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级心肺复苏

第一节 初级心肺复苏

教学目的
1. 了解心肺复苏的概念。
2. 熟悉心肺复苏CABD代表的内容;心肺复苏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2015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中心肺复苏流程图;气道异物梗阻常见征象,正确识别气道异物梗阻。
3. 掌握心肺复苏每个步骤的操作注意事项;复苏有效和中止指征;常用解除气道异物梗阻的手法。
心搏骤停是突发的一种状况,若抢救不当,鲜活的生命就瞬间陨落。心肺复苏就是针对心搏骤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抢救技术,通过心肺复苏可使患者立即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的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患者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倡导人人学急救,人人充当救助者。
扫一扫 跟我学
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
一、心搏骤停的概念和病因
初级心肺复苏(CPR)又称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和恢复重要脏器功能的最初抢救形式和最基本的常规技术操作。CPR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防止其达到不可逆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成人CPR方法适用于进入青春期后或者年龄大于八岁的心搏骤停患者。
及时识别心搏骤停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救治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最终救治效果。除心脏本身的病变外,休克、缺氧、严重水电解质失衡和代谢紊乱、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心搏骤停。对公众而言,能够识别造成心搏骤停常见并且可逆的病因包括休克、缺氧、低血糖、低体温、中毒、张力性气胸、冠心病、创伤等,这些病因如果早期得到及时识别和处置,将极大提高心肺复苏的救治成功率。
心搏骤停后患者心电图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其中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需要进行电除颤治疗:
1. 心室颤动 约占全部心搏骤停的2/3。
2.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3. 无脉性电活动(PEA),此时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心脏已无收缩能力。
4. 心室停搏(伴或不伴心房静止),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二、环境评估
同所有急救操作要求相同,救助者必须先察看周围环境,保障自身安全和患者安全。察看周围,判断环境是否有不利因素,尽管心搏骤停患者应该尽可能就地抢救,但如周围环境可能危及患者和救助者安全时,应在做好必要防护的最短时间内转运患者至安全环境,而且尽最大可能减少心肺复苏中断时间。
三、救护原则
1. 正确识别心搏骤停患者,并及时呼救。
2. 按最新国际指南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操作。
3. 如有可能,进行团队心肺复苏,提高生存率。
四、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初级心肺复苏的程序步骤:国际上采用的初级心肺复苏流程是根据最新的《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的,目前根据《2015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推荐的初级心肺复苏流程按照字母CABD顺序进行:心搏骤停识别与启动心肺复苏、C(循环支持)、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D(除颤)、心肺复苏效果评定。
(一)患者心搏骤停的识别
尽管心搏骤停时患者可以有多种临床表现,但更准确而且最快捷的识别心搏骤停的方式只有以下两条,只要二者同时具备即可判定患者心搏骤停。
1. 意识突然丧失。
2. 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目前,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非专业急救者(志愿者)只要发现患者无反应且无自主呼吸就应立即按心搏骤停处理。专业医师仍需检查大动脉搏动进行判断。判断大动脉搏动的方法推荐使用触摸颈动脉的方法(图3-1),其部位是甲状软骨下方第二环状软骨左侧或者右侧两横指处(图3-2),注意不能同时触摸左右两侧的颈动脉以防止加重脑缺血,如10秒内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按心搏骤停处理。
图3-1 判断颈动脉脉搏同时评估呼吸
图3-2 触摸颈动脉位置
一旦确定患者为心搏骤停,切记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并呼要除颤仪。
准备CPR时,应使患者仰卧位于硬地上或者复苏板上。CPR最好就地进行,建议CPR时避免移动患者,并尽最大可能减少CPR中断时间(图3-3)。除非患者处在危险环境中需要转移至安全位置,或创伤患者需要外科干预。
图3-3 立即开始CPR
(二)循环支持
循环支持包括循环评估和胸外按压。
1. 循环评估
包括正常的呼吸、咳嗽、运动及对人工呼吸的反应。
判断患者呼吸建议与判断患者脉搏同时进行(10秒内完成)。
脉搏:仅对专业人员要求10秒内作出脉搏检查。
2. 有效的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通过增加胸内压和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流,压迫使血液流经肺脏,配合人工通气使氧合血供应大脑和重要器官,直至自主循环恢复。胸外按压也可增加除颤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有节律、连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保障CPR的有效性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1)位置:
按压的正确位置关系到复苏的效果,通常手应放在胸骨下半部,简便的确定方法为剑突的位置再往上(头端)两横指或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图3-4~图3-6)。
图3-4 按压部位定位:寻找剑突
图3-5 按压部位定位: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
图3-6 定位后开始胸外按压
(2)幅度:
救助者应在乳头间中点的胸骨处作胸外按压,用一手的掌根置于按压点(区),另一手置于其上,两只手平行重叠。将胸骨压下至少5cm,然后放松让其回复,按下与松开的时间相等。救助者应练习以确保有良好的胸外按压技能,应每隔2分钟交换其他救助者按压,以防按压疲劳,保证胸外按压的深度和频率。按压效果以可触及到颈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
(3)按压频率:
应为100~120次/分,无论单人或双人CPR。
2015指南推荐;为达到“有效”胸外按压,应尽最大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
(4)按压/通气比例:
建议按压/通气比例定为30:2。
3. 胸外按压并发症
包括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胸骨肋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划破、脂肪栓塞等。正确的按压方法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避免。
(三)开放气道
1. 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为舌后坠,所以要使呼吸道畅通,关键是解除舌肌对呼吸道的堵塞(图3-7)。打开气道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仰头举颏法、推举下颌法。
图3-7 心脏骤停气道阻塞
(1)仰头举颏法:一手置于前额,手掌用力后压,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放在下颌近颏的骨体部分,向上抬起下颌,使颏向前(图3-8)。仰头举颏法可以支撑下颌并后仰头部,使舌和会厌抬起,开放呼吸道。但是仰头举颏法可能引起脊髓损伤,因此禁止用于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
图3-8 仰头举颏法
(2)推举下颌法:将双手分置于头部两侧,将肘部撑于患者仰卧的平面,紧握患者的下颌角然后双手抬举,如果患者口唇紧闭,可用拇指推开下唇(图3-9)。此法主要用于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推举下颌法只能有限度地开放气道,如果仍不能保证患者的通气,则改为仰头举颏法来开放气道或采用紧急气道管理技术如环甲膜切开或者气管切开技术。
图3-9 推举下颌法
2. 判断患者有无呼吸 抢救者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图3-10)。
图3-10 判断患者呼吸
(四)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面罩通气、人工呼吸器(气囊)面罩通气三种方式。
1. 口对口人工呼吸
推荐500~600ml潮气量,但更强调足够引起胸廓上抬的潮气量。每次人工呼吸时间2秒,即吹气时间1秒和呼气时间1秒,同时要求看到胸部抬高,按压/通气时方法相同。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应通畅患者气道、捏住患者鼻子并经口进行人工呼吸(图3-11)。注意,救助者应保持正常呼吸而非深呼吸。最常见的通气困难的原因是人工呼吸过程中没有保持开放气道,因此在第1次吹气后如果患者胸廓没有抬起,应确保患者气道开放,然后再吹第2次气。
图3-11 口对口人工呼吸
2. 口对面罩通气
方法及注意要点同口对口人工呼吸(图3-12)。
图3-12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3. 人工呼吸器(气囊)面罩通气
如果有条件,推荐使用。
单人使用人工呼吸器(气囊)面罩通气时应同时抬下颏开放气道,使面罩与患者面部完全吻合并压紧以防止漏气。每次吹气时,救助者应注意观察患者胸廓上抬情况(图3-13)。双人使用人工呼吸器(气囊)面罩通气是最有效的通气方式,施救时一人开放气道并压紧面罩防止漏气,另一人挤压人工呼吸器(气囊),两人都应该注意患者胸廓抬高情况(图3-14)。
推荐500~600ml潮气量,如果气道通畅并没有漏气(即面罩与口密闭),用1L人工呼吸器(气囊)时所需容量为1/2或2/3,而2L人工呼吸器(气囊)时为1/3。心肺复苏时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即按压30次,继而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对于有自主心跳而无需心脏按压的患者则保持10~12次/分的频率给予人工呼吸。人工通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每次时间应2秒,共两次。如果有条件,应给予氧气。
4. 人工通气并发症
(1)胃胀气:
最常见,是因为通气量过度和快速气流率导致的。
图3-13 单人人工呼吸
图3-14 双人人工呼吸
(2)处理:
保持气道开放,限制通气量到胸廓适当抬高的程度。
(五)电除颤
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这些患者在3~5分钟内接受救助者的立即除颤,存活率最高。但如果心搏骤停时间较长,患者此时可能不再是可除颤心律,因此对院外无救助者的心搏骤停患者,急救人员赶到时,检查心律和除颤前,应先进行短时(即5周期或大约2分钟)的CPR。在院内,救助者目击患者倒下,应尽可能先做除颤抢救。
1. 适应证VF、VT。
2. 采用非同步电除颤。
3. 除颤能量 对于双向波除颤仪,120~200焦耳/次,而对于单向波除颤仪,360焦耳/次。
4. 除颤部位 除颤仪的心尖电极板(APEX)放在心尖部位(左侧腋中线或腋前线四、五肋间),胸骨电极板(STERNUM)放在心底部(右侧锁骨中线二、三肋间)(图3-15)。
图3-15 除颤部位
5. 注意事项
(1)除颤之前电极板应涂抹导电糊。
(2)除颤之前必须确认所有人与患者无接触。
(3)除颤放电完毕必须立即进行CPR五个周期(约2分钟)后方可判断除颤是否有效,如无效,则继续CPR五个周期再次除颤。
6. 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 对于公众,应该学会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心搏骤停患者电除颤的医疗设备。
(1)AED除颤的时机:只要考虑患者心搏骤停,如果可以立即取得AED,应立即使用AED;若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时开始心肺复苏。
(2)使用步骤:AED上有图示指引步骤:①打开电源;②按照图示,分别在心底部和心尖部贴上电极片;③插上插头;④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判断是否需要除颤;⑤如果可以除颤,AED会提示,则按下除颤按钮除颤。
(3)AED除颤注意事项:①在AED分析心律时要求不要接触患者;②在AED充电完毕,给予电击前,操作者除颤之前必须确认所有人与患者无接触;③在AED给予电击后,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④在AED提示不可电击后,也应该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六)复苏有效指标
1. 初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其临床表现包括自主心跳恢复,如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或交界性心律,即使为心房扑动或颤动亦是自主心脏恢复的表现;自主呼吸恢复;患者开始咳嗽、活动等。
判断方法同心搏骤停的识别:触摸有无大动脉搏动和判断呼吸。初级心肺复苏仅代表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此时患者还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高级心肺复苏、进一步抢救和治疗,包括患者心搏骤停的病因诊断治疗和进一步的器官支持治疗。
2. 终止心肺复苏的指标
(1)自主循环恢复,此时患者转入高级生命支持进一步抢救。
(2)经30分钟以上的积极正规抢救后,期间无任何心电活动或仍未恢复自主循环者,此时可宣布患者临床死亡,终止复苏。但溺水和电击所致的心搏骤停要适当延长抢救时间。
(3)初级心肺复苏流程—2015国际指南(图3-16)。
图3-16 初级心肺复苏流程—2015国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