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 祝合良
- 4551字
- 2024-11-02 10:47:26
附录二 大连大豆期货套期保值案例研究[37]
1.期货现货有机结合是现代粮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途径
黑粮集团总经理孙显忠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如果不会利用期货市场,那么这个企业就不是现代意义的企业”。孙总强调,黑粮集团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粮油经营公司之一,年经营量200多万吨。几年来,在大豆的运营上,始终采取现货与期货相结合的方式,期货市场成为粮油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于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因而其现货经营理性化。
黑龙江三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郭涛副总经理认为:对粮油经营企业来说,期货市场就好比人多了一条腿走路,原来企业只能通过现货渠道售粮,而有了期货市场,就多了一个卖大豆的地方。对产区客户来说,期货市场就是买方,对销区客户来说,期货市场就是卖方。
国有大企业如此,个体经营者亦有共鸣。一个私营公司的总经理邹文军深有感慨:“期货对现货来说能够很好地起到辅助作用。以前人们都是一手钱,一手货,按老路子来。现在不同了,有了期货市场,要还是一味地按传统贸易方式,现货亏了只能怪自己。”他谈到,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是中国大豆大量上市的时期,此时,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大,以往一般贸易商不敢轻易大量收购大豆,总是担心后市价格下跌。而现在通过大连期货市场的价格作参照,企业就敢于行动。比方说,现在大连期货2004年5月份的大豆合约价格在2400元/吨以上,那么2003年新豆上市后,我就敢按1元/斤左右的价格大量收购。如果没有期货市场,就会失去许多现货机会。
2.利用期货市场保值为企业规避价格风险
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大豆相关企业的一个经营理念。也是期货市场发挥其重要功能的一个具体体现。
黑龙江中谷公司隶属于中国植物油公司,拥有宝泉岭和北安两个粮库,一个贸易公司。据总经理李辉介绍,公司业务主要是直接面向农民收购粮食;主要经营大豆、玉米、水稻等品种;2002年11月抢收了7000多吨大豆,平均采购价格1.03元/市斤,最后1.15元/市斤卖掉。2003年年初由于价格一直在涨,因而其代饲料公司只收上来2000多吨大豆,虽然量少,但却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3次,成功规避了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1月份套期保值一次,5月份又套期保值一次,7月份再次套期保值。公司之所以利用期货市场多次套保,关键在于用以规避现货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由于有现货做基础,这种理性经营行为受到集团总部的大力提倡。
黑粮集团在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2002年5月,其在大连期货市场以2500元/吨价格做卖出套期保值大豆1万多吨,扣除成本2300元/吨,最后期、现套利交割后实现盈利200多万元。2003年上半年,根据中国国内现货市场供应不足、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干旱较重以及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远期价格走高的趋势,公司判断今年夏秋季节远期价格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于是在11月合约上以2300~2370元/吨的价格做了1000手买入套期保值,以规避现货价格上扬给油脂加工厂带来的原料成本增加的风险。集团老总领导非常自豪地介绍,从目前中国国内现货价格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保值作用。
位于建三江分局的前进粮库,在大连大豆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也是相当经典的一个范例。宋广海主任畅谈了这方面的体会。在过去几年里,前进粮库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运作是一年一前进,粮库经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固定价格的抛售,而是当价格上涨到脱离现货价格过远的时候抛售,当价格回落到明显偏低的时候平仓出局,并在低位建仓,等待价格的再度回升,这种灵活的套期保值兼套利操作为粮库增添了额外的收入。“当然,我们是用职工集资钱来投资期货的。”宋主任也饶有兴致地介绍了这几年参与期货市场的情况。前进粮库在期货市场的最早的套期保值参与是在2001年,当时做了1万吨,当时的大豆采购价格在0.80元/市斤,抛售到5月合约的价格为2193元/吨,当时的套期保值收益达到了近200万元。在2002年的套期保值交易中,粮库也有不菲的收入,当年粮库共运作了7000吨,在期货市场上投入了资金大约200万元,后来部分资金抽调,实际在期货市场上的运作资金大概在130万元,而当年的实际回报已经达到了130万元,回报率已经达到了100%,甚至是超过了这个比率。其操作依然在5月大豆上,当时的大豆收购价格在1.03元/市斤,而在大连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价格高达2585元/吨。宋主任谈到2003年的套期保值计划时,表示,虽然今年的旱情导致期货市场上操作难度增大,但粮库计划运作的大豆套期保值数量将超过去年。因为越是市场风险大,套期保值所起的作用就越大越有必要。
一家私营公司的邹经理结合自身的实践也谈了自己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做法。2002年,大连期货市场11月大豆价格2300元/吨,此时,现货价格相对较低,山东油厂大豆收购价格也只有1.08元/市斤,于是公司便将手中的大豆以2370元/吨的价格在期货市场做卖出套期保值1200吨,后来通过期、现套利,交割后每吨大豆净盈利200多元,比当时卖现货还赚钱。2003年,他所在的公司与北安管局的一些农场签订了2000吨的大豆订单合同,2004年4月播种前后,已经预付200多万的款项用于种子、化肥、人工等投入和开支。价格随行就市,保量不保价。之所以敢与农场签订单,主要是有期货市场为依托,通过套期保值转移风险。
中谷黑龙江公司总经理李辉还以国储粮保值的角度从反面对套期保值必要性做了实证分析。他认为,国储大豆的轮换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一般的操作是先卖后买,否则资金解决不了。而这种操作方式如果不利用期货市场保值就容易出现因现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不良后果。2003年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2002年新粮下来前,不少大豆国储库根据往年经验以0.95~1元/市斤的价格将大豆先轮出去,然后准备秋后以0.95元/市斤以下的价格再收上来,但2003年新豆下来后现货市场却没给机会。看来,期货市场是国储粮轮换必不可少的一条保值渠道。
3.期货市场在为农民兄弟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期货市场形成的信息具有前瞻性,反映未来价格变化趋势。期货价格对农民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如何将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农民,让农民按市场的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呢?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谈了自己的观点。田总认为,粮食市场化改革以后,当务之急是通过期货市场与农民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农民进入期货市场,但必须依托企业进入,通过企业化解市场风险。通过龙头企业带农民进入期货市场,就可以实现种地前把价格锁定,农民好好种地,保证产量和质量。国家应对进入期货市场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企业和农民通过套期保值化解风险。2004年九三油脂与当地农民签订200万吨大豆合同。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间接把农民带入期货市场。虽然这种做法对农民约束很小,对我们是100%约束,企业承担最大的市场风险,但我们的目的是鼓励农民多种大豆。我们之所以敢于签订这么大的订单,是有备而来的。如果没有期货市场为依托,我们的订单决不会存在的。我们完全是借助了期货市场功能,根据cbot与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趋势,订单中承诺的价格以期货价格作参照物,根据天气、供求情况,一市斤0.90元,农民的成本是0.75~0.80元/市斤,农民很高兴,而大连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远期价格只能高不能低,我们定的价格一点也不盲目,按市场规律行事,是有充分依据的。农民有了订单,有了预期价格,就会调整他们的种植决策。价格高了,就增加种植,价格低了,就适当减少种植。
在富锦,一些农民也道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以往他们种什么都是听政府的,可常常是种啥啥多,现在有了订单农业,我们就听市场的,啥赚钱就种啥。虽然他们多数对期货还比较陌生,但通过订单农业已经把期货市场信息间接传递给了农民。
建三江粮食局张玉旺局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这里并不了解期货,那时候建三江,产粮多,运输距离又远,每年大豆收获以后,豆价很低,卖豆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农民。这几年,我们了解到还有一个大连大豆期货市场,于是就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运作,不仅顺利销出了豆子,而且农民也实实在在地从中得到了实惠。张局长介绍,通过与农民签订订单,再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三江地区的农民就可以把每市斤豆比以往多卖0.20元钱。这两毛钱其实功劳应全算在期货市场上,是期货市场给农民带来了好收入。
建三江粮食局国副局长谈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粮食局与农民签订单是农民向粮食局要定金,可是自从人们认识了期货,农民在谈判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现在,期货市场使三江地区大豆收购方式发生了改变,粮食局签订订单的时候需向农民要定金,这是由于在秋季价格发生变化的时候,农民守候卖高价而拒绝执行先期合同的事情屡见不鲜,特别是当大豆价格走好的时候。黑龙江上市公司、九三集团以及粮油公司在为外贸企业、油厂和期货市场采购大豆而竞争,拉动当地价格的走高,直接收益的似乎是这些企业,但是更多受益的是当地的农民。
在粮食部门工作过的三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涛谈到,以前,嫩江粮食部门大豆销售价格几乎很少超过0.82元/市斤,后来人们认识到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以后,通过套期保值操作,当地大豆始终处于较高的价位,目前稳定在1.20元/市斤,国家多年倡导的粮食部门顺价销售难问题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立马解决。
4.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指导生产经营
近几年,随着人们粮食市场化意识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大豆产业发展中显得越来越突出。
建三江粮食局张局长也介绍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建三江垦区位于黑龙江富锦、同江、抚远、饶河两市两县交界处的三江平原腹地,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河间地带,控制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现有耕地面积600万亩,尚有可开垦荒地200万亩,林地17.5万亩,牧草地88.5万亩,水面36万亩。建三江农垦局是黑龙江省耕地和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垦局。建三江垦区的开发建设始于1956年,经过几代人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三江局拥有15个大型国有农场,335个农业生产队,职工7.4万人。2003年全局总播种面积549.8万亩,其中水稻237万亩,小麦40.15万亩,大豆191.7万亩,玉米23.72万吨,其他为经济作物,预计粮豆总产180万吨,大豆的总产预期达到30~40万吨。因为2004年实行了水田改旱田,该垦区的大豆种植面积较2003年增加很多。2004年实际大豆种植面积在240万亩左右,2003年实际种植面积为190万亩,增加幅度为20%~25%。之所以2004年面积大幅度提高,张局长介绍,这完全得益于期货市场的价格引导作用。这几年,建三江大豆总产量的30万吨中大约有1/5~1/6流通到期货市场,实现了期、现套利,也就是大约5、6万吨质量比较好的大豆进入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割库。正是由于期货市场的较好的价位,刺激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农民卖上好价了,大豆种植也就自然增加了。
在销售方面,期货市场成为了农户和企业的指示器。张局长谈到,大连大豆在解决当地粮食销售方面发挥了重大积极的作用。2004年以来,大连期货价格先于现货市场反映价格走高的趋势,加之三江地区2004年旱情比较严重,大豆的签单采购相当困难,粮食局从3月份开始,以1.08元/市斤的价格招标采购,目前只有1000吨成交,至今依然无人问津。原因是期货市场已经给出了信号,农民的惜售心态明显增强。
期货价格的远期上涨走势,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张局长介绍说,以往这个时候,这里的企业多是考虑如何销豆的问题,而2004年则刚好反过来,人们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抓豆的问题。看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确实对生产经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