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学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审美疲劳“新常态”

我们正在进入美学经济的时代。无论是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还是眼球经济,都标示着美学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趋势。然而,当世界已经被越来越用“美来装裱”时,美的体验反而成为稀缺品,审美疲劳成为常态,也成了困扰我们这个美学经济时代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美学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表现

德国哲学家Böhme(1993)最先明确提出“美学经济”(the aesthetic econumy)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代经济已经高度围绕美学价值组织起来,美学价值已经成为商品价值中除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外的第三种价值。同时,他认为美学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生产与美感生产越来越高度的交织与互嵌。台湾学者李仁芳(2005)从美学经济的特点出发,将其定义为:美学经济是以创意整合、生活美感为核心知识,向消费者提供深度体验与高品质体验的经济形式。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黄颖捷(2005)则提出“经济发展阶段演进新论”,即早期的农业经济时代为初级产业,工业经济时代为二级产业,服务经济时代是三级产业,体验知识经济时代为四级产业,而美学经济是五级产业。

“美”正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竞争力,正逐渐渗透、介入到当前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弗吉尼亚·波斯特莱尔,2013)。金宣我(2011)将美学直接称作“美学经济力”。Entwistle(2002)认为,在美学经济日趋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趋势的时代,“美”不再只是对商品的装饰,也不再是产品被定义之后的附属考虑,而变成了商品和服务生产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他同时也指出,审美产品的价值取决于美、风格、设计等内在属性,所以,很难用传统的经济方法去进行精确测量。按照营销美学的观点,当前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标准是商品是否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商品是否代表了一种激动人心的体验,当产品或服务在性能上没有什么差别时,像体验这样的无形价值就成为关键的推销点(Schmitt and Simonson, 1997;Joy and Sherry, 2003)。

因此,无论从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从具体的各个经济领域来看,经济中的“美学元素”和“美学因子”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审美需求的开发和审美体验的创造正在成为影响、拉动经济的至关重要的核心要素,“美丽”正在成为“美力”。美的价值不再仅仅作为商品的附加价值,而是成为产品的核心价值,介入产品的市场竞争中。美学设计不再仅仅关乎外观、造型、界面、风格,而是关乎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产品内在意义的挖掘、产品的体验设计等。另一方面,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表现方式,更多的已从过去文学、艺术性的间接畅想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实践。人们可以个性化地、自由地按照自己心中理想的美好图示去装点自己的日常起居。正如台湾学者詹伟雄所说:“当我们必须要生产美,定期采购美,被迫学习美,这就成为一个经济学的常态供需循环。”美,实际上已然成为深刻影响我们对产品形成价值判断与是否购物的最重要因素。

(二)审美疲劳的界定及表现

何谓“审美疲劳”?通俗地说,审美疲劳是指主体对曾使其发生审美效应的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感知的麻木,也可形容为主体对某一审美对象产生了“审美免疫”,原来感染、打动主体的审美对象,无法再引起主体的审美注意和审美兴趣,不再带来美学体验。封孝伦(1999:403)认为,审美疲劳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疲劳现象,它具体表现为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无法产生审美体验,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现代神经美学的研究证明,与审美活动相关的脑区主要涉及感知觉、运动、情绪以及奖赏等机能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审美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活动,审美疲劳的发生始源于审美对象不能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主体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回应活动。从生理进化学来看,审美疲劳则属于人类随进化而来的一种自我保护(它基于一种“心理省力原则”),表现为对对象的感知灵敏度下降,感受力降低。从美学体验的视角来看,审美疲劳属于低度美学体验或者零美学体验。

在美学经济时代下,审美疲劳在市场中具体表现为:首先,市场上产品的审美疲劳周期不断缩短,产品的审美迭代越来越快。快速更迭的流行时尚迫使企业在产品外观与形式上的更新周期不断缩减,例如宝马、奔驰汽车,在十多年前其款型样式是五年一变,如今样式细节已经一年一变。其次,审美需求的发展层级是由低级化向精致化、高级化阶段不断演进的,且具有典型的不可逆性。随着具有一定审美品位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出现和壮大,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由开始对产品的形式美的重视,到产品风格、产品意义等内在美学价值的关注,对产品审美需求的层级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