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四川南部县为个案的考察
- 苟德仪
- 4300字
- 2024-11-01 09:30:54
第三节 交通状况
交通乃政令之通行、政情之沟通、经济之发展、物资之运输、文化之传播等必不可少之凭借。元朝许有壬指出:“圣朝既平宋,经画遐迩,大都小邑,枝疏脉贯,际天所覆,犹身焉。政令之宣布,商旅之通迁,水浮陆驰,舟格梁济,荒陬僻壤,无远不达,犹气血周流,百骸用康,一或壅塞,则身为之病矣。”(119)可见,交通在国家政治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古人也常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血脉。血液循环如果失常,人将失去健康乃至死亡。刘诜注意到:“成周之制,凡国野之道,有庐室候馆以为朝聘往来之宿食。其后为置邮,为亭传,为驿递所,由来尚矣。至国朝尤以是为重。盖使九州四海之广大,穿边辅邑之远近,文书期会络绎周流,如人之血脉贯通于一身,诚有国者之要务也。”(120)清朝官员也是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交通的重要性的:“平治道途,王政所先。”(121)
清代南部县的交通,主要有水路、陆路两类。水路以嘉陵江为主,清代时嘉陵江水运是重要的大道,又称北水路。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记载称:“略阳白水江合故道嘉陵江二流,可通舟楫。其越陆处经徽、凤,抵宝鸡,达渭河,程四百里,通秦陇,唐时运道。国初,巴蜀军粮亦从此转输,由白水江南下百余里至略阳县城,经宁羌阳平关入蜀境,过朝天关至广元县,水程五百七十余里。”(12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又云:“由保宁复运重庆,又经二千余里,船则官船,水手、水夫实皆派取百姓。”(123)可见这条道路在清初是通行的,当时运粮饷,运兵入川,多取道于此(124)。成书于康熙末雍正初的《古今图书集成》对北水路也有记载:自陕西汉中南界,水路由九井驿、朝天驿、问津驿、龙滩驿、虎跳驿,苍溪盘龙驿,顺庆府境龙溪驿、平滩驿、嘉陵驿,重庆府境太平驿、合阳驿、土沱驿,至重庆府入大江(125)。苍溪的盘龙驿,疑为南部县盘龙驿之误。该书还详细记载了保宁府属水站的详情,以及站船、水手、桡夫等数量(126)。不过,这条路因为战争等因素,时断时通。从后来的情况看,应该又恢复了。我们可以从《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得到证实。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初十日,南部县知县邓元鏸向上宪禀称:“伏查卑县地面辽阔,界连九州县,滨临嘉陵江,上通甘陕,下达巴渝。”(127)实际就是说南部县的水路交通,上通陕甘,下达巴渝。我们从档案中也可以看到,南部县盐井林立,而煎盐需炭,但该县并不产炭,而炭多来自广元,通过嘉陵江水运到该县(128)。至宣统时,档案明确说“嘉陵江航路尚通”(129)。
除了嘉陵江,南部县境内很多小河流也是老百姓的交通要道。如光绪六年(1880),临江乡民汪孝和到案具告状称,其子汪永兴在东河驾船装炭,向在赖姓圈中出售(130)。这里的东河,应该就是前文提及的位于县东六十里的东溪,在王家场流入西河。不过晚清的档案称“西水河不能行舟”(131)。
南部县的陆路交通,从蓝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些线索。蓝教授认为清代四川主要有以下驿路:南路(古清溪道路线)、北路(古金牛道路线)、东路(成渝大道旧线)、西路(古西川道路线)、僻东路(乌撒入蜀旧道)。其他驿路还有飞越岭道、东南路(古僰溪道路线)、僻南路(眉州、夹江、乐山、犍为、宜宾、庆符、长宁、兴文)、僻北路(广元圆山、苍溪、阆中、南部、西充、南充、合川)、僻东北路(广汉、中江、三台、盐亭、射洪、蓬溪)等等(132)。南部县处于僻北路上。1994年版的《南部县志》在回顾古代驿道时,有如下论述:南部县早期的古驿道有向东行到蓬安经营山至渠县150多公里;向南行经西充到南充100公里;向北行经阆中、苍溪至广元215公里;向西行经盐亭、三台至成都310公里。在驿传时期,南部县已是川北陆路交通的中心之一(133)。这可以说是对南部县的古代交通路线作了简单介绍。2011年,易宇在《清代四川地区嘉陵江流域陆路交通研究》一文中,对清代南部县的交通状况有所探究。清代南部县并不位于四川主要干线如东大路、北大路、西大路上,而是处于支线道路上,如僻北路、僻东北路、僻东北路支路上。
1. 僻北路北起广元,经昭化、苍溪、阆中、南部县(流盃铺—底塘铺—胡金铺—东坝铺—象棋铺),下接南充、定远、合州,南达重庆,与嘉陵江并行,与嘉陵江水运互为补充(134)。
2. 僻东北路是四川盆地内又一条南北大道,它北接米仓道,南接汉州与北大路相接。从汉州出发,经中江县、三台县、盐亭县,经南部县的碧山铺—寨垭铺—金鞍铺—道化铺—柳边铺—丰盈铺—曲井铺—猴垭铺,下接阆中县、仪陇县、巴州,抵达南江县底塘铺(135)。
3. 僻东北路支路由阆中出发,同僻北路到达南部县,经过该县底塘铺—盘龙—铁佛塘—大富,然后转东向蓬安(136)、营山,经渠县、达县、东乡县到达太平厅,向北进入陕西,是川陕之间又一条主要的道路。
南部县内诸小路主要有:1. 县城、黄金(黄金镇)、流马(流马镇)共计25公里;2. 县城、盘龙(盘龙镇)、楠木(楠木镇)共计25公里;3. 县城、老鸦(老鸦镇)共计10公里;4. 县城、大王(大王镇)、三官(三官镇)、建兴(建兴镇)共计45公里(137)。
由于尚有大量史料没有参考,故《清代四川地区嘉陵江流域陆路交通研究》对南部县陆路交通的论述,不够全面和系统。我们依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南部县乡土志》等资料,进行重新梳理。
南部县在清初一度为北路的重要连接点。《古今图书集成》中专门对四川的驿路进行过考证,该书记载的驿路有:北路二,西南路一,东南路一,西路一,东路一,北水路一,南水路一等,共九路。其中北路之一的具体路线要经过南部县:自成都府锦官驿、新都军站、广汉驿,北由潼川州之古店军站、五城驿、建宁军站、皇华驿、秋林军站、云溪驿,保宁府境富村军站、柳边驿、龙山军站、锦屏水马驿、槐树军站、施店军站、柏林军站、柏林递运所、龙潭军站、问津水马驿、沙河军站、神宣军站、神宣递运所,抵陕西宁羌州境(138)。这当中属于南部县的有富村军站和柳边驿。该书还详细考察了这两个驿站的站马、马夫、扛夫等具体数目(139)。
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裁革,四川的驿路发生较大变化。据雍正《四川通志》记载,当时四川有北路、南路、东路、僻东路、僻南路、僻北路、僻东北路共计七路,与之前相比,损益显而易见,其中北路改为走剑州,不走南部、阆中了,即从成都县的锦官驿出发,40里至新都县广汉驿,50里至汉州驿,50里至德阳县旌阳驿,50里至罗江县罗江驿,50里至绵州新铺站,40里至绵州金山驿,60里至魏城驿,60里至梓潼县梓潼驿,60里至梓潼县上亭铺,40里至剑州武连驿,80里至剑州柳池沟驿,40里至剑州驿,60里至剑门驿,40里至剑州大木树驿,40里至昭化县昭化驿,40里至广元县问津驿,40里至广元县望云铺,50里至广元县神宣驿(140)。
南部县的陆路交通,从《南部县乡土志》的记载看,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本境至成都程站。具体路线:自本境城南行,过龙垭至双桥子12里,又前行过土地山至外郎桥8里,又过西水山东南渡西河至定水寺10里,又西行过蒙子垭至亮垭子10里,又过火石桥至兴隆场10里,又过催甲垭玉屏山炮房岭至老观场15里,又过亭子沟山经鲜家垭过金鱼河桥至大桥场20里,又过黄土坡至马跑泉12里,又至柳边驿13里,至观音桥15里,金峰寺17里,至花牌楼20里,至富村驿8里,又至碧山庙12里,又至灵山铺18里,末至灵山铺以前1里许,即南盐交界处,以上所经山岭甚多,苦不易行。又至盐亭城30里,又西南行3里,渡杨桃溪至楸林驿60里,又渡涪水至潼川60里,又至回水铺100里,又前行4里许,渡罗江河至兴隆场70里,又过山王庙渡沱江至赵家渡40里,又前行过姚家渡、红瓦新店子、二台子至成都城北100里,共计程七站665里(141)。
第二条,本境至保宁府程站。具体路线是:由城西行10里至黑水塘,又10里至老鸦岩,前行逾苦瓜山10里,即阆南交界处,行10里至彭城塘,又10里至双龙场,又10里至汉王庙,行10里过嘉陵江至保宁府城东南,共一站计70里(142)。
第三条,本境至顺庆府程站。具体路线是:由城南行10里至斗沟子,又10里至巴岩店,10里至琵琶塘,10里至李其寺,10里至游家店,10里至东坝场,10里至八卦岭,10里至马鞍塘,7里至赵家店,又前行5里,逾九岭山为本境与南充交界处。又前行20里至永丰铺,15里至泸溪铺,30里至金鸡河,又25里至顺庆府城东北,以上道路整齐,车马易行,共计二站210里(143)。
第一条又称西大路或官道,是该县与成都联系的主要通道。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记载,嘉庆二年(1797)的具体走向和里程是这样的:县城起至定水寺40里,定水寺至老观场40里,老观场至大桥场30里,大桥场至金鞍铺60里,金鞍铺至富村驿30里,富村驿至盐亭县属灵山铺30里,然后进入盐亭县境内(144)。这条官道是公文传递、官员往来、物资运输等的重要通道,因而倍受重视。从道光年间一直到宣统年间,南部县经常都在培修,引发的纠纷也非常多(145)。宣统元年(1909)九月的一则告示,揭示出知县侯昌镇的不满:“县属东、西、南、北当冲道路,前县仅筹修西大路一条,其余东南、北大路均未筹及,缺点尚多。”(146)民国时期,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成阆路。其中从南部县县城至盐亭,计长100公里(147),大致是按照清朝南部县的西大路走的。
第二条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称北大路,具体路线是从南部县西关外—状元桥—石子岭—广水井—元坝口—望水垭—老鸦岩—金子垭—万年垭—三元桥—小猴垭—大猴垭—界牌场—石龙嘴—大桥—阆中界内(148)。
第三条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称南大路,具体路线是从南关外汪家垭口—斗口子—胡金铺—太平桥—东坝场—八卦岭—马鞍塘—南充境内(149)。
除《南部县乡土志》记载的这三条路外,还有尚未提及的第四条和第五条。第四条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有记载,叫东南大路。具体路线是东南大路即从县城—王家场—蓬州,共计90余里(150)。第五条在《南阆盐务图说》中有记载,具体路线是南部县城—马料溪—碑院寺—罗面垭—中兴场—黄金垭—仪陇县境内。我们可以称其为东大路(151)。
对于这些道路,宣统二年所修的《南阆盐务图说》中,做了清楚的绘制。由于原图太大,无法呈现在本书中,我们根据该书中的《南部县票厘局卡总图》进行了改制,从图2-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道路的具体路线:
图2-1 南部县票厘局卡总图(152)
清季的一件《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也对该县的交通有一个简单总结:“并无铁路、电线。驿站塘站,在城东自安溪塘起,由新镇塘、石河塘、盘龙塘至黑水塘出境,计一百二十里;又自城南马鞍塘入境,由东坝塘、琵琶塘、县城塘、双凤塘、大桥塘、柳边塘、金安塘、富村塘出境,计二百六十里。邮政分局设于城内。商民大路自县南马鞍塘入境,至县西大桥场分道,上行保宁府,下由富村驿以达省城。”(153)这里主要对西大路和塘站线路进行了介绍。
综上所述,清代南部县的交通由水路和陆路构成,水路以嘉陵江、西河等为主,陆路主要有西大路、北大路、南大路、东南大路、东大路。这不仅使南部县与省城相连,县境内部各地互相连接,也使其与邻近州县如盐亭、阆中、仪陇、蓬州、南充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