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编辑出版教育透视
- 李建伟
- 2字
- 2020-12-10 16:57:27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中国编辑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把编辑作为一门科学、一门专业来研究却是近50年来的事情。[1]编辑学本是源于古代文献图书的编辑制作、收藏与传授活动,而又滥觞于近代以报刊为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最后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新闻出版产业高速发展和多种媒体竞相繁荣的信息时代,即传媒时代。[2]几十年来,编辑出版教育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少有的教学实验。各院校起码设计了5种以上的办学模式,很少有专业办得像这个专业那样复杂艰难。回顾新中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历史,了解已经取得的成绩,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推进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编辑出版历史源远流长,灿若星河的悠久文化促生了广泛的编辑研究,但编辑学专业却经历了漫长的蹒跚才得到初步认可。在长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中,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提出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建制问题。1931年11月,中国著名文献学家杨家骆先生在其所编的《图书年鉴》中,就提出了“出版学”这一名词,对出版学这一学科做了初步的设想,比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提出建立“出版学”这一学科早了30年。1949年,广州的自由出版社出版了李次民著的《编辑学》,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文字编辑工作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讨论,也是国内第一部以“编辑学”之名命名的著作。
1955年11月,文化部出版事业局在《出版事业十五年远景计划(1953~1967)》中,提出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时,要“会同高等教育部在适当的高等学校增设编辑系、美术装帧系、图书贸易系”。1958年8月,文化部在北京成立的文化学院设立了编辑出版系和图书发行系(后因历史原因停办)。1983年9月,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招收了第一届图书发行专业本科生。
在胡乔木同志的积极倡导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1985年起开始招生,其他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也陆续开展起来,我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从此走上了正轨。从1985年到1989年,先后有15所高校创办了编辑、出版、发行等不同特色的专业。河南大学于1986年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招收了我国第一届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也依托相关专业招收了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
1998年,教育部将编辑学专业和图书发行专业合并为编辑出版学,列在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进一步促进了编辑出版学的发展。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河南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招收编辑出版学研究生。2003年,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大学等院校已经开始以出版发行学、出版学等专业名录招收博士生,构建了编辑出版学的本、硕、博三层培养模式。从编辑学专业的提出到被社会初步认可,再到现在本、硕、博三个培养层次的实现,编辑出版学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
经过20多年的大发展,我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走过辉煌近30年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编辑出版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编辑出版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也意味着编辑出版学教育要跟得上时代潮流,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兴起。进入21世纪,全球化数字时代到来,网络等数字媒体对编辑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出版社由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制为企业,出版集团纷纷成立。作为出版关键环节的编辑工作和编辑工作者,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出版产业发展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历史新阶段。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完成,组建了一批出版传媒集团和报业、期刊、印刷、发行集团。新闻出版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融合,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发展迅猛,新闻出版业发展空间逐步拓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出版、印刷、复制、传播、外贸等为主,包括教育、科研、版权代理、物资供应、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出版物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刊发行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重点发达国家的版权输出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14倍。目前,我国日报出版规模、图书出版品种与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网络学术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值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生产能力和产出总量都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新闻出版业不仅是文化的主阵地,还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国出版业正在走出传统,向产业化、多样化、国际化发展,实现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企业、由书籍生产向多种媒体出版物生产、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三个转变。
实现这三个转变,关键在于人才。三个转变要求出版从业者不但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还必须具备与产业化、多样化、国际化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和才能结构。这样的人才从哪里来?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对于实践出人才,我国编辑出版界人士的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于编辑出版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编辑出版教育在出版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我国出版业急需的图书选题策划、出版物发行、出版经营管理、版权管理、国际版权贸易等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达到出版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更多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需求要求编辑出版学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必须有所体现。
其次是编辑出版教育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但是其教育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们培养的编辑出版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一些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表明,编辑出版专业在就业时没有明显的优势,大多的出版单位并没有严格限制专业。所以要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就要针对社会需求对编辑出版教育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有必要对编辑出版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调查分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教育如何应对数字化传媒时代的到来,如何为我国文化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是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事,也是目前学界和业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编辑出版学教育,必须先了解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基本状况。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才能提出适合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输送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