3. 建立全体职工、“四生”、第三方在院人员在疫情期间跨区域流动、自我隔离观察报告制度,落实科室管理职责,做好严格和动态的监管。
4. 疫情期间,无特殊原因,停止派出医务人员跨区域参加会诊、学术交流等活动。因受政府指令性任务安排的跨区域活动,需统一安排,行程需及时向人事处报告。

(五)建立应急隔离病房、隔离诊区清单制度

1. 结合医疗机构的布局和可能疑似/确诊患者的转运路线,合理设置隔离病房和隔离诊区,统一配置疾病救治设备设施、防护物品和保障人员,进行清单管理,全员知晓。
2. 合理划定隔离区域内患者转院、医护人员流动、清洁和污染物品转运的路线,圈定并设置隔离区域内外警示标识。
3. 重点加强隔离区域医护人员的疾病诊疗和防护知识的培训。
4. 开展疑似/确诊病例隔离处置的演练,不断细化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各部门协调应对的能力。

(六)建立医疗机构人流、车流、物流控制和流线标识制度

1. 严格控制疫情期间医疗机构管控区域内的人流、车流和物流,合理划分和分布进入医疗机构(进院)、进入医疗机构内部建设物(进楼)和进入临床科室/病房(进科)的人员,尽量减少通道设置,实行严格的出入控制和疾病筛查。
2. 结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严格划分不同区域的功能,明确各类人员出入不同区域的要求,严格管理。
3. 显著标识人流、车流和物流的管控行进路线和相关限制,分流和引导流动,防止聚集。
4. 有限封闭医疗机构的部分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应急空间,开放区域实行行进路线闭环管理,制订合理的疫情防护措施,设置可能的意外情况留观、隔离位点,备好应急物资,指定责任人员,形成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