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龙穴”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始而神游于其后的中国历史,龙的各部位都有漫长历史所积淀下来的丰富寓意:龙突起的前额表示超越凡俗的智慧;独特的鹿角表示江山社稷的稳定和生命的长寿;壮实的牛耳寓意世间万物的魁首;威风凛凛的虎眼表示洞察一切的明晰;飞舞张扬的鹰爪表示天地间无与伦比的勇猛;挺拔的剑眉象征傲视一切的英武;高高在上的狮鼻表示不可侵犯的尊贵;灵活的鱼尾象征处理世间一切事情的圆通;健康的马齿象征与生俱来的勤劳和善良。龙可以说集世间百兽的长处,纳天地之精华,是万民膜拜的神圣图腾。
古人认为,龙本是神界圣灵,在时光流转中,每每托凡身而转世。龙的每一次降世,必使江山改变王朝更迭。黄帝作为华夏第一条“真龙”开中国历史之先河,其所庇护的万千子孙必是“龙的传人”,但这无可计数的“龙的传人”更多的是体现出凡俗之人对“真龙之命”的向往,所以中国历史虽然有千年之长,但“真龙”却屈指可数。作为华夏第一“真龙”的黄帝,其神圣至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黄帝之后的千朝万代,有诸多自认自己为“真龙之命”的人不免对黄帝的神圣地位发出诘问:黄帝何以为华夏第一“真龙”?难道就因为黄帝生逢其时,生于历史的源头?或者因黄帝一统当时的四方林立的各部族,带领先民所开创的华夏基业,就获得了万世所膜拜的第一“真龙”的至尊地位。
身为华夏第一“真龙”的黄帝也许能够预见千百年的苍茫后世,所以他留下了“天下第一龙穴”来昭示后人。中国历代堪舆家都公认黄帝所葬之地为天下第一等择穴、第一等气魄、第一等尊贵,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龙穴”。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雄踞于陕北黄土高原上。沮水河绕山而行,远远观望桥山像卧水之桥,故名桥山。《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
桥山因黄帝而闻名,黄陵县因有桥山而为四方广知。黄陵县历史上曾为翟道县、中部县。桥山在黄陵县城北,素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桥山天下圣”之誉。“桥山天下圣”,即因山有华夏民族始祖黄帝陵庙的缘故。
盘龙冈是桥山的最高点,状如龙头,其下北高南低,向南伸延地面结“龙穴”。地形特点似龙口大开,龙舌长伸,至汉武仙台处,恰似龙舌微卷向上,黄帝陵处在龙舌中心,如龙口所含一颗珍珠,民间认为属罕见的“龙珠在颔”的风水格局。在高仰的龙头两侧,各有一株外形奇特的无叶古柏,状如“龙角”。“龙角”柏周围诸多的千年古柏皆枝繁叶茂,独此二柏不长枝叶,却生机盎然,实为奇观。由二株“龙角”柏中点至汉武仙台为黄帝陵中轴线。轴线南端为沮水河南的印台山,再远处为山形奇美的长寿山。龙头两侧各有开阔的空地,如同炯炯龙睛;龙湾、风岭则形成龙威武的前肢,和谐地向前伸展。从高处俯瞰黄帝陵地形的外观,活脱脱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
黄帝陵南山状似伏身巨虎,绵延十余公里而回望帝陵。黄帝陵以东的凤凰山,因形似凤凰而得名。“凤嘴”处的土丘上长满状似凤冠的古柏,所以被称为“凤冠柏”。黄帝陵西的玉仙山,状似万年神龟,回首翘望盘龙冈上的黄帝陵。龙、虎、龟、凤,天地间“四灵”日夜俱守黄帝陵,“天下第一龙穴”的气魄由此可见一斑。
桥山黄帝陵除上述独一无二的风水格局外,另有八万多株古柏护养其风水之气。桥山之上,到处都是繁茂的千年古柏,像忠诚的卫士一样肃立在黄帝陵周围。后世前来寻根问祖的人走近桥山时,但见苍茫的黄土高原上猛地显出一座青山来,一如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突显一座绿洲一样,蔚为奇观。
桥山自有黄帝陵起就成了中国历朝历代礼拜的“圣山”,自汉代起还建有轩辕庙。《中部县志》记载: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考证黄帝陵墓后,当地官员就建了“轩辕庙”。到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桥山西麓。宋太祖年间,因河水之故,将黄帝庙迁至桥山东麓,就是轩辕庙现在的地址。明清两代都对轩辕庙屡加修葺。
现在的轩辕庙为三进院落。前院为历朝历代官员祭祀黄帝时整理衣冠的地方;中院是碑亭,存有北宋以后的几十个碑刻座。后院是轩辕庙的主体,共七间大殿,大殿正厅挂黄帝像,供奉“轩辕黄帝之位”。
轩辕庙院内右侧有一株“轩辕柏”,为黄帝陵群柏之冠。树粗七人不得围合,树龄已达近五千年,是现在全国最大最老的古柏,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据传黄帝当年巡狩北方时到桥山,亲自栽植了这株柏树,所以又被称为“黄帝手植柏”。
轩辕庙院大殿西阶下生有一株古老的“挂甲柏”。《古今图书集成》引《延安府志》记载:“挂甲柏在轩辕庙。黄帝既灭蚩尤,归而挂甲其上。”挂甲柏树皮至今每尺许有挂甲痕密布,仿佛钻甲状;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老干细枝,痕迹皆一,为古今奇景。
虽然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桥山黄帝陵顶礼膜拜,但桥山黄帝陵是否真葬有黄帝的“龙体”一直是个千古之谜,中国历朝历代也出现了数不清的说法,其中“桥山龙驭”一说流传甚广。
据传,黄帝大战蚩尤以后,命人开采首山之铜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以纪念自己大战蚩尤的胜利。当鼎铸完之后,黄帝在荆山举行了庆功大典,应邀出席大典的不仅有各路神灵,还有八方百姓。大典之时,只见一只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大铜鼎闪着耀眼的金光呈现于神、人面前,鼎身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周围是四方鬼神和各种珍禽异兽。正当众人众神欣赏巨鼎时,忽然东方天际浓云密布,一道金光破云而出,一条披着金甲的神龙驾云而来,黄帝知道这是自己完成了人间的使命,上天派神龙来接他了。黄帝同大家告别后,纵身一跃,跨上龙背,飞向云端。大家都舍不得离开黄帝这样贤良英明的国君,于是有很多人追上去扯着龙须不让黄帝走,结果扯落了许多龙须,黄帝和神龙最后还是走了。据说龙须落在地上,便生出许多修长细嫩的小草,后世就把这种草称作“龙须草”。
汉以后流传甚广的“桥山龙驭”的传说,也表达了后人对黄帝的敬仰。 汉武帝时,有个叫锦的百姓在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得一神奇铜鼎,献给朝廷。汉武帝以为这是大汉王朝祥瑞之兆。方士公孙卿迎合汉武帝“好神仙”的心理,编造了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骑龙登天的谎言,致使汉武帝大喜,重重赏赐了他。三年后,汉武帝到桥山拜祭黄帝陵,问周围群臣:“我听说黄帝乃真龙降世,长生不死,现在这里怎么有他的陵墓呢?” 公孙卿回答道:“黄帝的确是真龙降世,不过已经骑龙登天了,百姓怀念他的贤德就在这里埋下了他的衣冠。”此后,“桥山龙驭”以及“葬其衣冠”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公孙卿所言黄帝骑龙登天的地点是在荆山(今河南灵宝市境内),与桥山无关。后世流传甚广的“桥山龙驭”之说显然是从公孙卿之说演变而来。由古至今,对于黄帝“桥山龙驭”之说历来争论不休,津津乐道者是出于希望黄帝长生不死的美好愿望;不屑一顾的怀疑者认为黄帝骑龙登天之说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东汉《风俗通义》说:“太史记;黄帝葬桥山。骑龙升天,岂不怪乎!”宋代《路史》认为:黄帝骑龙升天说,是秦汉时期方士之言,不足为训。
除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外,后世还有人认为黄帝“乘龙升天”实则是乘大马奔向桥山。《尔雅》云:“马八尺以上为龙。”所谓黄帝骑龙升天,实则是骑马奔向高处。这里的‘天’也并非指天,而是言其高,言山之高可以称天,实际指山之峰巅。
黄帝为什么要骑高马而奔桥山呢?后世猜测可能是因为两点,一是黄帝晚年天下大治,中国上古圣贤都有功成身退之想;二是黄帝晚年问道于崆峒、问道于峨眉、问道于具茨等等,可能另有所悟。黄帝问的“道”固然包括治国之道,但也包括遁世养生之道。由此可以判断,黄帝乘马奔上山巅,也许是隐居于桥山或子午岭的深山密林中了。
无论黄帝是隐居遁世还是乘龙登天,也无论桥山是否真葬有黄帝的“真龙之体”,还是“葬其衣冠”,桥山黄帝陵“天下第一龙穴”的地位在历代堪舆家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天下第一龙穴”的庇护,黄帝氏族的气脉才能绵绵不绝遗传万世,黄帝氏族的后人大禹也才能“蛟龙”出世济世万民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