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主题

陈寅恪说:“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1]清康熙江西通志《西江志》卷一百十一《寺观一》说:“邃谷幽蹊,佛老攸宫。亘岭南北,跨湖西东。如玉斯局,如林斯丛。世阅古今,名滋异同。迹有兴废,道靡污隆。圣化覃敷,黉序是崇。不废二氏,俾警愚蒙。乃唤上清,乃标秀峰。式彰外教,以翼儒风。尔缁尔黄,我鼓我钟。庶几祝国,永永无穷。”[2]在道佛二教的辅翼下,以儒家思想为政治正统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诸文明之优秀者,不但能够维系千载而不辍[3],并在新千禧年之初即再度勃发生机,担当着为人类迷途重新校正航向的天定使命。[4]

佛教自西汉晚期渗入中原时,势单力微,至魏晋南北朝,在连续数百年的大混战、大动乱的社会条件下,佛教以关心人生、指点迷津的姿态获得信徒,到隋唐时期,已具备足够的力量与儒、道传统文化争胜。[5]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晚唐以来一枝独秀乃至一支独大,成为我国佛教主流,与儒道鼎足而立,共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理顺禅宗史对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禅宗早期发展史甚不明了,多有疑点,这又与青原行思的身世业绩隐晦不彰有很大关系。青原行思被誉为“禅宗七祖”和“西江鼻祖”,是后来南禅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的源头,禅宗半边天下的祖师。自青原行思以来,青原山一直提倡“三教合一”,素有“儒佛辐辏,荆杏交参”之誉,不仅成为禅宗祖庭,也逐渐发展为文化名山。明正德年间(1506—1521),庐陵知县王阳明在青原山讲学传道,随后他的门徒在这里创建青原会馆,成为“江右王学”的汇聚地,使之成为心学重镇;1664—1671年,明末清初四大学者之一的方以智(即药地大智和尚)主持青原山净居寺,在这里再兴“三教归易”之说,重振曹洞宗风,会通中西之学,我国传统文化至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1000多年来,青原禅法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宗教、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著名学问僧印顺法师说:“会昌法难以前,石头一系的兴盛,是比不上荷泽与洪州的。石头一系的思想,也没有被认为曹溪的正宗……到会昌法难止,荷泽与洪州,互相承认为曹溪门下的二大流。石头宗的早期意义,应好好的加以研究。”[6]俗话说正本清源。青原行思虽然被尊为禅宗七祖,然而由于其禅法深奥宏阔,自己出道日早和法子单薄等原因,他的业绩在后世鲜为人知。由于青原行思的行状碑铭被毁,有关他的史料散乱零碎,使得其形象模糊,思想含混,成为我国宗教史和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块短板,本书打算对禅宗石头宗或说禅宗青原系亦即青原禅系的源头青原行思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