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二
- 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
- 李勇
- 1026字
- 2020-11-12 16:24:27
田中禾
这本书给我以新鲜感。首先是它的结构与视角。
这些年,研究地域文学的专著大致有一个共同体例,以文学史模式,论述作家群的产生、发展、影响,然后分论各时期出现的作家。为了显示公正,排序和评价大抵来自官方报告,主流论坛,遵循已有定评,尽量照顾平衡、周到。这类专著有一个通病——为了强调一地一群作家的共性,大多采用时代的、社会的价值评判,以“文学某军”“文坛某群”标签,展示团队面目,淡漠了个体创造和艺术个性,误导作家的从众心理,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每一个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都明白,艺术的生命在于个体的创造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可言。任何归类的论述,标签的概括,都有可能抹杀艺术“这一个”的价值。如何使理论研究如创作实践一样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因归纳、概括、类比而破坏作家和作品本身的生动性,对理论研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李勇选取了十位作家来展开关于河南新世纪文学的讨论,摆脱了宏观论述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没有回避自己的文学观。他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他对河南文学的认识。当他面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时,他无意代表官方,显示统领话语的综合、全面、平衡。这是他个人的观点。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一样,只有充分展示个人思考,才有可能有建树,有价值。
作者以生活在本土的作家为主视点,避免了籍贯分群,使本书具有明确的地域范畴。十位作家分为五组,以章题概括主旨,突出了观察作家的艺术取向。这样分组,便于突显作家的代表性,虽然做了概括,却没有套子设限。以论述与访谈相结合为基本形式,通过与作家交流,切入人生与日常生活,增加了可读性,丰富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生、成长、生活的环境对作家有着潜移默化、烙印终生、无以改变的影响。然而,走过人生,性格,经历,阅读,思考,价值取向,使每个人的创作和追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差异。作家面临的创作选择本来是简单的,比如,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经验写作和虚构想象;社会关怀与个体关怀的关系——关注社会还是关注人性;文体与文本的关系——讲什么?怎么讲?写实,抽象,夸张,变形,意识流……在创作实践中,这些简单问题就会变成无限可能性,使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评论家的任务,就是从复杂纷纭的文学作品里发现有价值的创造,从形形色色的作家中选取便于论述个人文学观的个体。李勇在这本书里体现了这种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探索作家个性创造与个人道路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学展廊推出他自己摄取的映像。
2019新秋于同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