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写在前面

下面的文字,主要是针对一些关于“本书格调不够健康、颓废消极”的批评所做的辩解。毕竟,这本书是我耗费无数心血创作的,不想它轻易被人“诟病”。

笔者承认,由于个人性格和成长的经历,小说里面确实描写了不少消极、沉重的东西,也可能“过多地”描写了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但首先,这些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服务的,也是小说“人物原型”本身拥有的一些“特质”;再者,男女间情感的描写,也是为了凸显主人公“寻找爱情”道路上走过的弯路,表达“真爱难寻”这一主题罢了;更主要的是,小说的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饱含着生活的热情和对真善美的颂扬,更是从一定的文学的高度,对现实生活做了“真实的”还原。

所以说,我们评价一本书,一个文学作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而不能断章取义,因为一些瑕疵而否定全部!正象对待古典名著《红楼梦》,不能因为它描写了太多闺阁的东西,就判定它是“**”、不能因为贾宝玉专攻“女儿经”就把他归于“薛蟠之流”一样。

事实上,笔者认为,“爱情”这个东西,在现实社会中、在婚姻家庭里面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不仅应该引起全社会和每个人的重视,更值得文学作品大书特书!

此外,书中对于社会、教育以及青少年个性成长等方方面面的反思,也是有许多积极意义的。比如说,作者认为“儿童在五六岁年纪已经有了朦胧的性意识”。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现代家庭中的父母以及幼教老师,就应该加强这一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的两性教育和隐私保护,避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埋下性心理障碍的隐患。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欣赏文艺作品,就如同吃东西一样,食物本身会有营养,也会有残渣,只要不是毒品,就让我们的身体自己来选择,而不是一味挑肥拣瘦,甚至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