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茶树

1516年,西班牙人胡安·迪亚斯·德·索利斯沿拉普拉塔河逆流而上,在巴拉圭见到瓜拉尼部落用一种植物煎制汤饮,这种提神醒脑的东西被称为“马黛茶”,俗称“巴拉圭茶”。“马黛茶”在殖民者中日渐盛行,当传教士到来后,也学会了利用自然生长的马黛茶树子种植技术,他们还发现,必须捡拾巨嘴鸟吞食、经过其肠道再排出的种子才能发芽生根,“马黛茶”后来传到了南美洲其他地区,至今仍非常流行。

在中国,被称之为“茶”的植物比较多,比如“儿茶”“雪茶”“草茶”等,往往还伴随着神话、传说、演义等流传。前人书籍中许多又是源于前辈的口口相传、佚名抄本,比如唐朝陆羽编纂的《茶经》出现前,已经有好几本佚名的《茶经》问世。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差异与局限性,陆羽在书中照抄前人的一些观点或论据不加论证,因而错漏众多。在近现代社会众多冠以“某某茶”的东西好多根本与“茶”无关,其内含物未达到公认“茶”的定义或标准。

传说中的马黛树叶

1.茶树定义与名称

按照瑞典植物学家林奈首创的动植物命名分类法,以动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品性区分为主,分为不同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等级由上至下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级。另外,还可以有一些辅助等级标注,如在分类等级名称前加“亚”字表示位于上一等级和下一等级之间。

茶树归属于:

界:植物界

门:种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山茶目

科:山茶科

属:山茶属

种:茶种

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5属380多种。其中,中国有15属260多种,其余10属100多种分布在世界其他地方;而最早的山茶科植物化石则出土于中国浙江省,生长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时期,距今6000多年。

(1)国际上的定义与名称

茶树,是自然界千万种植物中一种比较独特的植物,与其他植物相比,因为同时拥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等三种主要物质才被称为茶树。

由于世界各地的族群、语言、文字、风俗、传统等不同,因此对某些动植物的定义又或称谓肯定各不相同。人类为了方便在更大范围内了解、应用、科学地阐述地球上的动植物和其他东西,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使用拉丁文字将这些东西按照自然规律标记,除动植物外,还有人体脏器官、药品、化学元素、化合物、度量衡等。

世界上有那么多族群、语言、文字,为什么偏偏只用拉丁文字进行唯一命名呢?这是由科学家们对已知的语言和文字进行筛选后得出的高度认同的结果。在全世界各族群的语言、文字中,拉丁文语法严谨、长期固定不变,是世界上多种主要语言的母语,能够较广泛地通用;同时,拉丁文字是最独特、变化不大、很少产生异议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多种主要文字的母字,能够在广泛地区通用。故由拉丁文命名便成为国际通用法则。

例如,只要讲恒温(俗称“常温”),通常人们便知道是25℃。不然,你的恒温是30℃、他的恒温是20℃,数据就没有认知性、统一性和重复性。当然,一些地方的人可能会不服气,自家的东西凭什么由外人命名?便提出一些自命名,如将猫熊(Ailuropodamelanoleucus)称为熊猫,将熊科(Ursidae)动物(猫熊、眼镜熊等)变为猫科(Felidae)动物(豹、虎、狮、猫、猞猁、兔狲等),这样的命名在自家怎么样称呼都可以,但在国际上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拉丁文名称标注一旦完成便不能改变,但可以修正、补充完善。

茶树的拉丁文名称是1753年由林奈确定为Thea sinensis Linne;1884年马斯特思提议定为“阿萨姆种”(Camelliasinesvarassamica);1958年罗伯特·西利提出“阿萨姆种”(Camelliasinesisvarassamica)和“中国种”(Camelliasinesisvarsinensis)的概念;一些学者提出自然长得高者为“小乔木种”(独生)和长得矮者为“灌木种”(丛生)的概念;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按树叶面积的大小分为“大叶”“中叶”“小叶”三种形体概念。

灌木茶园

在国外,一般认为现今使用的“茶”字语音,是源于中国“台山语”的“chah”发音,台山语由于受到外来杂交等干扰影响因素很小,所以保存了较完美的语系,拥有文字、九个音调和数十种方言。该地区的人们从唐朝便开始漂洋过海移居世界各地,至今仍被称为“唐人”;“台山语”被称为“唐语”;衣着被称为“唐服”;食品被称为“唐餐”;居住区被称为“唐人街”“唐人区”。所以联合国早已将台山语正式定义为一种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语言之一。目前,台山语仍然是众多国家的官方语言。

(2)国内定义和名称

茶树的名称在中国是异常丰富多彩。

有关古籍资料记载,诡秘的森林由于太茂密、腐朽植被太厚又或一些说不清的原因,很容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烟瘴”,人畜若不小心吸入便有可能致病甚至死亡,所以先人们一般情况下没事是不会进入到森林中,但就是在森林旁从事农牧渔劳作时,也经常能遇到烟瘴的侵袭。根据美国胡佛研究所2011年公开的所藏,其中有一幅中国西南部的地图是1870年由日本人绘制的,这张地图描绘的是包括牛瘟、猪瘟、鸡瘟和流感在内的传染病高风险地区。

胡佛研究所藏瘟疫地图

但是,为了生存先人们主要以狩猎、采掘、捕捞为生,尤其是早期岁月(后期才有圈养、种植、养殖),必然要与森林紧密相连。可能是非常偶然的机会,先人们发现患有疾病的动物如何自己“治病”:在自然界里寻觅一些植物的芽、叶、梗、花、果、根食用;或者是用身体伤病部位摩擦一些植物、草丛;又或者是用舌头舔啄一些石头,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些疾病便会慢慢地好转。

特别是先人偶然发现一些经常在森林里飞进飞出的一种鸟,总会在傍晚时分叮食某种树叶,并且常常在此树过夜。先人们想,可能动物有自己治病的本领,鸟食用了该树叶才不怕烟瘴,人若食用了应该也不怕。先人们患病时便试用动物食用过的芽、叶、梗、花、果、根、舔磨过的石头、草丛,果然具有一定的医治疾病的作用,于是便不断总结经验,长期饮用。先人还将植物的芽、叶、梗、花、果、根采摘晒干,再到森林边从事劳作前,泡上一大壶用这些东西浸泡的水饮用,果然从此就不怕烟瘴的侵害。类似的植物药用来源,在各地、各时期的医药、史志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中国将某些植物较早称为茶树是什么时候呢?

从古籍资料上看:唐朝以前没有明确“茶”的说法,一些学者称更早出现的“荼”即“茶”。其实,综合有关记载,“荼”应是另外一种植物。

《尔雅·释草第十三》有“荼,苦菜”、“槚、苦荼”;《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薪樗,饿农夫”;《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荼”;《楚辞》有“故荼荠不同亩兮”的词句;人们长久使用的成语“如火如荼”等。这里的“荼”,其实只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初春时发芽,开黄花,其种子附生白芒能随风飘扬;其梗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

宋雨桂先生手指画茶树图

陆羽的《茶经》里,总结了唐朝之前的“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的数据,并借此认为“荼”即是“茶”。但从古籍资料看,陆羽在一个地方住了28年没外出过,并没去外地核校或考察茶树或茶叶,只是将唐朝之前几本佚名《茶经》照搬照抄后署名出版,因此许多说法可信度较低。例如,陆羽在书中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就曾被陈椽笑谈为“永嘉县东三百里是茫茫大海,哪有茶山?”

此外,中国还有“苶”字,虽然少了一横但很明显也不是“茶”字,而是专指疲倦、发呆、精神不振等。

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标准,让被占领的各个国家统一使用,除此之外全部勾销,但这些国家唯独可以保留医药、农事、占卜等三种书籍。因此,笔者认为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医药书籍中,涉茶的记载可信度较高;而农事书籍不知何因竟鲜有茶事流传;占卜类书籍因涉及神话、传说、演义等可信度较低,涉茶之事也流传较少。

根据有关医药书记载,“茶”的最早出现是在中医所开的中草药方剂里,一般泛指用茶树的芽、叶、梗、子、花和根等作为中草药“茶”(也有按部位如茶芽、茶叶、茶梗、茶花、茶果、茶子、树根划分)使用。目前,较早的记载是张揖的《广雅》:“荆巴间采茶(树)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到唐朝《新修本草》《千金要方》《食疗本草》等以及后来各朝代的中医书籍都有茶树的芽、叶、梗、花、果、子、根等入药的专篇,详细情况可阅笔者的《小茶方大健康》一书。由此可见,茶树最早问世与中国特有的中医、中草药密切相关,前人发现茶树的芽、叶、梗、花、果、子、根等均有药用价值后,便将此作为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小茶方大健康》

有关古籍记载,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采集植物制作中草药的最佳时间,据闻此日采集并制作的中草药,其药性最佳。植物采集后,一般要经过切,或榨,或蒸,或晒,或烘,或炒,或阴干等处理后才方便储存,同时也方便一年四季都能按中医的处方配伍使用。使用时,一是将茶叶切碎或研磨成为粉末,或制成茶丸,与水拌或者直接吞服,又或涂抹至外伤患处;二是将茶叶用陶土容器装载,先注水浸泡,再温火煎熬,待水溶性浸出物浸出后让患者服用,从而起到医治疾病的效果。

有关古籍还记载,前人使用茶树的芽、叶、梗、花、果、子、根等入药时,会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严格区分:一是储存时间三年以内的芽、叶、梗、子、花和根部均直呼为“茶”或“茶果”;二是储存时间三年以上的均加“陈”字,例如“陈茶树根”;三是储存时间20年以上的加“老”字,又或是“经久老”“经年老”等,例如“老茶叶”“经久老茶叶”“经年老茶叶”等。

中草药的性味分为“四气五味”。四气即寒、凉、温、热等,表明中草药的寒热品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等,表明中草药的味道。中医认为茶叶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茶叶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寒能清热、泻火、解毒。所以,一般人饮用茶叶后,往往能够体验到消暑解毒、解渴清热、除湿利尿、消食去腻的功效。

茶心1 三种主要内含物化学结构

茶树与其他植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同时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等三种物质。这三种物质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从化学结构的角度来看,茶多酚是一种稠环芳香烃。稠环芳香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多个苯环,两个苯环共用两个相邻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常见的有萘、蒽、菲等。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黄烷醇类。黄烷醇类又包括三类:自然黄烷-3-醇类(又称儿茶素类)、黄烷-3,4-二醇类和缩合原花色苷元,其中以儿茶素类为主,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儿茶素可分为非酯型儿茶素(或简单儿茶素),如EC、EGC;酯型儿茶素(或复杂儿茶素),如EGCG、ECG。茶多酚多样的物质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

茶氨酸(L-Theanine)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有甜味。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氨酸、谷氨酰胺相似,即茶氨酸是谷氨酸加上一个氨基和一个乙基。

谷氨酸是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神经元脑组织,参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在学习、记忆、神经元可塑性及大脑发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大脑内存在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由于谷氨酸不能穿过血脑屏障,所以先由谷氨酰胺作为谷氨酸的前体转运到神经元中,再重新合成谷氨酸,发挥谷氨酸作用。茶氨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能跟其结构和大脑活性物质谷氨酸、谷氨酰胺类似有关。详情可阅笔者的《寻找你的心理极限》一书。

茶叶主要含有三种碱: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其中前者含量较多,后两者含量较少。咖啡碱又称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属于生物碱的一种。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少数为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已知生物碱种类很多,如咖啡碱、麻黄碱、秋水仙碱、阿托品、雷公藤碱等,约一万种。其中的咖啡碱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但其兴奋作用可以被茶氨酸拮抗。

2.国内茶树

自然界茶树的传播主要靠重力、水力、鸟兽力、风力等扩散,只要适合其生长的地方都能生长。从浙江余姚田螺山发现的茶树化石上分析,距今6000多年前,田螺山一带的先人们便广泛种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全世界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根据《桐君录》中指出的西阳(今湖北黄冈县)、武昌、庐江、晋陵(今江苏宜兴)、巴东(今四川奉节)等地,《荆州土地记》中记载茶出武陵七县(今湖南常德一带), 《吴兴记》中的乌程(今浙江吴兴)、温山、长兴啄木岭,《宋录》中的八公山(今安徽凤台东南), 《淮阴图经》中的山阳县(今江苏淮阴)等地都有茶树生长,说明长江流域早已广泛种植茶树。

从华夏族群历史发展看:中部区域是华夏族群起源地,也是族群最早采摘自然生茶树、人工种植茶树、制作茶叶、社会生活的繁荣区域;随着华夏族群逐渐向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区域发展,茶树和茶叶活动得到空前繁荣。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中部的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的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湖南、海南,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都有古茶树生长。山东文登县(1897年县志记载)在元朝曾经设过茶场提举,该县位于北纬37度以北,是较北的茶树生长区域;最南的茶树生长区域则是在北纬19度的海南。本书非以江河山脉为界划分茶树生长区域,为方便读者阅读习惯,将茶树生长区域简化为中部、南部、西南三大区域。

(1)中部区域

华夏族群饮用茶叶的普及,必然带来茶树种植和制作茶叶的发展。西晋杜育在《荈赋》中讲到茶树在山区栽培已有“弥谷被岗”之语。刘琨的《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提到“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安州今为河南淅川县。


公元771年,在江苏宜兴顾渚山建立贡茶院,每年采茶时节,在贡茶院采茶、制作茶叶的役夫多达3万人。公元977年,在福建北部建溪东西两岸建贡茶院,绵延五英里,由25处各有命名的茶园组成。

——《茶的世界史》


根据有关古籍记载:“明人尤重嶰茶,嶰茶渊源于唐朝的阳羡茶,产于宜兴、长兴之间。两山中间稍平旷处叫做嶰,是罗隐隐居的地方,故名‘罗嶰’,嶰茶以出在洞山的品性为较好。”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该区域茶树以灌木型(丛生)中小叶形体为主,范围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方。

其中,浙江作为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

一是由树根所在地层年代和出土陶器确定。20世纪8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实际上,当时还有众多的植物堆积在一起,只是暂时分辨不了是何物质而已。遗址中还发现一些堆积在古村落干栏式房屋附近的植物叶,最后被认定为原始茶。

2004年,在与河姆渡遗址相距约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中,发现了两大片原生于土层中的密集树根,其中一片的周围有明显人工开挖的浅土坑,并伴随一些碎陶片。根据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用碳14测定年份和出土陶器等遗物的形态品性确定,这批树根生长于距今6000年前左右。

二是由树根形态、解剖结构、茶氨酸含量确定。田螺山遗址发掘中出土的树根,曾交共同挖掘的日本人铃木三男和中村慎一进行木材显微切片检测,发现这批树根芯部无髓,年轮的方向变化显著,年轮界限不明显,导管和纤维的细胞壁很薄,纤维直径及放射组织细胞较大,表明出土的标本确为根部木材,而且这些树根的显微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可以初定为茶树。同时,考古人员将树根用水浸泡,2008年12月,水浸泡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色谱检测,树根及其水浸泡液都检出有茶树品种的主要成分茶氨酸。

中部区域以中小叶形体为主的茶园

根据有关资料,茶树的近缘植物茶梅等植物也会含有微量的茶氨酸,研究人员在遗址附近挖取了茶树及近缘植物红山茶、油茶、茶梅、山茶根等样本,以及在考古现场提取的树根样本,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色谱检测。结果表明:树根中的茶氨酸含量达1493微克/克,比较接近活体茶树主根1881微克/克的含量;而山茶、油茶和茶梅中的茶氨酸含量极微,由此断定这批树根为山茶属茶种植物遗存。

三是由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的熟土浅坑确定。在距地表1米多的土层曾出土两片不规则浅土坑,并从周围泥土中清理出一些碎陶片和烧土块等生活废弃物,而根须就在干栏式建筑的附近,这些原生的根须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过的熟土浅坑内,属于先人们在此人工种植树木的遗存。

此外,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环形把手、洒水小嘴,类似现常用的小茶壶,从侧面佐证了6000年前的族群已经人工栽培茶树并使用陶器煮茶、饮用茶叶汤汁。

(2)南部区域

该区域生长的茶树以小乔木型(独生)和灌木型(丛生)的大、中、小叶形体为主,族群采摘自然生茶树,制作茶叶,生活使用的时间相当早,是茶树品种资源最为丰富、优良品种较多、最为集中的地方,范围包括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南部区域以大中小叶形体为主的茶园

该区域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尤其是非常适宜小乔木型(独生)和灌木型(丛生)茶树生长,古茶树资源自成一体。


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

——《夷陵图经》


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茶陵图经》


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山多茶树。

——《坤元录》


说明当时的湖南已经广泛种植茶树。


南朝梁武帝(502-549)时,广东东莞便有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沿山种茶,至今尚存茶山镇之地名。

——《东莞茶山乡志》


古劳茶味匹武夷而带芳……近则自海口(古劳北)至附城(鹤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一望皆茶树……来往采茶者不绝。

——《鹤山县志》


据有关记载,自宋至清康熙年间,古劳属广东新会县,清雍正十年(1732)始建鹤山县,茶种有本土种和从浙江长兴县引种的,在1840年前已经是世界闻名的产茶大县,鼎盛时期全县无山不产茶,茶市达60余处,茶园8万亩,年产茶叶8.5万担,年出口6万担,占广东输出量之八九成,其输向地近如南洋,远至欧美。

(3)西南部区域

西南部区域的茶树以小乔木型(独生)和灌木型(丛生)大、中形体为主,是茶树品种较为丰富的地方。族群采摘自然生茶树、制作茶叶、生活使用的时间比较早,范围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部区域是自然生长茶树最为集中的区域。1980年,在贵州晴隆县箐口山中发现茶子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子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历史,这是迄今为止地球发现最古老的茶子化石。


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滇海虞衡志》

茶心2 水土异则品种变

同样事物由于环境不同,结果可能有很大差异。如《晏子春秋》中讲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茶树的繁殖也是如此,满足茶树生长的环境,茶树会枝繁叶茂,连片生长;不满足茶树生长要求的环境,虽然也会有茶籽的遗落、茶苗的种植、茶树的移植等,然而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不适宜的环境要么造成茶树品种退化,要么无法存活。总之,随着时间的流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种适应环境的现象在动植物界比比皆是,连肿瘤细胞的代谢也是如此。

先来介绍一下人体内的糖代谢。

糖代谢的途径很多,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又分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为有氧氧化和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的供应能量方式。糖酵解是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亦称糖的无氧氧化过程。

宜兴茶科所茶园

苍梧六堡乡八集茶园

勐海老班章村源头水库茶园

绝大部分的正常细胞平时进行有氧氧化,只有在缺氧的情况下才进行糖酵解,这种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亦称为巴斯德效应。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红细胞这种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靠糖酵解供应能量方式,还有白细胞、骨髓细胞、神经细胞等代谢活跃的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仍需要糖酵解供应能量方式才能满足代谢的能量需求。

1924年,德国奥托·瓦伯格发现,肿瘤细胞能够以比其他细胞更高的效率吸收葡萄糖,从而产生能量和促进自身快速生长,但是这些葡萄糖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在细胞内被利用,而肿瘤细胞即使在供养充足的情况下也优先进行糖酵解获得大量能量,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和产生更多的乳酸,这就是著名的瓦伯格效应。

糖酵解不仅为肿瘤细胞的增殖供应能量方式,而且还为其脂肪酸和核酸的合成提供原料。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细胞代谢异常先于肿瘤发生的理论在实验中逐步得到证实。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葡萄糖缺乏可催化KRAS野生型细胞获得KRAS及其信号通路分子突变,首次表明细胞代谢异常可以导致原癌基因突变;13C标记丙酮酸分子影像技术在动物体内也表明,糖酵解的代谢改变先于c-Myc-诱导的肿瘤形成;a-羟基戊二酸竞争性抑制多种a-酮戊二酸依赖的双加氧酶活性,进而诱发癌症等。肿瘤发生后,其特殊的生长特点,如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抵御细胞凋亡、突破端粒的复制限制、促细胞迁移和浸润、实现免疫逃逸、增强血管新生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肿瘤细胞代谢,即肿瘤的发生又催化了细胞代谢的改变。

这样,细胞代谢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互为因果,到2011年,细胞代谢改变被列为肿瘤细胞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肿瘤细胞的代谢不同于正常细胞,正是这样的改变满足了其迅速生长的能量需求,使其具有顽强蓬勃的生命力。

3.国外茶树

茶树于植物中,为岁寒不凋类,产亚细亚中央与东方诸地,系自然生长。印度东北曼伊伯州,茶树成林,其高自二十五尺至五十尺,英度下仿此。中国茶树,则无此高者。南洋爪哇岛,茶树作尖圆塔形,皆自然生长也。

茶树分二类:一为中国茶树,一为亚撒玛茶树。中国茶树,性不畏寒,且耐霜。亚撒玛茶树,则必恒热之候,恒湿之地。中国茶叶如不剪,可长至英度五寸;亚撒玛茶叶不剪,可长至九寸,且因气候较暖于中国其长亦倍速,保存嫩性亦较久。印度、锡伦农学格致家,能将中国之茶树与亚撒玛茶树接种,分配合和,多寡从心。或中国茶种十分之六七,亚撒玛茶种十分之四三;或亚撒玛茶种十分之六七,中国茶种十分之四三;或二种均平。则他日别成一种之茶。由此法式,因其地气往往生出各种。印度极北希马拉山夕,其高乃天下较高之山也,去平地一万二千尺,上产茶树。锡伦则平原热地,亦产茶树,格致家因其地气树种,配合而变化之,此诚业茶者之幸福已。苟不明此,安有如此之良法乎?

阿萨姆茶园

——《种茶良法》


目前,除亚洲的印度、日本、斯里兰卡、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有茶树生长外,欧洲的俄罗斯、英国,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美洲的加拿大、美国、智利、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有茶树生长。

根据有关记载,澳大利亚原住居民在生病时会煮一种茶树的树叶饮用,此事经探险家库克先生发现后,曾试过这种“澳洲茶”的效果,并将之带回英国,作为药用研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茶树都是重要的消毒杀菌来源,抗生素发明后,人们喜欢像抗生素这种立即有效的消炎杀菌药物,茶树才开始受到冷落。

国内一般传说英国于1780年从中国引进茶子在其海外领地印度试种茶树,但失败了;1834年英国继续从中国引进茶子,在其领地印度东北部和南部种植茶树,却成功了,英国开始大规模种植茶树,不到30年,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同时,英国在其他海外领地如马来西亚、锡兰等从1839年开始茶树种植。而越南、老挝、缅甸、日本、韩国、俄国、南美洲、澳大利亚甚至东非诸国等地的茶树,传说也全是由中国直接又或间接引进。但是,以上传说基本上只是国人的主要观点。

国外一般从历史的文献记载和科学实验中寻找茶树起源。客观上说,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阿根廷等有茶树生长的国家,其茶树、制作茶叶工艺等,可能是本地原有的自然生茶树以及本土的制作茶叶工艺。印度人饮用茶叶的历史记载有据可查,如荷兰人林索登1598年所写的《旅行日记》中,就记载了喜马拉雅山麓周边的土族有饮用茶叶的习惯。所以,最早的茶树和制作茶叶,到底是谁传谁,国外与国内基本上是以本土自然生长和外来引进人工种植两种说法或论调。

1824年,勃朗在印度阿萨姆发现自然生长的茶树;1844年,根据英属东印度公司采自阿萨姆茶树的标本,将其定名为“Theaassamica”(阿萨姆茶),并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接着,英国人伯乐顿、布拉考、布朗等相继发表类似说法。

1831年查尔顿在阿萨姆发现了自然生长茶树,他把茶树活品寄给了沃勒,说这种茶“晒干后有中国茶的香气”,当地的苏迪亚人将这种茶树叶片晒干后冲泡成饮料饮用。但是,由于这一植物很快就死了,沃勒和植物园便拒绝承认它是茶树。查尔顿并没放弃,仍然继续四处寻找。在1834年,他在苏迪亚又发现了一大片自然生长茶树,于是就寄了较多的植物活体到加尔各答,并且说明这种茶树生长范围很广。查尔顿发现茶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这是在中国境外发现的,证明了茶叶不再是中国的独有之物。

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树起源地近百年后,国人吴觉农1922年才进行反驳,但其《茶树原产地考》一书里谈的更多是国人的饮茶历史,而非植物学意义上的茶树起源史。据闻每当国外某地发现经过科学验证树龄较长的老茶树后,国内某地不久也会发现经专家估算出来的老茶树,树龄肯定超过国外老茶树的树龄;国外又陆续在不同的地方发现较长树龄的成片老茶树林时,国内某地却只能给同一棵老茶树增加树龄而已,几个回合下来不知不觉加到数千年的树龄,由于没有经过科学验证,难以获得国际上的广泛承认。

(1)英国

传说英国在海外领地印度和锡兰(现称“斯里兰卡”)等地很早便开展茶树种植。随身带着茶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在1662年嫁到英国后,英国人便开始饮用茶叶,饮用茶叶是从英国皇室、贵族开始,很快便成为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品。


沿革查英人种茶,先种于印度,后移之锡兰。其初觅茶种于日本,日人拒之,继又至我国之湖南,始求得之。并重金雇我国之人,前往教导种植、制造诸法,迄今六十余年。英人锐意扩充,于化学中研究颜色香味,于机器上改良碾切烘筛;加以火车、轮舶之交通,公司财力之雄厚,政府奖励之切实,故转运便而商场日盛,成本轻而售价愈廉,骏乎有压倒华茶之势。

——《印锡种茶制作茶叶考察报告》


英国很早就开始专门针对茶树的战略布局,在海外领地印度、锡兰、肯尼亚等地广泛种植,科学管理,机械化和工业化生产茶叶。海外领地印度的茶叶产量很快超过中国,已经称雄世界两百多年。如今英国曾经的海外领地虽然都已经获得独立自由,但当年英国人留下的茶园、制作茶叶的机器设备、管理制度等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市场的销售机制仍在全球沿袭。


印度平原之地,凡愈热则产茶愈多,然味较逊。若较凉之地,所产虽少且迟,而味却较美。至于高山,则愈高其叶愈美;惟生长亦较迟。又茶树宜及时雨水以养之,过多过旱,皆所不宜。以故,树下辄有排水之沟,恐过湿也。此理凡农学皆然。又所栽之处,若临山陡绝,亦不宜。盖恐雨水冲刷,将淡质肥料不留其树也。此亦不可不知。

——《种茶良法》


种茶锡兰现种之茶计有两种:一曰阿萨墨茶束印度省名,一曰变种茶。所谓变种茶者,即中国茶与阿萨墨茶种在一处时,被蜜蜂采蜜,将花质掺和而成,故名曰变种茶。阿萨墨茶,即从前印度之野茶,树杆有高至五英尺及三十英尺者,茶叶有长至九寸有奇者。较之中国茶树容易生长。其茶叶作淡绿色,其茶味较中茶浓,但香味不及中国茶,树身亦不及中茶树之坚。锡兰平阳之地,均种阿萨墨茶,其山之高处,夜间天气寒冷,大半多种变种茶。至一年后,所生树枝已觉太长,便须剪去尖头,使生横枝,且须随时修剪。至三年后,即为初次大割。至第八年在采茶之前,须任其生长新枝,约六寸长。至此,树身方算长足。在未长足以前,似乎不宜采摘,致伤元气。至逐年修割,则宜使树身修直为佳。迨后树身过老,将行大割,则须将树身上所有之节疤,尽行割去。

——《印锡种茶制作茶叶考察报告》


印度阿萨姆邦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缅甸和泰国北部、喜马拉雅山麓是英国大量栽培茶树的开端。1823年英国人罗伯特·勃鲁士在离大吉岭东边不远、喜马拉雅东麓和缅甸那加山之间的阿萨姆邦,一片长400英里、宽50英里的河谷平原上发现了自然生长茶树后,尤其是发现当地居民采摘树叶冲泡的饮料来自这种茶树时,感到非常吃惊:它不像小叶形体茶树对环境适应能力较为脆弱,这种厚实的大叶种茶树生长力较强,可以在许多地方种植。之后,英国便开始在阿萨姆、大吉岭、尼尔吉利、锡兰岛等地方建立大规模茶园,茶树在印度才几十年的时间便枝繁叶茂,成为茶叶世界的霸主。

英国人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茶叶种植、管理、制作、贩运等领域。英国人很早就使用机器来完成揉捻、解块、烘焙、拣选、筛分等制作茶叶步骤,不但大大提高了制作茶叶的效率,迈向了机械化制作茶叶的现代道路,而且保证了茶叶质量,统一标准。

而当时中国的茶叶到英国商人手中,至少需要经过茶农、茶贩、茶庄、洋行等中间商,每过一手都要抽取一部分利润,还有进出口的关税。而英国人在印度种植茶树制作茶叶,由于属国内生产、销售,则省了不少环节和税赋,如1876年印度茶每磅价值17便士,到了1886年就降低到9.5便士;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上印度茶比中国茶还要好几倍,有人称用印度茶一分就可以抵中国茶五分。

大吉岭茶园

(2)日本

有日本书籍记载,公元805年,僧人最澄和空海在唐朝长安学习,回日本时把茶子带回,并种在京都比睿山草庵旁的山坡上。1214年2月,荣西的《饮用茶叶养生记》记述了茶叶的神奇药用,书中第一篇《五脏利合门》便讲述了肝喜酸、肺喜辛、脾喜甘、肾喜碱、心喜苦等;他将从汉朝带回来的茶树种子种在长崎平户岛富春院和九州岛背振山麓,还将一些茶树种子装在一个名为“汉小柿”小罐里送给京都高山寺的明慧上人,据闻现在这个罐子成为了该寺院的珍贵文物。

富士山下茶园

日本秋田县桧山茶。自江户时代桧山城主,多谷贺氏开始栽培茶叶以来,长达250年以上的时间,持续坚守传统制法。酸甜香味是其特色,只有部分农家会生产,所以较难取得。

因气候、风土环境、制造方法及茶叶种类等而有所不同,是乡土的滋味。在此介绍具代表性的产地和其品性。

茨城茶。太平洋侧北方界限的奥久慈茶香气高远,味道浓深。在茨城县内,有奥久慈茶、猿岛茶、古内茶三大名茶。其中,奥久慈茶产自位于茨城县西北部久慈郡的山间地带。冷凉山地特有的浓韵味道与茶特定其品性,而且到今天也仍旧传承着从江户时代开始的“手揉茶”传统。

村上茶。在雪中生长的茶,带有圆润轻柔的风味,是日本海一侧最北边的茶叶产地。寒冷的冬季时节较长,且年间日照时间较短,开春的冷暖温差十分剧烈,生长在这种独特气候里的茶叶,有着柔和的涩味。

加贺棒茶,是茶梗,一种把茶梗加工成的粗茶。加贺茶厂也在废物利用,把加工煎茶后的下脚料——茶梗加工成了棒茶,那汤汁呈棕色,汤味甘和中略带焦苦,有些闽南铁观音经年老茶叶的味道。棒茶本身还可以干吃,像生吃方面便,像咀嚼热干面,更像吃一种微型的饼干,有些酥,有点脆,带几丝甘香,谈不上好吃,但肯定不难吃,或者说可以干吃的茶本身就是一个茶中的奇迹。

——《茶教科书》


根据有关资料,在16世纪日本宇治茶园每年出产上等茶叶四万磅左右,先送往夏季凉爽的高山寺庙,到十月份再取走茶罐。


日本茶界最著名人物胡秉枢,由于在日本《茶务佥载·叙》署“光绪三年杏月,岭南沂生胡秉枢谨识”,可知其为清岭南人士。

——《茶史》


明治十年(1877)织田完之的《茶务佥载》(日本内务省劝农局版)中《绪言》记载:“顷,岭南人秉枢胡氏携自著之《茶务佥载》来禀官……官纳其言”。这也在日本《静同县茶叶史》中提到过,光绪三年(1877)五六月间,胡秉枢被聘到日本内务省劝农局工作,当有渡郡小鹿村的红茶传习所创办起来之后,又赴该所传授红茶制作的技术。在小鹿村期间,胡秉枢深得幕府老儒长谷部的青睐,长谷部回村时,常常与他饮酒、笔谈并以诗相酬答。长谷部曾问他:“卿有学如此,何为茶工?”他回答道:“仆非茶工也,乃贵邦之驻中国领事荐仆于劝农局教授茶事。今以来此,亦无奈何。”


东洋近年产茶颇多,惜其种植、培养、制造、香味等,皆未得其法,故远逊中土。印度等处,虽土地肥美,但其培养、采摘、制法俱失其宜,故其味腥,叶亦粗大。地土肥美,故上乘,娆薄次之者,此人所皆知也。亦须知人定胜天,况于地利乎?唯茶性畏寒,故独北地隆寒之处,茶树甚罕焉。

——《茶务佥载》


(3)其他

也门。阿拉伯茶原产东非,13世纪,苏菲教派及其博学的长老们将其带入也门,19世纪的也门种植园开始推倒咖啡树改种茶树,嚼茶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阿拉伯茶同时带来三重功效:提神醒脑、通体舒泰和精神上的热望。人们每天都会咀嚼新鲜的阿拉伯茶叶来养精蓄锐,也颇为享受这一过程。

巴西。根据有关记载,1807年,拿破仑率大军攻进葡萄牙首都里斯本,1808年,葡萄牙王室迁至陪都里约热内卢后,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在巴西发展茶、香料、咖啡、热带果树等作物,特别是把茶列为首选。1808年,葡萄牙王室从海外领地澳门招募茶农,让他们带着茶树苗和茶子到里约热内卢植物园试种,结果大获成功。于是,1809年3月6日,澳门理事官阿里亚加上书葡萄牙摄政王若昂六世,建议每年招募各种行业的中国人去巴西建设新首都。1810年,葡萄牙王室向中国要求招募2000名茶农到巴西种茶,但被中国拒绝。于是,只好通过澳门理事官去招募茶农。根据有关资料,澳门理事官在1811—1814年,分批运去近400名中国茶农到巴西。到1817年,里约植物园已经种植了约6000棵茶树。1819年,澳门理事官再次招聘了400多名中国茶农到巴西;根据估计,通过其他地区和途径前往巴西的中国茶农还有很多。

外国茶园

美国。美国的种茶历史虽然并不悠久,但现在已有30多个农场种植茶树,根据美国茶叶种植者联盟发言人拉理说,“喜欢饮用茶叶的人数在增长,已经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有每天饮用茶叶的习惯。根据美国茶叶协会的报告,茶叶消费每年增长5%,美国是唯一的茶叶消费量增长的西方国家,并且增长主要体现是在茶叶散茶。

茶心3 科技发明应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和广泛使用为起点,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革,不但由此带动了世界的科技和工业化发展,而且把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海外领地印度等地方,尤其是大规模地科学种植、管理茶树,机械化、工业化生产优质茶叶,英国人将先进的技术、工业革命的成果成功地运用到茶领域。

英国及时将工业化成果应用到茶叶制作上,最早使用机器参与茶树芽叶梗的采摘、萎凋、揉捻、解块、干燥、拣选等工艺,不但提高了制作茶叶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使其他国家也纷纷推行茶的工业化(中国除外)。而同期清政府却仍然闭关锁国,没有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果,耽误了生产力发展,使原来国家经济支柱的茶业基本停滞不前并开始倒退。直到现在,世界上的茶业早已经高度工业化、标准化、质量化了,全球的茶蛋糕早就被工业化程度早和高的国家或企业所瓜分。而中国每年生产的绝大部分的茶叶只能内销,丝毫没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甚至到了国外一、两家企业就可以将所有的茶企都打败的地步。

科技发明开始给农业、工业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大量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得到了改善和应用,科技发明从早期的偶然、碰巧发现,发展到人们专门有针对性地发明,成为有系统、渐增式的应用,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科技的大力推动。在此之后的工业革命中,科技应用都起到了强有力的绝对主导作用,科技发明应用在一些地方大力促进了茶业的蓬勃发展。放眼世界,茶叶生产设备和技术早已迅速更新换代;行业标准节节攀升,欧盟检测标准已升至数百项茶叶检测指标(中国至今只有48项);以茶叶为原料开发的产品或提纯物比比皆是,功效显著,且不断推陈出新;2006年11月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件植物新药Veregen(PolyphenoneE,茶多酚15%软膏)上市。

中国茶业的发展,科技却没有起到多少重要的作用,仿佛可有可无一般地存在,与国际同时代相比较,生产设备落后、行业标准相当低下、自主创新非常罕见,茶业仍然处于异常低级生产阶段,绝大部分的茶叶只能在国内消耗。

郑星球老师指导、冯柳燕版画《林中静谧》(局部左)

静语1 辩证认知

从茶树的定义和名称上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另外一些地方却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为什么有如此差别,从心理层面上该如何客观地评价其中的奥秘呢?

首先是受人的我向性的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生存的认知在一定意义上首先是我向性,即个体总是有自我肯定的倾向,总是自然而然地以自己内在标准作为评价事情的依据和出发点,若事情不是以自己的内在标准发展,就会产生否定、排斥、对抗等心理状况。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个人以绝对的我向性来认识事情,不肯接纳不同于自己态度或看法的事情,就会出现很不适应,可以认为认知同存度较低;如果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或看法是可以变的,是用接纳的方式、方法和不同的角度来处理或者是看待非我向性的事情,这个人就能够适应社会或被社会所接纳,也可以说他的认知同存度较高。

徐氏内部引爆模型

其次是受人的认知水平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水平高低不同,主要受到年龄、性别、族群、文化、常识、风俗、信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处理相同事情时的心理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平衡方式不同,造成心理调节不平衡。由于认知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对于事情的结论就会产生差异。也就是说,一些事情在一些人看起来是一种结论,但在另外的一些人看来却是另外一种结论。俗话说“一样米养百种人”就是这种情况。

中国古籍曾记载古代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因为“百发百中”的箭术被誉为“神箭手”。某天,让人在百步之外摆上一枚枚的钱币,将军发箭,箭箭命中钱币中间的四方洞,众人齐赞“神箭手”,但却有人高喊“这有什么了不起”。

徐氏外部引爆模型

20世纪80年代荣立集体三等功的余志坚、赵扬虎和笔者(右)合影

将军一看,原来是一位卖油的“货郎”说的。将军很不高兴地走上前去将弓箭朝他一递:“你来试试?”卖油郎说:“将军见笑了,你的弓我拉不开、箭也射不准,我只会卖油。”说罢,卖油郎将一空油瓶放在地上,瓶口上也置上一枚钱币,高高举起一勺油便倒,只见油成一条细线穿过钱币中间的四方洞进入瓶子里面,钱币上没有一滴油沾上。卖油郎倒罢将油勺和油瓶往将军面前一伸说:“将军请试!”将军连忙推辞,衷心赞叹:“佩服、佩服,我不可能做得到!”将军和卖油郎虽然对同一件事的认知水平不同,但都能够认真看待非我向性的事情,接受不同的标准,才有了各自精湛的技艺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

航空兵地勤人员在维护飞机

除了将军和卖油郎能将本职做到完美外,当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工作起来也是相当地完美,基本上可以做到“箭箭穿心”“滴油不漏”。其实,工作能做到比较完美的人,一般都是经过比较严格的长时间完美训练,并且没有绝对的我向性,而且能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将军能百步射心、卖油郎能穿眼灌油,靠的是平常的不断练习。现代社会如空军飞机地勤机务人员,一般也要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出色完成工作,从而保证飞行安全。他们甚至小至一把小解刀、一颗小螺丝钉、一块小抹布在工具箱上收放在什么位置都要固定;大至飞机的所有零配件,都必须一步一步地按顺序组装、连接,尤其是一些零件可以正反面安装,若装反则可能造成机毀人亡的后果,因此,地勤人员的工作一般都会比其他人员的工作更加严谨。

茶树的品种、生长地貌、环境的不同,就是同一棵茶树由于朝向不同其芽、叶、梗的生长状况和内含物质的含量多少也肯定各不相同,茶树与茶树之间,每棵茶树都有其独立的异处,每片树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社会上比较崇尚云南西双版纳“霸气”、“回甘”很好的老班章茶树,其实整个西双版纳的茶树,主要是勐海大叶树种,应该是一种味道。只是由于茶树各自生长的小环境土壤的差别,同一茶种比在老班章、坝卡龙、滑竹梁子、曼西良就有明显不同的味道。茶叶制作工艺不同,储存时间、氧化程度不同,饮用时的冲泡、水温、器具等都能造成茶叶香气、味道和汤色的千差万别。茶树、茶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每个人看待的角度必然千差万别,要想客观、科学、全面、实事求是地认知茶树和茶叶,就必须弱化我向性,接纳不同的方式、方法,多角度地看待同一问题,才能做到正确认知、评价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