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加强海防建设

(一)明初的军事建制

《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204]。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都司卫所制度,“我国家置卫以统貔貅,一切戎政寄焉”[205]。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206],其基本构架为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府)、都指挥使司(都卫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守御千户所,以及百户所、总旗、小旗等,形成自上而下的军事建制体系。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从一品)、左右都督(正二品)、都督同知(从二品)、都督副使(正三品)、都督佥事(从三品)等职,官员各一人。洪武十三年(1380),为了防止军权过于集中,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实行分而治之的方针。除了锦衣卫等亲军和上直卫不属于五府,其他如直隶都司、外卫都司等均由五军都督府统属。五军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等官职,都为流官[207]。《太祖实录》记录有五军都督府的统属范围:

其左军都督府统属在京骁骑左、水军左、留守左、龙虎、英武五卫,在外山东、辽东、浙江、广东四都司并所辖卫所;右军都督府统属在京虎贲右、水军右、留守右、武德、广武五卫,在外陕西、四川、江西三都司并所辖卫所;中军都督府统属在京神策、广洋、留守中、应天、和阳五卫,在外苏州、太仓、镇海、扬州、高邮、大河、淮安、沂州、凤阳左、凤阳右、凤阳中、皇陵、长淮、怀远、留守中、留守左、徐州十七卫,滁州、徽州、六安、庐州、镇江、安丰、信阳、宿州、洪塘九千户所及河南都司所辖卫所;前军都督府统属在京天策、豹韬、龙骧、飞雄、龙江五卫,在外湖广、福建、广西三都司及福建行都司并所辖卫所;后军都督府统属在京鹰扬、江阴、兴武、横海、蒙古左、蒙古右六卫,在外北平、山西二都司及山西行都司并所辖卫所[208]

各都督府的职责是“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但“主兵籍而不与营操”。凡卫所有关武职、世官、流官、土官的袭替、优养、优给等事务,由下属的卫所上报给都督府,再移文兵部批准。“凡武官诰敕、俸粮、水陆步骑操练、官舍旗役并试、军情声息、军伍勾补、边腹地图、文册、屯种、器械、舟车、薪苇之事,并移所司而综理之”。此外,五军都督府还保留了原来大都督府的统兵之权,但已没有了对军队的调遣权,所谓“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对军队的指挥调动由皇帝掌握。每逢战事,由五军都督府推选将领充任总兵官,兵部调遣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归还佩印,军队退还各自的卫所,所谓“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209]。形成兵将分离的制度,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的指挥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这种军权三分的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军权旁落、将领拥兵自重的趋势,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明人郑晓在其《今言》中说:“祖宗微意,不欲武臣权重。在内营操官,止管操练者,无开设衙门,亦无印信。在内五府,有衙门印信,理常行政务。至于营操,非特命不得干预。盖五府、三营、十二营,职掌不相侵也。至于出征,亦不止大将一人,必选二三人名位谋勇相等者,相参用之。出师之日,赐平贼、讨贼、平虏、平胡、征夷、征虏等印,或将军,或副将军,或大将军,随时酌与。必由兵部题请,五府亦不得干预。事平之日,将归于府,军归于营,印归于朝,其意深矣”,“大抵统军不专于一人,练军不专于一人,行军不专于一人,皆为有意焉”[210]

五军都督府以下是直隶都司及各省设立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原来称为“都卫”,如洪武三年“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指挥使司”[211],到了洪武八年,把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以在外各处所设都卫并改为都指挥使司”[212],当时的都司计有十三处,为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213]。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共计都司十七处。永乐以后都司设置有所增改,总的数目又有所增加[214]

浙江都司最早建立于洪武三年,当时称为“杭州都卫”,《太祖实录》说:洪武三年十二月“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指挥使司,以徐司马、濮英等为各卫都指挥使”[215]。杭州都卫下辖钱塘、海宁、仁和[216]、严州、崇德、德清、金华六卫,及衢州守御千户所,计兵总五万二千五百一十三人。“后改严州、金华二卫为守御千户所,罢崇德、德清二卫”[217]。到了洪武八年,杭州都卫改为浙江都指挥使司。《明史》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都司的长官为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将领。都指挥使司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分隶兵刑钱谷”[218]。都指挥使司排序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之上。

浙江都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俱为流官。都指挥使及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的分工中,常以一人统理司事,称为“掌印”,一人负责练兵事务,一人负责屯田事务,称为“佥书”。包括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御等事务,都有专人负责。其下设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以及仓库、草场等部门。其中经历、都事,主管文移;断事,主管刑狱。各部门官员都有品秩,如经历司经历,正六品;经历司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断事司副断事,正七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以及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219]

浙江都司下辖杭州前卫(原钱塘卫)、杭州右卫(原仁和卫)、台州卫、宁波卫、处州卫、绍兴卫、海宁卫、昌国卫、温州卫、临山卫、松门卫、金乡卫、定海卫、海门卫、盘石卫、观海卫、海宁千户所、衢州千户所、严州千户所、湖州千户所等[220]。由此形成浙江主要的军卫系统。

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浙江都司下属的卫所情况有了比较大的变动,卫所数量尤其是沿海卫所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主要原因是汤和在洪武十七年以后添置了一批沿海卫所,按照《明史》的记录,计有:

杭州前卫、杭州后卫、台州卫、宁波卫、处州卫、绍兴卫、海宁卫、昌国卫、温州卫、临山卫、松门卫、金乡卫、海门卫、定海卫、盘石卫、观海卫。

海宁千户所、衢州千户所、严州千户所、湖州千户所、金华千户所、澉浦千户所、乍浦千户所、三江千户所、定海后千户所、定海中左千户所、定海中中千户所、沥海千户所、三山千户所、大嵩千户所、霩衢千户所、龙山千户所、石浦前千户所、石浦后千户所、爵溪千户所、钱仓千户所、水军千户所、新河千户所、桃渚千户所、健跳千户所、隘顽千户所、楚门千户所、平阳千户所、瑞安千户所、海安千户所、蒲门千户所、壮士千户所、沙园千户所、蒲岐千户所、宁村千户所、新城千户所(旧有,后革)[221]

以上共计十六个卫、三十五个守御千户所。对照万历年间编撰的《明会典》,其记载的浙江卫所与此略有不同,共计十六个卫、三十一个守御千户所:

杭州前卫、杭州右卫、台州卫、宁波卫、处州卫、绍兴卫、海宁卫、昌国卫、温州卫、临山卫、松门卫、金乡卫、定海卫、海门卫、盘石卫、观海卫。

海宁千户所、衢州千户所、严州千户所、湖州千户所、金华千户所、澉浦千户所、乍浦千户所、三江千户所、沥海千户所、三山千户所、大嵩千户所、霩衢千户所、龙山千户所、石浦前千户所、石浦后千户所、爵溪千户所、钱仓千户所、新河千户所、桃渚千户所、健跳千户所、隘顽千户所、楚门千户所、平阳千户所、瑞安千户所、海安千户所、蒲门千户所、壮士千户所、沙园千户所、蒲岐千户所、宁村千户所、新城千户所[222]

上述卫所的名单中,《明史》有“杭州后卫”,《明会典》则称“杭州右卫”。据万历《杭州府志》:洪武八年“钱塘卫为杭州左卫,仁和卫为杭州右卫,九年改杭州左卫为杭州前卫”[223],可知没有“杭州后卫”之名称,此为《明史》之误。

而千户所的名单中,《明会典》少了“定海后千户所、定海中左千户所、定海中中千户所、水军千户所”。对照郑若曾《筹海图编》、嘉靖《宁波府志》,“定海后千户所、定海中左千户所、定海中中千户所”等都有记载,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如定海卫的后千户所,《明史》称为“定海后千户所”,嘉靖《浙江通志》称为“穿山所”[224],而嘉靖《宁波府志》称为“后千户所”[225],郑若曾《筹海图编》称为“穿山后所”[226],显然“穿山所”是以其所在位置的称呼。其次,“定海中左千户所”“定海中中千户所”,嘉靖《浙江通志》概称为“舟山千户所”,郑若曾《筹海图编》称为“舟山中中、中左二所”,其实“定海中左千户所”“定海中中千户所”是一处两所,这一点嘉靖《宁波府志》也有明确记录,嘉靖《浙江通志》误记为“舟山千户所”。这其中,《明会典》唯独不见“水军千户所”的记载,但嘉靖《浙江通志》、弘治《赤城新志》都有“水军千户所”的记载,说明是《明会典》漏记。详见下表。

表1-1 浙江各卫名单对照

续表

表1-2 浙江千户所名单对照

续表

卫所的官员设置: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员,正三品;指挥同知二员,从三品;指挥佥事四员,正四品;卫镇抚二员,从五品。以及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正八品;吏目一员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一员等。各官员都为世袭,也有一部分流官。卫指挥使司各统属于都司或行都司。大凡袭替、升授、优给、优养及下属的千户所相关军政事务,由掌印、佥事上报都指挥使司,并报都督府、兵部等。卫指挥使司负责管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备御、出哨、入卫、戍守、军器等事务[227]。“营操官不给印”[228],卫指挥使司只管军士操练,但无带兵之权。

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镇抚二人,从六品;吏目一人。千户所下辖百户所十个,共有百户十人,百户为正六品。下有总旗二十人,小旗一百人。在外独立的千户所称为守御千户所或军民千户所,其所设官员与千户所相同。正千户、副千户中,其中一人为掌印,一人为佥书,称为“管军”。在外独立的守御千户所,不隶属于卫指挥使司,而直属于都指挥使司[229]。以宁波卫为例,“辖五千户所,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经历、知事、卫镇抚、所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咸备正官,佩以印章——军职共一百七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印章共五十八纽。令史、典吏、司吏有常员——卫令史二、典吏五、镇抚司吏一、所司吏各一”[230]

卫所设立之初,制度与后期略有不同,如洪武初期每卫为一万人,千户所为一千人,百户所一百人,总旗五十人,小旗十人,《太祖实录》说:“上以前代兵多虚数,乃监其失,设置内外卫所,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皆有实数”。到了洪武七年(1374)八月,重新制定兵卫之制,“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而千、百户、总、小旗所领之数则同”[231]

这种卫所隶属于都司,都司又分别隶属于五军都督府的上下构架,形成了五军都督府—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等的军事体系。遇有战事,各军事官员有专门的名衔,如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镇守、分守、守备、把总等。据《明史》:“凡总兵、副总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232]。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前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辽东曰征虏前将军,宣府曰镇朔将军,甘肃曰平羌将军,宁夏曰征西将军,交趾曰副将军,延绥曰镇西将军。至于镇守、分守、守备、把总等也有专门的规定,《明会典》说:“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守一路者为分守,独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有与主将同处一城者为协守。又有备倭、提督、提调、巡视等名”[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