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域化休闲空间:进入当代的文化生态壁龛

全域化的休闲空间成为非遗保护的创意化生产,这从观念上来说是成立的。但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和生态关系的角度,如何解释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生态学的一个概念——“生态壁龛”。所谓生态壁龛,在生态学上是指与特定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最直接关系的环境条件。在当代文化空间研究中可以用“文化生态壁龛”这个概念来分析和处理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复杂性相关的文化生态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对文化生态环境根据与特定传统文化形态的生存条件相关程度进行区分,找到与传统文化的生存具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条件,即文化生态壁龛。(8)

文化生态壁龛的存在是当代空间复杂性的一种表征。福柯所说的“异托邦”,即与一般人所意识到的空间并置交织的他者空间也可以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理解为某种嵌入大生态环境中的异质生态壁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的全域化休闲空间,实际上也是嵌入当代文化中的生态壁龛,即具有生态机制,与公共空间共生而又相对独立的空间关系,也可以说属于福柯所说的异托邦之一类。

那么这些形形色色异质的空间并置形态与日常生活空间形成的是怎样的文化关系呢?福柯的答案是镜像关系,即因为异质空间与人自身所处的现实空间相对而形成的反身意识。这是一个类似拉康式的精神分析解释。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期,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他那部名著《西方的没落》中就已经指出,在同一空间中,内在并置的不同文化体系可能形成貌似融合而实际上相互挤压的复杂混生关系。他把这种关系借用一个矿物学术语称作“假晶”(pseudo-morphism)现象:

一种矿石的结晶埋藏在岩层中。罅隙发生了,裂缝出现了,水分渗进去了,结晶慢慢地被冲刷出来了,因而它们顺次只剩下些空洞。随之是震撼山岳的火山爆发;熔化了的物质依次倾泻、凝聚、结晶……矿物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假晶现象。(9)他用这个隐喻的概念来分析历史上许多文化中内在的并置和冲突,比如他说近代的俄罗斯“上层社会的精神是西方的,下层阶级则带来了乡村的心灵。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没有互相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为了了解这一假晶现象的两个代言人和牺牲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农民,托尔斯泰是西方社会的人就够了……”(10)

斯宾格勒在书中强调的是两种并置共生而又未涵化的文化之间的对抗性,这种内在的文化对抗性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更加严重的新问题。但实际上以相对独立而又相关的生态壁龛形态形成的文化并置关系则可能成为另一种积极的文化生态——多样化并置共生的、可分享的优化生态关系,也许这正是记忆场所保护行动的文化生态建设意义所在。


(1) 高小康,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资助项目

(2) [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3) 皮耶·诺哈:《记忆所系之处》,戴丽娟译,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2012年版,第三册,第16-18页。

(4)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Heterotopias. Architecture, Mouvement, Continuité 5 (1984):46-49.

(5) 《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2页。

(6)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Heterotopias.

(7) John Urry: 《游客凝视》,杨慧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8) 高小康:《文化生态壁龛:非遗保护的生态“红线”》,中国文化报,2012年11月19日。

(9)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30页。

(10)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