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乐童年·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先祖奉儒守官

读一首诗,念一段词,是不忘岁月的恩赐,也是停下生活脚步,以获得片刻沉思。唐诗宋词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星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沧海变成桑田,它们只是安静处之,散发着自己的光芒,让后人可以铭记历史,感受岁月。

唐朝杜甫,是提及唐诗时不能错过的名字,他是“诗圣”,他的诗被称为中国“诗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富有悲剧色彩,他的诗句铿锵有力,记录世间点滴。

在唐睿宗太极元年(712)的正月,杜家迎来了一个孩子,一声声响亮的啼哭,向世人宣告着喜讯,也宣告了一个诗歌新时代的来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手中握笔,眼望江山,将所闻所见汇成一首首经典绝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杜甫,字子美,他出生在巩县南(今河南巩义)瑶湾村,因属襄阳杜氏支派,所以史书上记载他是襄州襄阳人。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杜甫如此自报家门。

这位被杜甫时常挂在嘴边的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杜甫是其第十三代世孙。杜预,字元凯,是京兆杜陵人。

作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集诸多功名在身。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镇南大将军,官至司隶校尉,死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从小博览群书,博学多术,人称“杜武库”。身无武艺的他,在与东吴对战中,却凭借远见卓识、巧妙的战略部署和精准的排兵布阵,一举拿下江陵,占据荆州,为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做出巨大贡献。他的事迹让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他计谋了得,以一当万。

在文学上他也颇有建树,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春秋释例》十五卷等,其中《集解》是历史上对《左传》最早的注解,对后世的研究颇具价值。他是明朝之前唯一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此外,他还注解《晋律》,参与农业救灾、兴修水利。有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明与功勇。”《旧唐书》里称他:“雅善五言诗,工书翰。”

杜甫对这位先祖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杜甫于而立之年,创作了散文《祭远祖当阳君文》,文中写道“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以杜预为榜样来警醒自己,无论世间有多少荒唐之事,他也不可忘记初心,更不可违背仁义道德。

为了与先祖之名联系得更紧密,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在他的诗作中,自称为“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东晋南渡时,杜家迁至湖北襄阳;入唐后,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他们一家由此定居巩县。后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任职膳部员外郎,文采了得,名噪一时,少时就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对唐诗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杜家文化底蕴深厚,但作诗却是从杜审言开始的。杜甫出生时,杜审言已经去世四年,他虽然没有得到祖父的言传身教,但十分崇拜祖父在文学上的造诣,冥冥之中,杜甫继承了祖父的诗魂。在《进雕赋表》中杜甫曾写道:“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可见杜审言对杜甫的影响和杜甫对祖父的敬仰之情。

杜审言确实很优秀,在二十五岁时进京赶考,高中进士,次年便成为朝廷官员,任隰城(今山西汾阳)县尉。大约十年后,因为颇富诗名,被召入朝中为官。唐中宗时,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阎朝隐等一起被聘为修文馆直学士(初入馆阁负责校理图书的官员,位列学士之下)。在当时,天子宴饮游玩,只有宰相和学士可以跟从,而杜审言荣为其中之一。

杜审言为官是合格的,他清廉克己,做了二十多年的九品官员。但他生性高傲,虽名为“审言”,却不是一个言辞谨慎的人,经常“口无遮拦”。

武则天当政时期,杜审言在吏部任校考使。按照唐代的考核制度,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吏,每年都要写一份“行状”,也就是写一份述职报告,综述为官一年来的功过是非。吏部则要由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分别对其写评语,作为对官员考核和升迁任用的依据。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他对旁人说“苏味道必死”,苏味道是与其同时期的天官侍郎,此言一出,惊愕旁人,杜审言微微一笑,得意地说:“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苏味道如若见了我写的判词,一定会自愧不如,羞愧而死!好在苏味道很有胸怀,看了杜审言的判词并没有羞死,也没有打击报复。

如此的“大放厥词”并非偶然,杜审言还曾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审言认为他的文采十分出色,文章让屈原、宋玉自叹不如,只能给他做个副手衙官;他的书法更是让王羲之称臣,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总结了一个成语——“衙官屈宋”。

不是每一次口出狂言都会平安渡险,终究还是惹了祸。武后圣历元年(698),他因事获罪,从洛阳丞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之后,又得罪了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杜审言被定了死罪。这时,杜审言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杜甫的叔叔杜并性烈如火,为父报仇,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整件事震惊朝野上下一片,引来热议,大家都说杜并是一个孝子。

唐朝重视以孝治天下,杜并杀仇救父的血案惊动了武则天,她下令重新审理杜审言的案子,并为他平反昭雪。

一次,武则天召见杜审言,命他赋一首《欢喜诗》。杜审言一挥而就,武则天极为欣赏,授予他著作佐郎一职,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宦官张易之兄弟案牵连,杜审言又被流放到峰州。不久,被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直到病逝。

杜审言著有文集十卷,但已经无从查找,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多首诗作,杜甫的诗歌精髓继承于杜审言,很多诗作中可以见到神似祖父诗句的作品。

五言律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人胡应麟称赞为初唐的五律第一,杜审言本人被称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杜审言死后葬于偃师的前祖茔,一百多年以后,杜甫的遗骨也葬于此地,与祖父相伴。

也许,成诗是一种天赋,杜甫则是带着这种天赋来到了这个世界,用脚步丈量着世间,嬉笑怒骂、悲欢离合、山川河流都是他的创作灵感。他出生在儒家思想浓郁的家庭里,在家人的影响下,对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忠”理解深刻,这些都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杜甫去创作,结出富有内涵的诗的果实。

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丰田县令等官职。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杜甫对母亲并没有怎么提起。但是,其母亲也有不俗的家世背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她的爷爷是李世民的第十子李慎,父亲则是义阳王李琮。武则天时期,外祖母一家遭受迫害,长辈入狱。寒冬腊月,冒着纷飞的大雪,年仅十五岁的外祖母在街上为狱中的亲人们乞讨食物,当时,她的孝心名扬洛阳城,成为美谈。

杜甫出生时,父亲已经步入中年,老来得子的他视杜甫为掌上明珠,不幸的是,几年之后,杜甫的生母撒手人寰,父亲再娶,后又有了弟弟妹妹。

在杜预时期,杜家十分兴盛,家境殷厚,随着时代的变迁,杜家也渐渐褪去祖上的光环。到杜甫一代,杜家虽不再家世显赫,但在当地仍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家中有婚丧嫁娶之事,远近的亲友都前来观礼。

因生母过世,杜甫幼年时期便被寄养在二姑母家,他在那里得到了缺失的母爱,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幸运的是,二姑母是一位十分无私的长辈,视他如己出,事事以杜甫为先,天生体弱多病的杜甫,在二姑母的关怀和呵护下健康地成长。

一次,杜甫和二姑母家的孩子先后染上重疾,同时病倒。二姑母心急如焚,这时一位巫医自称有办法救治,他说,只要让患病的人睡在堂屋廊柱东南方向,即可痊愈。二姑母毫不犹豫地将那个位置给了杜甫。熬好的药也是紧着杜甫喝,而自己的孩子喝的则是剩下的药渣。

在姑母夜以继日地照料下,杜甫恢复了健康,而表弟却夭折了。当时,杜甫尚幼,并不知道二姑母的付出。多年以后,杜甫从他人口中得知了真相,万分感激二姑母。

这些经历让杜甫在生活的开端,便有了一些灰蒙蒙的色调。

天宝元年(742),杜甫的二姑母病逝,他万分悲痛,如丧考妣,为她撰写墓志:“呜呼,有唐义姑,京兆杜氏之墓。”

所谓“义姑”,其引自汉刘向的《列女传·节义传·鲁义姑姊》。文中记载,在春秋时期,齐军攻入鲁境之内,战乱之中,一位鲁国的妇女一手抱着自己的儿子,一手牵着自己侄儿逃亡,战况紧急,齐国大军马上就要追上逃亡的人群,妇女无奈只得放弃儿子,带着侄儿继续逃亡。

齐国将士得知妇女舍弃的是自己的孩子,便询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妇女回答,不能以“己私”伤害“公爱”。齐国将士为之感动,更明白,一个妇人都可以“不以私害公”,那鲁国的朝臣军队更是如此,所以请求齐君停止征战。后来鲁国君王闻听此事也为之感动,赐予这位妇人“义姑姊”的称号。

杜甫称姑母为“义姑”十分贴切,“义姑”身上的大爱精神影响了杜甫,在杜甫留给人们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里,能够感受到他对天下苍生的怜悯,能够感受到他对贫苦百姓的担忧,更能感受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杜甫在儿子宗武的生日时作了一首诗——《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的自豪之情,在称赞儿子宗武乖巧懂事的同时,也在告诉所有人:诗,是杜家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事业,是融入杜家人血脉的责任,更是杜家人天生擅长的,他希望子子孙孙可以将这件事传承下去,不要枉费杜家祖上的功名业绩。

“吾祖诗冠古”是杜甫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中的诗句,在杜甫心中,祖父杜审言的诗作是最优秀的,他以自己是杜家子孙感到骄傲,这是先人的馈赠,更是一种警醒,作为后辈,杜甫要创作出更为出色的作品,才能不辱长辈先人的名号。

时至今日,再看杜甫,他的作品甚至已经超越了祖辈成就,他没有辜负杜家先人,用一首首经典诗作向祖辈致敬,也让后人有机会领略千百年前的人文情怀。

绚烂的家世犹如船上高高扬起的帆,带着杜甫这艘船航行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推崇文学,爱好诗文,这是文化的一大幸事。唐朝诞生了包括杜甫在内的诸多著名诗人,他们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苍生,或婉约悲戚,或沉醉红颜,用文字记录了一个时代,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缩影,描绘了我们不曾了解的过往,所有的诗句最终汇成了一幅瑰丽的画卷,那便是唐朝文学的辉煌。

浪漫童年,绮丽往事

盛唐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实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文学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诗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个性鲜明的诗人犹如蚌中明珠,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边塞诗派”“田园诗派”是当时流行的诗流派,不同的诗人擅长不同的类别,最为著名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是一名浪漫诗人,杜甫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先辈教诲之下,杜甫一直心系天下,他的诗总是着眼当下,情绪激昂,意境深远。

少年时,杜甫家境还算富裕,所以生活上并没有太多需要烦恼的事,除了身体有些虚弱,他的童年还是十分快乐的,年幼时发生的许多事,杜甫都留存在记忆中,有些闪光的点滴,成为他后来诗句中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杜甫少年时代的作品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从他后期作品中的片段来拼凑那段时光。

玄宗开元三年(715),杜甫还是五六岁的孩童,在郾城偶遇了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剑舞非常流行,而公孙大娘便是那剑舞的第一人。多年以后,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公孙大娘所舞的是《剑器》和《浑脱》。

记忆中,前来围观的人群犹如高山,公孙大娘舞起剑舞来轰动四方,人们的情绪也被她带动,她的舞姿起伏震荡,气壮山河。剑光流转,璀璨夺目,好似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灵敏不凡,就像天神在驾龙翱翔。起剑时有雷霆万钧之势,收剑时如江海凝聚的波光。

杜甫瞪大了双眼,被这精妙绝伦的剑舞深深吸引,这一幕仿佛给这个孩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夜晚回到家中,白天的一幕在脑海里一遍遍上演,他开始暗暗期待,不知何时才能有幸再看一次公孙大娘舞剑。

造物弄人,杜甫最终也没机会再观赏公孙大娘的剑舞。人生或许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遗憾组成,不能奢求,只能感恩当下。虽然只是一次偶遇,却成为杜甫少年时代记忆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更成就了后来的一首经典诗作。

多年后,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了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她的舞姿矫健,身手不凡,动作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杜甫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上前询问李十二娘是跟谁学的,对方答曰:师承公孙大娘。

一个名字,唤醒杜甫脑海中那段沉睡的回忆。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

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脑海深处的公孙大娘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她在高高的舞台之上,一举一动扣人心弦,围观人群不时发出惊叹之声。杜甫只是围观人群中不起眼的一个懵懂孩童,多年过去,杜甫已经白发苍苍,眼前的李十二娘也过了年轻的年纪,无限惆怅在心头,遂创作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开慧很早,他在《壮游》诗中曾言: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七岁时的杜甫,就不同于其他的顽童,他开始了人生的思考,情怀豪壮,思如泉涌,开始作诗,讴歌有着凤凰一样高洁品质的人和事。这首七岁所作的诗并没有流传下来,令人遗憾。不知其少年情怀是怎样的?笔下定会有春风。

杜甫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相传《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墨拓本是杜甫现存的唯一墨宝,也有人说它与杜甫毫无关系。此作如今被保存在西安市长安区的杜公祠,也就是杜甫的祠堂,成为那里最珍贵的文物。

杜甫的字属“瘦硬”风,根据清人马宗霍的《书林藻鉴》中记载,明人胡俨曾见过杜甫的真迹——《赠卫八处士》,这首诗是杜甫中年所作,他在访问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故友后,感叹动乱年代人们离别易再见难。胡俨言:“尝于内阁见子美亲书《赠卫八处士》诗的墨迹,‘字堪怪伟’。”

书香门第的杜家,自然重视从小对杜甫的培养和教育,“九龄书大字”的杜甫,从小就刻苦练字,所以对书法有着很深的见地,成年后,他善于用诗歌评析他人的书法。

《李潮八分小篆歌》是杜甫写给他外甥李潮的诗,文中提到“书贵瘦硬方通神”,可见杜甫对自己所属的“瘦硬”笔体的喜爱和推崇。

在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一百首》自序中写道:“以诗论艺,始于少陵六绝句。殆亦自知未必尽适众口,故标曰戏为,以示不求人之强同也。”他认为,是杜甫开创了以诗词论艺术的先河,以杜甫为样,后来者陆续以诗词点评诗作、画作,你来我往如高手过招,甚是热闹。

《杜工部集》中,杜甫评论书法的诗作有十余首,可见杜甫不单自己书法写得好,更是懂得书法作品的精妙之处,看到他喜欢的字,便忍不住评论一番,好不畅快。

杜甫曾评价“张颠”张旭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也曾评价唐人顾戒奢的隶书:“中郎石经后,八分盖憔悴。顾侯运炉锤,笔力破余地。”他更是不吝夸奖之词,称赞李潮:“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杜甫的知音有许多,少年时便有了许多忘年交。《壮游》开篇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杜甫十四五岁的时候,便在文坛有了一席之地,文中的“崔魏”二人便是他的忘年交。崔尚为武则天久视二年(701)进士,魏启心在中宗神龙三年(707)才膺管乐科及第,也是杜甫的老师。

崔、魏二人称赞他才华似班固、扬雄一般。班固是《汉书》的作者,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扬雄则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人都是文坛泰斗,如此称赞杜甫,足见杜甫的才华水平。

在杜甫的诗中,对年少时的回忆总是美好的。那时,杜甫经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府邸。李隆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是个爱才好学之人,尤其喜好音律,常邀请乐师来府中做客演奏,呼朋唤友,共襄盛事。《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后,偶遇唐朝著名乐师李龟年时所作。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曾经的杜甫衣食无忧,才华横溢,常常进出岐王府,所以见过李龟年很多次,也欣赏过李龟年出色的演奏。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靠卖艺为生,碰巧杜甫也流亡至此,两人如此境地相遇,不免回想往日在岐王宅中歌舞升平的场景,令人唏嘘。

这首诗可谓是杜甫绝句中的经典,寥寥二十八字,将世间的欢喜与落寞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繁华,也有国事凋零后颠沛流离的落寞,不说哀伤,却更凄凉。

开元初年时,杜家仍有实力,所以杜甫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依然富足无忧,享受着一些官宦人家独有的特权,既不担心赋税,也不用去服兵役,每日只需潜心读书,吟诗习字。没有经历太多的苦难,也没有见过官场的钩心斗角,十四五岁的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依然怀揣着少年的梦。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百忧集行》的开篇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场面,在五十岁的时候,回忆起十五岁的自己,那时,他的心智犹如一岁的孩子,身体强壮得像个初生的牛犊,每天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依稀记得年少时,每年八月,庭院里的枣子、梨子成熟了,每天上树打果子,一天能上千百回。多年过去,五十岁的杜甫如此怀念年少的时光,只因为无忧无虑的生活只出现在前半生,回忆中的点滴是那样的珍贵,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杜甫的一生,都生活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那唐诗厚厚的卷轴中,将失去许多珍贵的作品。苦难自古便是文学的伴侣,在诗人的笔下,每一段经历,都被冶炼成一块方砖,叠放在诗人的脚下,送他去灵魂才能到达的远方。

年少时,杜甫的世界是一间书房、一摞宣纸、一支剑舞、一曲悠扬,他的眼前是温暖和煦的,亲人在旁,他犹如一棵被精心呵护的树苗,在茁壮地抽着枝条,渴望有一天可以枝繁叶茂、高耸入天,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小小少年,在幽深的庭院中慢慢地成长着,傍晚时分,清风徐来,吹动庭院中的果树叶子沙沙作响,杜甫伏在案牍之上,品读着祖父写的诗句,一行行,一句句,揣摩着字里行间的情感。未来还很远,他想,只要努力勤奋,便能成为如先祖一般优秀的人,辅佐一位贤君,成就一番事业。

岁月并没有温柔地对待这瘦弱的少年,前方的路并不平坦,无数的苦难已经暗暗躲藏起来,这是时代的悲哀。天真烂漫的梦只能留在童年,手中提笔,心中成句,杜甫就是他诗中如凤凰一般的人,在如涅槃般的人间历练后,拥有了灿烂夺目的光彩,翱翔在天地间,吟尽这世间荒唐事。

水乡吴越

日出日落,草长莺飞。微风在山水之间流转,点点碎云停留在天边。一个少年,背影纤瘦,脊梁挺拔,眺望远方,心中早有方向,片刻休憩后,加快脚步,心灵之旅才刚刚开始,留下一行脚印在身后,还有送行的歌声在远处悠扬飘荡。

在杜甫弱冠之年,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出游,这个有些瘦弱的年轻人,开启了他的行走人生,步入新阶段。他将自己旅游出行的方式称为“壮游”,杜甫是这个词的缔造者,一直流传下来。所谓“壮游”,并不是壮年时的旅游,也不是壮士的旅游,而是心怀壮志的旅游。闻名中外的唐玄奘西天取经,就是历史上最出名的“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

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

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

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

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

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

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

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

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这首《壮游》大约作于大历元年(766),晚年的杜甫卧病在四川,用这首叙事诗回顾了他的一生。从幼年学诗写起,到漫游的轨迹、见闻,还有科考落榜、经历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是了解他人生经历的重要史料。

唐朝时期,青年人喜欢游览大江南北,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少文人雅士在游历时,创作出精彩的诗词作品,在民间流传,后流芳百世。杜甫被这些诗词深深地吸引,他好奇诗句中提及的景致是怎样的美妙,他还未离开过家乡,没有独立感受过这个世界,他对外面的一切充满向往,才让他萌生出游的想法。

出游是结交良师益友的好途径,开阔眼界也是成长的必修课。父亲支持杜甫的想法,好男儿志在四方,父亲希望他能考取功名,辅佐君王,将杜家发扬光大。

开元十八年(730),杜甫整理行装,带着父亲的嘱托,迈出了家门,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出游。这次出游时间并不长,前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途中结识了韦之晋、寇锡等好友,初识了大好江山,感受了不同的风土人情,这段精彩的经历让杜甫欣喜。

多年后,杜甫在湖南再次与故友韦之晋、寇锡相遇,此时的韦之晋已经升为刺史,寇锡也成为御史。之后,杜甫在得知韦之晋去世的消息后,写下《哭韦大夫之晋》,开篇有:“凄怆郇瑕色,差池弱冠年。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诗中提及的“郇瑕”便是他那次出行的目的地,即今山西临猗附近,是晋国的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杜甫为寇锡所作《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也提及此地,诗曰:“往别郇瑕地,于今四十年。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诗忆伤心处,春深把臂前。南瞻按百越,黄帽待君偏。”

回忆起四十年前,在郇瑕与寇锡相识的场景,杜甫不免心生感慨,曾经你我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再见已白发苍苍。

短暂的旅程结束后,杜甫回到家中,感受过广阔天地的青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路上所见所闻与家人分享。

这次小游让杜甫意犹未尽,他仍然有未完成之心愿,他决定去更远的地方,去亲眼见识一下那些曾经出现在别人诗句中的“高山流水”。

开元十九年(731),方过弱冠之年的杜甫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漫游——吴越之行。“吴越”是指春秋的吴国、越国,两国各取一字,包括如今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他计划从洛阳出发,走水路,沿着大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达江南。吴越地区地大物博,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他要饱览大好河山,享受太平盛世,结交更多的知音佳友。

之所以选择江南,还因为杜甫想前去拜会曾在浙江德清县一带担任过“武康尉”的叔父杜登和“卒常熟主簿”的姑丈贺撝,一则可以为他提供些经济支持,二则也为将来的仕途之路做些铺垫。

此时是唐玄宗开元时期,正值盛世华年、国力雄厚、国泰民安之时。文化在这种祥和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唐诗也进入了繁茂期,诞生无数传世作品。

杜甫出行期间,也创作了许多作品,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两三首,与他后期作品相比较,情感略显“单薄”,但仍可见笔触之宏伟磅礴。

《忆昔》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所作,回忆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的场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

在大唐盛世之下,小城市就有万户人家,农业发达,稻米丰收,米仓都装得满满的,快要溢出来。天下一片太平安定,山上无流寇,路上无豺狼虎豹,想要远行随时可以出门,不必筹备太长时间。往来的商贾车马络绎不绝,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宫中的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人们友善互爱,关系融洽……

如此的太平盛世,是百姓之福,人们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家乡,过着平静而安定的生活。一路走来,所见所闻让杜甫心胸豁达,褪去了少年稚气的模样,曾经那些只存在于先人诗词中的场景,也一一呈现在眼前。

杜甫出游具体行程并没有太多文字资料记载,后人多是通过他后期创作的一些作品中了解这段历史。除了《壮游》以外,还有许多与好友追忆往昔的作品,诗中频繁提到这次出行的见闻,成为后世读者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洛阳出发后,一路沿着大运河顺流而下,经历数日的舟车劳顿之后,杜甫到达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这座烟水氤氲的六朝古都,杜甫早在前辈诗人谢灵运、鲍照的诗句里领略过它的旖旎风采,心驰神往。如今,真的置身其中,其内心情感可想而知!

这里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结伴出行,汇聚了天南海北的风流才子。在江宁,他和一位名叫旻上人的僧人交往甚密。

他们闲来敲棋,纵论风月,好不惬意。后来,他在那首《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的诗中追忆了这段逍遥岁月,并捎去了对旧友的丝丝牵念:

不见旻公三十年,

封书寄与泪潺湲。

旧来好事今能否,

老去新诗谁与传。

棋局动随寻涧竹,

袈裟忆上泛湖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

头白昏昏只醉眠。

唐代的瓦棺寺已是一座颇有名气的寺庙,在那里杜甫有幸欣赏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维摩诘是佛教里著名的居士。这幅壁画在中国古代绘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

关于这幅壁画,有一个传说。根据《佛祖统纪》《金陵梵刹志》等史料记载,在瓦官寺建寺之初,僧人在名流雅士中募集善款,作为建寺使用,顾恺之当时就潇洒地答应捐助百万——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眼看着交钱的日子到了,顾恺之遂来寺里,求得一面粉墙,他要在上面创作一幅维摩诘的画。

闭门画了月余,维摩诘的躯像画好了,却没有画眼睛。他对寺庙的僧人说:第一天来看画像的人,请他施十万;第二天来看画像的人,请他施五万;第三日来看画像的人,可以随意布施。

到了开放日那天,顾恺之大笔一挥,为维摩诘画像点上了眸子,只见他双目熠熠生辉,瞬间鲜活起来,呼之欲出。第一天来观看的人不禁为之惊叹,称赞顾恺之神来之笔。随后,这维摩诘壁画就轰动了整个金陵城。第二天一早,寺庙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达官贵人们每人带着五万的善款来一睹画像风采。第三天,来观赏的人不计其数,百万善款轻松筹得。

后来,好友许八送给他一幅壁画的临摹本,杜甫喜出望外,在47岁之际写下的《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中有:“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说的就是他得到拓本并留下深刻印象以及多年之后的念念不忘。能够欣赏到顾恺之的壁画,是杜甫在漫游途中的最大收获。顾恺之的画,极大地激发了杜甫的创作灵感,他的一生也因此与画结缘,与画家结缘。

作别江宁,杜甫来到了吴境之内,他寻古访旧、纵游山水。这一站,杜甫凭吊了姑苏台,这里是吴王阖闾眺望太湖的地方。当年吴王夫差荒淫无度,花了五年的时间,在这里建造极其华丽、规模宏大的姑苏台,以供他玩乐。后越国进攻吴国,吴王夫差狼狈逃亡至此,被困山中,求和未成,自刎而死。而这名噪一时的姑苏台被越国将士付之一炬,化为一片废墟。

这里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兴衰,颇具警醒深意,杜甫立志“致君尧舜上”,所以一定要登上姑苏台,重温吴国事。所谓知古鉴今,曾经的兴衰成败虽已逝去,却还值得今人研究评判。

凭吊完姑苏台,杜甫来到埋葬吴王阖闾和传说中的神剑的虎丘。权力与富贵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最后陪伴的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传说夫差在埋葬父亲阖闾时,将父亲生前喜欢的“扁渚”剑和“鱼肠”等三千柄名剑陪葬于墓中。夫差的孝心感动了苍天,三天后,一只白虎徘徊在阖闾的墓旁,久久不肯离去,最后化作一块大石,便是“虎丘”的得名。

长洲苑也是杜甫不能错过的地方,那里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狩猎游玩之地,如今在苏州市的西南、太湖北。此处风景优美,杜甫来时,恰逢荷花盛开,清风徐来,带着淡淡荷花香,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文人雅士钟爱之所,许多诗人游到此处赋诗,称赞其景观别致。

《壮游》中,杜甫给漫游吴越做了总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杜甫心存遗憾,他的目标越来越远,甚至想去“扶桑”看一看。

这首《壮游》是杜甫晚年时期的回忆之作,而出游途中所作的诗几乎都已散佚,在唐人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中记载:“江左词人所传颂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他认为江南一带流传的杜甫诗作都是一些游戏之作。

就这样,经过几年游历,杜甫犹如羽翼丰满的苍鹰,展翅翱翔,他的世界不再是单调的书本,眼前也不再只是小小的庭院。他游览名山大川,方知天地广阔,看尽江河湖海,才有洒脱自在,所有感悟都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落在他的笔下,浸透在字与字之间,成为他诗作的灵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