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经济、产业及城乡发展态势研究
- 蔡承智
- 5527字
- 2020-11-30 11:01:31
第二节 气候变化影响下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气候变化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两面的,既有利又有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干旱和石漠化的范围及程度进一步加深,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相对脆弱的农业部门首当其冲。面对气候变化,只有应尽早采取措施,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减轻不利影响,确保贵州省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下面从预防性和适应性两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一 预防性对策
(一)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是自然发展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的几十年,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快了气候变化的步伐。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保护土地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完善各项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坚决打击过度开垦和乱砍滥伐现象,保护森林草原,提高绿化面积,逐渐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提高对气候异常的适应能力。
植树造林,加强农业区的生态建设。实验证明,在中国,干旱区的防护林体系削减50%的风速,有助于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一倍,地表相对湿度增加4%—10%。一方面,草甸具有良好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少干旱、洪涝的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农业生产费用的支出,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草甸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气候变化的大前提下,面对当前贵州省耕地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严重、植被破坏严重等对发展农业很不利的局面,要全面加快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植树造林,增强保持水土的能力,搞好小流域治理,制定预防农业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建设是农业生态区试点。政府还要大力向居民宣传保护环境的危害性和具体做法,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农业灾害预警能力
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其发生规律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不仅影响到农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以减少其不确定性,必须提高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以提高农业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为农业部门制订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象突发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增多,人类在面对类似突发事件时总是显得很脆弱。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是众多不利影响所造成损失中最主要的、最大的一部分。它不仅打断了农业周期性、季节性的生产节奏,还会对下一个或者几个周期农业的继续生产造成阻碍,有时甚至导致永久生产能力的丧失。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减轻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就是根据准确的气象预警情报信息,提前做好防御准备。由于农业的特殊性,灾害来临时必定会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人类或多或少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对于这种不可抗力的破坏,可以通过提前预测、做好必要的防护准备等方法来减少或避免农业受到的伤害。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发展应用卫星、雷达等先进科技的综合探测网络,获得更为精确的气象信息,提高农业自身对气象灾害的长期预报、预警能力。根据贵州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县市自然环境和农业灾害发生的各自规律,制订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预案,有效地防洪抗旱、抵御寒潮等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或其他灾害的发生给农业系统带来的损失。
此外,针对贵州省近些年来农业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加强对气候变化后土壤肥力、农作物抗灾能力、粮食产量等指标进行影响评估分析,提高贵州省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选育农作物抗灾品种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气温升高、大气中二氧化碳比例增加、紫外线辐射加强,其后果会给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如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变化和危害强度的增强。更重要的是,一些病原体、杂草、害虫以及其天敌种群等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甚至破坏其食物链的稳定。此外,畜牧业的流行性疾病也将进一步升级。因此,在建立长期检测网络,确保分析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的正确性,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还要把选育抗灾性强的新品种作为重点。
贵州省农业灾害的发生频率高、灾害种类多,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同时全国最常见的病虫草害贵州省几乎都有。因此,在选育作物新品种的时候,要考虑到贵州省灾害的实际情况,选育那些耐低温、耐干旱、抗虫草害的品种,增强贵州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的能力。另外,针对气候变暖后种植界线向北移的情况,可以选育那些光合作用能力较强和呼吸消耗较低的品种,既高产优质又能减短生育期,这样,就不会因为日照时数不足而导致农作物减产。配合相应的病虫害、杂草等防治技术,逐步加强作物的抗灾能力,保证贵州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防洪抗旱工程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使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震荡越来越激烈,平均气温每升高1.5℃,我国境内干旱区或半干旱区的干旱面积就会相应地扩大18.8%。贵州属于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根本上都是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也会改变季风气候的发生规律,气温升高会使某些季风变得特别活跃,从而扰乱原季风区的气候常态。可以说,贵州省未来气温的升高也会给当地的气候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要高度地重视防洪抗旱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各地区抗旱、排洪的能力,保证农业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贵州省水利设施工程相对少,有效灌溉面积小,目前还有一部分人畜的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夏季降水量大而集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当在山区修建小型的水库用来储存降雨,供旱季灌溉农田。在兴修水利的同时,也要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抗旱效率。淤积的河道是洪灾频发的地段,再加上堤岸年久失修,灾害的危害就会成倍增加,要想从根本上防御洪灾,最重要的就是治理河流。贵州省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兴修水利既可防洪,又可抗旱,一举两得。此外,从长远来看,也是节约农业生产费用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贵州省要重点修建水利工程,减少旱涝给农业带来的损失。
二 适应性对策
(一)调整农业结构及种植制度
根据贵州省发生旱灾的规律,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及种植制度。未来贵州省气温有升高的趋势,降雨有减少的趋势,水热资源配置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根据多年抗旱经验,贵州省干旱发生的地理区域和时间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是贵州省降雨的基本特征,夏秋季节出现旱灾的情况比较普遍。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贵州省每个季节都可能出现旱情。因此,要根据各个地区旱灾发生的时间以及危害程度等规律,选择适合该地区的种植结构和品种,并且要鼓励支持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尽量避免种植水稻等耗水量多的作物,应多种植旱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干旱的山区要尽量避免种植作物,可以尝试发展林业和牧业,也可以两者兼顾。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推广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避免种植大面积的稻类作物。夏旱高发区域也要少种植稻类等耗水量多的作物,可以适当推广抗旱能力强的作物。春天可适当调整播种日期,帮助作物躲过旱期。这些都是实用性强、节省成本、效果好的躲避灾情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掌握气温高低规律,科学安排生产时间,充分利用气候等自然资源,达到稳定增产的效果。根据土地状况、气温状况,合理配置不同熟制的品种,科学高效地安排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展高效农业。
(二)保护耕地生产力
随着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贵州省耕地面积也逐渐减少。在耕地日趋减少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要保持贵州省农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大力度保护,提升耕地的生产力。这不仅要求保证耕地面积,而且要求保护好耕地土壤成分不被破坏和污染。水稻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保护水稻播种面积不减少对粮食增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水稻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贵州省耕地少,却有很多荒山尚未被开发和利用。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同时,也可以逐渐开发荒山荒地,增加农用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供应量。
此外,由于农业科技落后以及农户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保护耕地地力,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无视土地的承载能力,使有些地方的耕地地力已经下降。为了贵州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恢复耕地的生产能力。改传统浅耕方法为深耕,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有机肥,提高雨水渗透性,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平整土地来控制水土流失、减小径流,有助于保护水土,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将在耕地、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确保粮食产量的平稳增长。
(三)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贵州省多山地、丘陵,特殊的地貌特征造就了贵州省独特的气候。贵州省气候多样,且气候变率大。不同的地区都会有属于本地的小气候,气候的多样性为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便宜的条件。但如此丰富的气候却远没被很好很充分地利用。包括光、热、水、气在内的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础和保障。气候资源的缺少会直接导致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下降,影响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贵州省农业生产一定要适应气候的变化,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农业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地看,二氧化碳虽然会引起气候变化,但其低浓度的增加也是有利的新型气候资源,它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配合种植生育期较长的作物品种,是产量和质量的双重保证。另外,还可以培育或引进一些以前种植不了、温度要求高但经济效益也较高的经济作物,逐渐适应气候变化,获得经济效益。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可以利用贵州省气候多样性的优势,发展药材、茶树、水果和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业。贵州省耕地多斜坡,海拔高,可以利用坡度、坡向等优势,开发农业立体气候资源,发展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在某些温度较低的山区,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在一些缓坡地段,种植药材、果树等经济作物。在利用气候资源前,一定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气候资源的发生规律,不能盲目地利用,否则不仅不能为我所用,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四)开发农业节水技术
贵州省熔岩地貌突出,地理环境独特以及气候因素多变,致使季节性干旱和工程性缺水相当严重,干旱时有发生。2010年和2011年连续发生特大旱情,给贵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农业水资源的供给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贵州省水资源的总量很充足,但是分布不平均,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未来贵州省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大增加,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也会随之加重。
由于水资源开发难度大,致使贵州省现在水资源开发的总量仅为全省年均径流量的9%左右,而这9%的水资源中能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只有极小部分,导致耕地灌溉率低,抗旱能力差。贵州省没有专门用于灌溉的大型水库,中型的数量也很少,农田水利发展缓慢,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工程性缺水问题自然很突出。农业是用水大户,如果不能保证农业的用水,势必会对农业造成损失,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贵州省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土壤的抗旱力。开发集雨节水技术,建设以池塘、山塘等小蓄水池为主的集雨工程设施。在适当的季节,截流蓄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发展农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田的需要,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以满足农业用水需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应用新的农业节水技术,如旱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管理节水技术等,推动灌溉区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节水的科学性,有利于突破水资源对贵州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制约,打破农业用水短缺的现状,为贵州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与支持。
(五)发展农业保险事业
贵州省农业气象灾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后果也比较严重。每年干旱、洪涝、低温、病虫害等灾害对贵州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年初的特大冻灾中,贵州省就有138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另外还有228.94万头牲畜和禽类被冻死,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未来贵州省温度有继续升高趋势,降水也会继续减少,干旱、病虫害等农业自然灾害会加剧,给农民和国家带来的损失会更大。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有些农民由于承担不起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而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进行农业生产。较低的农业生产效益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有效劳动力外出打工是农业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投入决定产出,较低的投入必定换不回来高产出,这不利于当地农业稳定与发展。国家和地方对自然灾害的损失者也会有相应的补偿,但补偿的数额与损失相比甚微,因此,要把商业保险引入农业领域,在有效地分散农民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的同时,增加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能力,确保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来保证农业持续的发展生产。
当前,贵州省的农业保险事业发展还不够稳定和完善,还有一些制约农民保险发展的因素有待克服,如农民的收入较低,不愿意增加保险投入;农民对保险不了解,保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的风险高,保险公司不愿进行承保等问题。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这些矛盾可能会更加尖锐。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替农户分担部分保费;加强保险的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同时还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保险制度,制定相应的保险协议,满足双方要求,共同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总之,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保险方案也更有利于贵州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