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浙江海防卫所体系

明初以来,朝廷即非常重视海防,如“吴元年,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嘉兴、海盐、海宁皆设兵戍守”[234],洪武四年,“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尝充船户者凡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人,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235]。随着倭患的日渐频繁,从明朝初期开始,逐渐加强了沿海防卫,并在沿海一带设置卫所,根据地形地势的要害程度、倭患的发生率,“度要害地”,设立相应的防卫设施。《明史》说:“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录比以成军”[236]

当时由于浙江沿海倭患严重,朝廷多次选派重臣到浙江,以加强防倭。《皇明四夷考》说:“十七年……信国公筑登莱至浙沿海五十九城……二十七年二月遣都督佥事刘德、商暠巡视两浙防倭,三月又敕都督杨文、寻又敕魏国公徐辉祖、安陆侯吴杰练浙江海上兵防倭”[237]。到了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在浙江沿海主持建造了一批沿海卫所,而最早在吴元年,浙江沿海州县如嘉兴、海盐、海宁等处已经设立了卫所。从洪武十七年至二十年,信国公汤和主持兴建了一批沿海卫所。这些新建的沿海卫所组成了浙江海防的主要防御体系。关于汤和浙江筑城防倭一事,《明史》有较详细的记载:

既而倭寇海上,帝患之,故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逾年而城成[238]

汤和所筑“五十九城”,按照《明史·汤和传》“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似乎所筑城池都在两浙。类似的记载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乃度地淅东西,置卫所,并海筑城五十有九”[239],《钦定续文献通考》:“度地浙东西,并海筑五十九城”[240],等等,都指明“五十九城”在两浙。

一些史籍却指出“五十九城”并不都在两浙,还包括山东一带,如《明史纪事本末》说:

(洪武)十七年春正月,倭频寇浙东,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浙东西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241]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信国公筑登莱至浙沿海五十九城”[242];明沈炼《青霞集》:“自我朝开拓以来,登莱至浙沿海筑五十九城以为守,设卫置所,间以烽堠,大率规模有类九边之制”[243];明钱薇《海上事宜议》:“国初遣信国汤公筑登莱至浙沿海盖五十九城”[244];明末官修《礼部志稿》:“筑登莱至浙并海五十九城”[245];等等。显然这些论述都指“五十九城”在登莱至两浙一带。

上述记载多为明代后期著述,实际上最早记述此事的是《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十一月”:

信国公汤和奏言:“宁海、临山诸卫滨海之地,见筑五十九城,籍绍兴等府民四丁以上者,以一丁为戍兵,凡得兵五万八千七百五十余人。”先是,命(汤)和往浙西沿海筑城,籍兵戍守,以防倭寇。至是。事毕还奏之。[246]

显然,《太祖实录》所记明确指出汤和是在“浙西沿海筑城”;汤和自己也明确指出所筑“五十九城”是在“宁海、临山诸卫滨海之地”,亦即两浙沿海一带,故所谓“登莱至浙沿海筑五十九城”等不知所出何处。

查两浙沿海卫所,总数仅四十有余[247],似乎不足“五十九”之数,而若加上兵寨、巡检司城等,其总数目又要大大出超。可能,“五十九城”是指当时已经兴建的卫、所、巡检司城等,但其范围应该在两浙一带,而不是后期所说的包括“江南北、登莱”等。

汤和沿海筑城后,基本奠定了浙江海防的基础体系。嘉靖后期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说:“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备倭,凡卫所城池、巡司、关隘、寨堡、屯堠皆其所定”。《筹海图编》并列沿海卫所名次如下:

金乡卫,蒲门所,壮士所,沙园所;

温州卫,海安所,瑞安所,平阳所;

盘石卫,宁村所,蒲岐所,盘石后所;

松门卫,楚门所,隘顽所;

海门卫,新河所,海门前所,健跳所,桃渚所;

昌国卫,爵溪所,钱仓所,石蒲前后二所;

定海卫,大嵩所,霩衢所,穿山后所,舟山中中、中左二所;

观海卫,龙山所;

临山卫,三山所,沥海所;

绍兴卫,三江所;

直隶都司,海宁所;

海宁卫,澉浦所,乍浦所[248]

以上合计卫十一,守御千户所三十。

章潢《图书编》说:“夫沿海诸卫四十有一,壮以金汤,录以烽堠”[249]。所说卫所数目与《筹海图编》同。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说:“浙江沿海玖卫、叁拾贰所”[250],总数相同而卫所数目不同。成书较《筹海图编》略早的嘉靖《浙江通志》说:“卫所在内地者主守御,沿海者主备倭”;“卫在内地七而沿海者九”,“其外又特设所(千户所)三十四,在内地者六,而沿海者二十八”,其所说卫所数目与《筹海图编》等也不相同。该书列出的沿海卫所名录也略有不同:

内地卫:杭州前卫、杭州右卫、绍兴卫、台州卫、温州卫、处州卫。

“内地兼备倭”:宁波卫。

“沿海特设备倭”:海宁卫、海门卫、观海卫、盘石卫、金乡卫、松门卫、临山卫、昌国卫、定海卫[251]

对照《筹海图编》,嘉靖《浙江通志》将绍兴卫、温州卫列入“内地卫”。宁波卫为“内地兼备倭”,而《筹海图编》没有把宁波卫纳入沿海卫之中。除了“卫”之外,嘉靖《浙江通志》所列的内地、沿海守御千户所也与《筹海图编》不一致。嘉靖《浙江通志》所列的内地千户所有:

衢州千户所、严州千户所、湖州千户所、金华千户所、海宁千户所(以上隶浙江都司)、嘉兴千户所(隶苏州卫)。

沿海守御千户所:

三江千户所(隶绍兴卫)、水军千户所(隶台州卫)、海安千户所、瑞安千户所、平阳千户所(以上隶温州卫)、澉浦千户所、乍浦千户所(以上隶海宁卫)、沥海千户所、三山千户所(以上隶临山卫)、龙山千户所(隶观海卫)、大嵩千户所、舟山千户所(即定海中左)、穿山(定海)后千户所、霩衢千户所(以上隶定海卫)、爵溪千户所、钱仓千户所、石浦前千户所、石浦后千户所(以上隶昌国卫)、新河千户所、桃渚千户所、健跳千户所(以上隶海门卫)、隘顽千户所、楚门千户所(以上隶松门卫)、宁村千户所、蒲岐千户所(以上隶盘石卫)、壮士千户所、蒲门千户所、沙园千户所(以上隶金乡卫)[252]

对照《筹海图编》,“海宁千户所”被嘉靖《浙江通志》列为“主守御”的内地千户所,而《筹海图编》将之列入沿海卫所。前引万历《杭州府志》说:“洪武三年始立……海宁、钱塘二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年改海宁卫为海宁所”[253],可知海宁所的建置是在汤和整饬浙江海防之时,自然应归入沿海卫所之列。

其次,《筹海图编》列有“海门前所”,而没有“水军千户所”,嘉靖《浙江通志》所列的沿海守御千户所中,有“水军千户所”,而没有“海门前所”。查弘治《赤城新志》:“海门卫指挥使司在郡城东九十里……前千户所在卫城东七里……洪武二十八年建”[254]。可见海门卫下辖有“前千户所”,即“海门前所”,由于海门卫属于主备倭的沿海卫,故其下辖的“前千户所”应该归入沿海卫所之列。雍正《浙江通志》说:“明洪武初置台州卫防守郡城,其沿海特设……海门卫,领前千户、新河、桃渚、健跳四所”[255],明确指出海门卫及下辖的前千户所等四所为“沿海”卫所,故“海门前所”归属于沿海卫所应比较明确。

至于“水军千户所”,弘治《赤城新志》记载说:“台州卫指挥使司在府治西三十步……水军千户所在卫城东南四十步”[256]。水军千户所的所署设置在离海较远的台州府城,与其他沿海卫所濒海而建颇有不同,且归属于“主守御”的台州卫,可能也是《筹海图编》没有将其列为沿海卫所的原因。

表1-3 浙江沿海卫名单对照

表1-4 浙江沿海千户所名单对照

续表

上述这些卫所虽然都是嘉靖年间的卫所名单,但郑若曾指出,沿海卫所多为洪武十七年至二十年汤和经略沿海备倭时所创建,“凡卫所城池、巡司、关隘、寨堡、屯堠皆其所定”[257]。当然这仅仅是大略而言,具体到每个卫所,也颇有一些例外,有些卫所在洪武初期即已经存在,如温州卫:“洪武元年三月……置温州卫”[258],绍兴卫:“洪武十二年夏四月……置绍兴卫”[259];有些则是汤和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编、增建,如昌国卫:洪武十二年八月“置浙江昌国守御千户所”[260],定海卫“(洪武)十二年立定海守御千户所”[261]。这些地方原来就有千户所设置,到了洪武二十年汤和经略沿海,对旧有设置做了调整,定海所升为定海卫,昌国所升为昌国卫,等等。也有些卫所是洪武二十年以后再行添加设立,不属于汤和建造的卫所之列,如位于舟山的穿山后所,洪武二十七年才设置:“浙江定海卫奏:‘所属廓衢等千户所皆濒海地方,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则风涛险远,遇警急卒难应援,请于穿山筑城,置千户所,分调官军守御。’从之”[262];另外如位于象山县的爵溪所,则是洪武三十年才设立,“丁未,置爵溪千户所,属昌国卫,移爵溪巡检司于姜屿渡”。《太祖实录》并记载了设置爵溪守御千户所的经过:昌国卫位于象山半岛的南端,其下属的钱仓守御千户所则位于象山半岛的北端,两者相距二百余里,由于钱仓千户所面临海口,扼守象山港,地理位置非常险要,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及时获得昌国卫的应援,而爵溪的位置正好处在两者中间。当时的爵溪设有巡检司,虽额设弓兵一百人,但实际在编军士更少,不能对钱仓千户所给予充分支持。于是浙江都司定议在爵溪设置千户所,把当时临山卫、余姚千户所“余军尚五百人”充实进来,使爵溪成为昌国卫、钱仓千户所之间的重要节点,“以备策应为便”,而把原来的爵溪巡检司迁到姜屿渡[263]

除此之外其他卫所的设置时间也不是《筹海图编》所说的一律在“洪武二十年”,但多在洪武十七年至洪武二十年之间,兹逐一考订。

金乡卫:据万历《温州府志》“金乡卫在金舟乡,周围一千四百二十余丈,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奏立”[264]。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奏准立”[265]。康熙《平阳县志》“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奏立”[266]。另据《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定海、盘石、金乡、海门四卫指挥使司于浙江并海之地,以防倭寇”[267]。两者记载相同。

蒲门所:据万历《温州府志》“蒲门千户所在五十二都,周围五百三十步,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奏立”[268]。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准立”[269]。康熙《平阳县志》:“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奏立”[270]。《太祖实录》也说“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蒲门、壮士二千户所于平阳县,隶金乡卫”[271]

壮士所:据《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蒲门、壮士二千户所于平阳县,隶金乡卫”。万历《温州府志》说“壮士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于平阳小洋孙,后因倭夷登岸,信国公奏请归并蒲门城内”[272],似乎洪武年间壮士所已经与蒲门所合并。但根据雍正《浙江通志》:“壮士所,洪武二十年建,在平阳县东北五十里,隆庆初并入蒲门”[273],此与前说大不一致,把合并时间说成嘉靖以后的隆庆年间。查弘治《温州府志》:“壮士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于平阳小洋孙,后因倭夷登岸,归并蒲门城内”[274]。弘治《温州府志》与万历《温州府志》说法相近,可见至少弘治时两千户所已经合并;如真如万历《温州府志》所言“信国公奏请归并”,则早在洪武时期两千户所已同在蒲门城内,雍正《浙江通志》“隆庆归并”之说明显有误。

沙园所:据万历《温州府志》“海安所城在十七都,周围三里,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建”[275]。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准立”[276]。嘉靖《瑞安县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建”[277]。《太祖实录》也说“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海安、沙园二千户所于瑞安县,蒲门、壮士二千户所于平阳县,隶金乡卫”[278]

温州卫:《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三月……置温州卫”[279]。弘治《温州府志》:“国朝洪武元年指挥王铭因旧温州府治为卫”[280]。雍正《浙江通志》记载相同:“明洪武初置温州卫,防守郡城,其沿海特设海安、瑞安、平阳三所”[281]

海安所:据万历《温州府志》“海安所城在五都,周围三里十八步,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建”[282]。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准设”[283]。嘉靖《瑞安县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建”[284]。《太祖实录》也说“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海安、沙园二千户所于瑞安县,蒲门、壮士二千户所于平阳县,隶金乡卫”[285]

瑞安所:据万历《温州府志》“皇明洪武三年、永乐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屡增(筑)”[286]。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准设”[287]。嘉靖《瑞安县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相视沿海地方奏建”[288]。雍正《浙江通志》:“瑞安所,洪武二十年建,在瑞安县城内,去海五里”[289]

平阳所:《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290]。弘治《温州府志》:“元大德八年立,弘治辛酉重建”[291],没有记载明初时的建所情况。另据万历《温州府志》:“皇明洪武七年守御千户缪美增筑”[292],康熙《平阳县志》也有相似记载,似乎洪武七年已经有千户所制度。但不知为何,各府县志都没有记录洪武二十年时汤和建立平阳千户所的情况。

盘石卫:“盘石卫城在茗屿乡,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奏建”[293]。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奏准立”[294]。《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定海、盘石、金乡、海门四卫指挥使司于浙江并海之地,以防倭寇”[295]

宁村所:据万历《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建”[296]。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准立”[297]。《太祖实录》也有相同记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宁村千户所于温州永嘉县”[298]

蒲岐所:“洪武二十年建”[299]。弘治《温州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奏准立”[300]。《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蒲岐、楚门、隘顽三千户所于乐清县,隶盘石卫”[301]

盘石后所:据万历《温州府志》:“后千户所城旧在盘石,正统间侍郎焦宏、御史高峻奏迁永康乡”[302],没有说明初建时间。但其原来位于盘石卫城,说明初建时间当与盘石卫同时:弘治《温州府志》:“(盘石)后千户所在卫治西南”[303]。(明)姜准《岐海琐谈》“天顺七年始置(盘石)后所,以藩县治”[304]。雍正《浙江通志》也说“后千户所,洪武二十年建”[305]

松门卫:《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月……置松门卫指挥使司于台州黄岩县,以楚门、隘顽二千户所隶之”[306]。《太祖实录》又记:“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307]。弘治《赤城新志》说:“在府城东一百八十里,宋为松门寨。洪武二十年建为卫”[308]。嘉靖《太平县志》:“在县东五十里。在宋为松门寨,元为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始城为卫”[309]

楚门所:《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月置松门卫指挥使司于台州黄岩县,以楚门、隘顽二千户所隶之”[310]。《太祖实录》又记:“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蒲岐、楚门、隘顽三千户所于乐清县,隶盘石卫”[311]。弘治《赤城新志》说:“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312]。嘉靖《太平县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313]

隘顽所:《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蒲岐、楚门、隘顽三千户所于乐清县,隶盘石卫”[314]。弘治《赤城新志》说:“在卫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315]。嘉靖《太平县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316]

海门卫:《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定海、盘石、金乡、海门四卫指挥使司于浙江并海之地,以防倭寇”[317]。弘治《赤城新志》:“在郡城东九十里……洪武二十年建”[318]。康熙《临海县志》说:“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所建”[319]

海门前所:弘治《赤城新志》:“前千户所在卫城东七里……洪武二十八年建”[320]。康熙《临海县志》:在“海门卫东,中隔椒江水面……明洪武二十八年建”[321]。《太祖实录》没有海门前所的记录,但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有“筑台州海门北岸城”[322]的记载,查海门前千户所在“卫城东七里”“海门卫东”,实际上“中隔椒江水面”而位于椒江北岸,显然《太祖实录》所记“北岸城”即是指前所所城,其所记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筑台州海门北岸城”,与弘治《赤城新志》“洪武二十八年建”的记载也是吻合的。

新河所:《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323]。雍正《浙江通志》也说:“新河所,洪武二十年建”。但弘治《赤城新志》说:“新河千户所在卫城南五十里……洪武二十八年建”[324]。嘉靖《太平县志》:“洪武二十八年信国公属广洋卫指挥方鸣谦建”[325]。对照《太祖实录》等记载,《赤城新志》、嘉靖《太平县志》等所记可能有误。

健跳所:《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九月……辛巳,筑台州健跳、桃渚二城,各置千户所,以防倭”[326]。弘治《赤城新志》:“健跳千户所在卫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年建”[327]。天启《宁海县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328]

桃渚所:《太祖实录》说:“洪武二十年九月……辛巳,筑台州健跳、桃渚二城,各置千户所,以防倭”[329]。另弘治《赤城新志》:“桃渚千户所在卫城东北五十里,正统八年建”[330]。康熙《临海县志》也有相同记录:“在县三十三都,海门卫东北五十里,正统八年建”[331]。《赤城新志》与康熙《临海县志》所记是桃渚所城的重建年代,当时由户部侍郎焦宏主持迁建,《英宗实录》记载说:“正统八年夏四月……户部右侍郎焦宏言:海门卫桃渚千户所城池,旧有塘岸障隔海潮,岁久坍塌。潮水渰浸,不堪居住。况倭寇窃发,艰于防制。已会议于临海县地名芙蓉创筑城池,拨官军备御,所占官民地一百二十亩有奇,应输税粮米麦钞乞为除豁。从之”[332]。故桃渚所初建于洪武二十年,正统八年因为海潮淹浸导致城墙损坏,加之被倭寇攻破等原因,于是移址重建[333]

昌国卫:嘉靖《宁波府志》:“昌国卫指挥使司……洪武十二年于昌国县(今舟山)置守御千户所,十七年改昌国卫,二十年罢县,徙卫于象山县天门山,二十七年以卫治悬海,徒今处。指挥武胜筑城,成之。为左、右、中前、中后四所,外辖爵溪、钱仓、石浦前、后四千户所”[334]。雍正《浙江通志》也说:“昌国卫,洪武十二年舟山置千户所。十七年改卫。二十年徙象山之东门山。二十七年又徙后门山,在象山县西南八十里,去海三里”[335]。但《太祖实录》说:“洪武十七年九月……置昌国卫于宁波之象山县”[336]。此说显然与前二者不同,嘉靖《宁波府志》说洪武二十年因为撤销昌国县,才把昌国卫从舟山迁至象山,而《太祖实录》则说洪武十七年已经在象山设置昌国卫。再查天启《舟山志》:“(洪武)十七年改昌国卫,二十年汤信国公徙卫于象山县之东,存中中、中左二千户所,属定海卫,革县,存民五百余户,属定海县”[337]。一般而言,由于《实录》是当时人的记录,可信度应该更高一些。但此处《太祖实录》是否有误记之嫌?如成化《宁波郡志》说:“大明洪武十二年先于昌国县开设昌国守御千户所,十七年改昌国卫。二十年起遣海岛居民,革昌国县。以本卫移置象山县三都海口东门。二十七年,因东门悬海,水薪不便,徙今地”[338]。成化《宁波郡志》记载比较详细,也明确说明了迁昌国卫是在昌国罢县以后。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说:“昌国卫……在象山县,地名后门。洪武二十年开设本卫于东门,二十七年徙今地”[339],都明确指出洪武二十年昌国卫从舟山迁至象山东门,洪武二十七年徙至象山“后门”。嘉靖《象山县志》也有相同记述:昌国卫“大明洪武十二年先于昌国县(原注:今定海舟山)开设守御千户所,十七年改昌国卫,二十年起迁海岛居民,革昌国县,以本卫移置象山县之西南天门山,二十七年以天门悬海,薪水不便,徒今地”[340]。另外,《太祖实录》有昌国罢县的记载:洪武二十年五月“废宁波府昌国县,徒其民为宁波卫卒”[341],显然昌国卫迁至象山当在其罢县的洪武二十年,而不是《太祖实录》所说的洪武十七年。

爵溪所:嘉靖《宁波府志》:“爵溪千户所,郡治南二百七十一里。初置爵溪巡检司,洪武二十年迁巡司于姜屿渡,千户王恭筑城”[342]。查成化《宁波郡志》:“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千户王恭筑城鉴池,辟东、西、南三门,各冠以楼”[343]。《宁波府简要志》说:“爵溪城……在象山县,地名爵溪。洪武三十一年筑东、南、西三门,各有城楼”[344],同样是明代的志书,前后记录也不相同。对照《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九月“置爵溪千户所,属昌国卫,移爵溪巡检司于姜屿渡”[345]。可知洪武三十年置爵溪千户所,明年筑城完毕。

钱仓所:嘉靖《宁波府志》:“郡治南二百六十一里,洪武二十年千户王普筑城置所”[346]。成化《宁波郡志》:“郡治南二百六十一里,地名钱仓。大明洪武二十年千户王普筑城鉴池,辟东、南、西、北四门,各冠以楼”[347]。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说:“钱仓城……在象山县,地名钱仓。洪武二十年筑”[348],《太祖实录》也有相似记载:“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349]

石蒲前后二所:嘉靖《宁波府志》:“郡治南三百六十里。初置石浦巡检司,洪武二十年迁巡司于青山头,调昌国卫前、后二所,筑城戍守,共辖二十百户所”[350]。成化《宁波郡志》:“大明洪武二十年因本卫移置东门,将石浦原设巡检司徙于象山县,遂调前、后二千户所于石浦。筑城鉴池,辟南、西、北三门,各冠以楼;外罗月城”[351]。《宁波府简要志》说:“在象山县,地名青山。洪武二十年筑”[352]。《太祖实录》没有石浦所的建成记载。

定海卫:嘉靖《宁波府志》:“国朝洪武七年创建石城,调明州卫前所屯守,十二年置定海守御千户所。十八年调前所守昌国,以宁波卫右所补额。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展拓城池,立定海卫,调宁波卫左所及新操中、前、后三所为五千户所,外辖郭衢、大嵩二千户所”[353]。成化《宁波郡志》也说“二十年信国公汤和置定海卫”[354]。《宁波府简要志》说:“洪武七年石城屯兵。十二年立定海守御千户所,十八年拨往昌国卫,调宁波卫后所补守。二十年信国公展城七里有奇,立定海卫”[355]。《太祖实录》也有类似记载:“洪武十二年十月……乙亥,置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定海、盘石、金乡、海门四卫指挥使司于浙江并海之地,以防倭寇”[356]

大嵩所:嘉靖《宁波府志》:“旧置大嵩巡检司,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改建千户所”[357]。《宁波府简要志》说:“在鄞县十一都,洪武二十年筑城”[358]。《太祖实录》也有记载:“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359]。按照《太祖实录》的记载,大嵩所批准建立应该是在洪武十九年。

霩衢所:嘉靖《宁波府志》:“宋置霩衢驿;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改建千户所”[360]。《宁波府简要志》说:“在定海县海晏三都,洪武二十年筑城”[361]。《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362]

穿山后所:嘉靖《宁波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徙大、小榭海岛居民于此;二十七年安陆侯吴复置所,调本卫后所守御”[363]。《宁波府简要志》说:“在定海县海晏二都,洪武二十八年筑城”[364]。《太祖实录》记载了穿山所的建置缘由:“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戊午,浙江定海卫奏:‘所属廓衢等千户所皆濒海地方,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则风涛险远,遇警急卒难应援,请于穿山筑城,置千户所,分调官军守御’。从之”[365]。可见穿山后所洪武二十七年建所,调定海卫后千户所守御,二十八年筑城。

舟山中中、中左二所:嘉靖《宁波府志》:“洪武十二年改昌国守御千户所,十七年改昌国卫,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徙昌国卫于象山,存中中、中左二所;二十五年改隶定海卫”[366]。天启《舟山志》说:“(洪武)十七年改昌国卫,二十年汤信国公徙卫于象山县之东,存中中、中左二千户所,属定海卫,革县,存民五百余户,属定海县”[367]。《宁波府简要志》说:“(洪武)二十五年以昌国卫中中、中左二所改隶本卫(定海卫)”[368]。可见二所原来属于昌国卫,由于昌国卫迁到了象山,留下来的中中、中左二所遂改隶定海卫。

观海卫:嘉靖《宁波府志》:“宋于濒海置向头、鸣鹤两水军寨,今改巡检司。国朝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度两寨间创建城池,置观海卫”[369]。成化《宁波郡志》:“大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以慈溪县三十都定水寺涂田,筑城鉴池,建门二”[370]。《宁波府简要志》说:“在慈溪县三十都,洪武二十年以定水寺涂田开筑石城”[371]。以上都认为建置观海卫是在洪武二十年。但据《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八月置观海卫指挥使司于宁波府慈溪县”[372],可知笼统地称洪武二十年建卫是不够确切的,其确切的建卫时间应在洪武十九年八月。

龙山所:嘉靖《宁波府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因定海县龙头场石塘团旧址创建城池,为龙山千户所”[373]。《宁波府简要志》说:“在定海县龙头场石塘团,洪武二十年城”[374]。如前所记,《太祖实录》也有相似记载:“洪武二十年五月……癸丑,置龙山千户所”[375],《太祖实录》另有记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376]

临山卫:嘉靖《临山卫志》:“卫坐余姚县东山三里三都……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议于余姚上虞之西北建置卫所巡司,以备日本,遂徙上虞故嵩城于东山三都为临山卫,初调南北各省军守,继抽台温等处民四分之一以充行武。内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外辖三山、沥海二守御千户所,并隶浙江都指挥使司”[377]。万历《绍兴府志》说:“洪武二十年二月信国公汤和经画浙东,以余姚东北控大海,虑岛夷或窃发”而设[378]。《太祖实录》也有相同记载:“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临山卫于绍兴,及三山、沥海、三江等千户所,皆以沿海,防御倭寇”[379]。三处记录完全吻合。

三山所:嘉靖《临山卫志》:“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命千户刘巧住筑之”[380]。万历《绍兴府志》:“洪武二十年汤国公筑”[381]。《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临山卫于绍兴,及三山、沥海、三江等千户所,皆以沿海,防御倭寇”[382]

沥海所:万历《绍兴府志》:“洪武二十年汤国公筑”[383]。《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临山卫于绍兴,及三山、沥海、三江等千户所,皆以沿海,防御倭寇”[384]

绍兴卫:《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夏四月……置绍兴卫”[385]

三江所:万历《绍兴府志》卷2:“洪武二十年汤国公筑”[386]。《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置临山卫于绍兴,及三山、沥海、三江等千户所,皆以沿海防御倭寇”[387]。《太祖实录》另有相似记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宁波温、台、昌国等府县并海之地置千户所八,曰平阳、三江、龙山、廓衢、大嵩、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以备海寇”[388]

海宁所:位于海宁县境内,嘉靖《海宁县志》:“海宁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开设”[389]。海宁所由海宁卫转变而来,此海宁卫初建于洪武三年,是曹国公李文忠奏置浙江七卫之一,洪武二十年改为海宁所,万历《杭州府志》说:“洪武二十年改海宁卫为海宁所”[390],所以嘉靖《浙江通志》把其列为内地守御千户所,因其直辖于浙江都司。但《筹海图编》仍旧把其列入沿海卫所,是因为其为汤和洪武二十年整饬海防时所建,且具有沿海备倭的职能。

海宁卫:位于海盐县城内。弘治《嘉兴府志》:“国朝洪武十七年置海宁卫”[391],“洪武十七年移县于东偏,而改设本卫”,“属浙江都指挥使司,而统左右前中四千户所,遥统澉浦、乍浦二千户所”[392]。嘉靖《海盐县志》:“海宁卫指挥史司,洪武十七年置,隶浙江都指挥使司,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并澉浦、乍浦守御千户所”[393]。两者记载不同的地方是:弘治《嘉兴府志》记载“统左右前中四千户所”,嘉靖《海盐县志》记载“左右中前后千户所”,据万历《嘉兴府志》:“正统七年整理边务侍郎焦宏等调后千户所官军贴守之,今在卫者惟四千户所”[394]。可见从正统七年以后海宁卫一直只有四千户所,直到万历时依旧如此,嘉靖《海盐县志》记载有误。

从弘治《嘉兴府志》等记载来看,该“海宁卫”在洪武十七年即已经设立,对照前述“洪武二十年改海宁卫为海宁所”,则作为内地卫的“海宁卫”直到洪武二十年才改为千户所,而作为沿海卫的“海宁卫”洪武十七年已经设立,这样的话,当时在浙西范围内,洪武十七年至洪武二十年之间竟然有两个海宁卫存在,是记载错误?还是当时即是如此?

澉浦所:弘治《嘉兴府志》:“洪武十九年九月钦差安庆侯荣阳侯观其地势起筑城垣而置”[395]。嘉靖《海盐县志》记载时间有所不同:“澉浦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七年置”[396]。但《太祖实录》记载与《嘉兴府志》相同:“洪武十九年八月……癸巳,置澉浦、乍浦二守御千户所,隶浙江都指挥使司”[397]。即洪武十九年八月批准设立,九月开始兴建城池。

乍浦所:弘治《嘉兴府志》:“洪武十九年九月钦差信国公度地势以新建,规模疎略”[398]。嘉靖《海盐县志》:“乍浦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七年置”[399]。《太祖实录》也有同样记载:洪武十九年八月“置澉浦、乍浦二守御千户所,隶浙江都指挥使司”[400]

上述记载中,各地府县志在有关卫所建立的时间上与《太祖实录》的记载虽大致相同,但也有误记的。其中,瑞安所、盘石后所、海门前所、石蒲前后二所、舟山中中及中左二所、海宁所以及作为沿海备倭的海宁卫等的建置年代《太祖实录》都缺乏记录。

表1-5 浙江沿海卫建立时间对照

续表

续表

表1-6 浙江沿海千户所建立时间对照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