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修复专家对秦俑甲胄的解读

秦始皇的地下军团自1974年重现天日后,不仅在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秦朝历史研究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再现了秦帝国军队的戎装武备。不过,秦军铠甲的具体材质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木甲,也有人认为是皮甲,还有人主张是金属材质的甲片,甚至有人根据石铠甲坑出土的几副石甲,认为兵马俑身上的甲片可能为石制。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中身穿皮甲的武士俑,其中有兵士俑和军吏俑。排头的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身穿皮甲,神态威猛,应是一位身先士卒的中级军吏

前文我们根据现在看到的秦俑甲胄结合秦代史料进行了分析,但谨慎起见,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秦军甲胄实况,笔者拜访了曾对兵马俑进行修复的文物修复专家王东峰老师,就兵马俑甲胄问题向他请教。王东峰老师曾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组组长,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为那些沉睡多年的秦俑解开封印。他们重新赋予了秦俑生命,秦俑因此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于兵马俑甲胄材质问题,王东峰认可主流看法,他说:“首先,我们觉得大部分兵马俑身上穿石铠甲和金属甲的可能性不大。尤其那个石铠甲,多重啊,穿着很不舒服,何况是作战。现在大家最主流的推测就是皮甲。”

作为日常与秦俑打交道,近距离接触秦俑的文物修复者,王东峰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他将一尊跪射俑的图片放大,指着俑腹部弯曲的铠甲对笔者说:“你看这个弯曲度,都很贴身,如果是金属或石质,很难有这样的柔韧性。”

王东峰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关于皮甲的推测:“所有的兵马俑其实都是彩俑,我曾通过土上残留的这些色彩把它重新画出来。画出来以后,我就发现皮甲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它身上的彩色带子是穿起来的,如果是金属甲,它肯定是用金属去穿,用这种丝带穿不起来。目前来说,材质是皮甲的可能性最大。”

相对普通士兵俑、军吏俑,将军俑身上的铠甲又有不同。总体而言,将军俑甲片比较细小。王东峰认为,与普通军士相比,将军作为指挥官,受到攻击的可能性较小,不需要那么大的铠甲。穿什么样的甲,甲片覆盖率也与兵种有关,例如兵马俑坑道中还有很多根本不穿甲的军士,有人认为是秦人好战,不穿甲直接上战场;也有人认为那是一种较轻的甲袍,是用于冲锋作战。担负防守任务的,着重装可能性自然大;如果是进攻,穿得太重反而影响了进攻效果。

王东峰告诉笔者,博物馆一些考古人员曾用纸板裁成与秦俑甲片大小的纸片,再用绳子串接起来,做成一副纸片甲。因为大家日常接触秦俑,对串接方法、甲片分布、大小及走向都很清楚,按照这个流程串接出来后,甲片的形制基本与秦俑身上穿的没有差别。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甲胄尤其是秦代的甲胄复原方面,秦始皇兵马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彩俑对秦代色彩工艺研究也有相当高的价值。

身披皮甲的秦代军士模型,身甲根据秦始皇陵兵马俑身上的皮甲仿制。不过,秦军所持的盾有误,在秦陵兵马俑出图的盾中并无这种样式的圆盾,秦汉时期盾牌以方盾为主(周渝 藏)

外界根据之前统计的资料,一直认为整个秦陵兵马俑只出土了6尊将军俑,实际上在近十几年的发掘中,又有3尊将军俑陆续出土,一共有9尊,其中就有1尊彩色将军俑。王东峰这样描述这尊将军俑:“他身材魁梧,很威严,比其他的俑都大。我当时在想,当年王翦将军的气势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这尊将军俑除了身材高大,气质威武,还有个重要特征就是色彩非常好。王东峰从手机上调出这尊将军俑的照片给笔者展示,并解说:“你看,他身上颜料是紫色的,穿着紫色的袍子。这个紫色颜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汉紫’,这个颜料很了不起,以前很多颜料都是采到矿物后直接研磨使用,但这个紫色颜料它必须经过人工合成。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人,已经完全把它合成出来了。当时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我推测可能是工匠无意中生产了这个颜色的颜料,觉得很漂亮就用到了兵马俑身上。这种紫色以前只是汉代墓里面有,现在兵马俑身上发现了,相当于把它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很多年。”

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彩色俑

彩色俑身上的信息量远大于普通陶俑,与之相对的,对彩俑的清理、保护及修复也比普通陶俑要复杂得多。据王东峰介绍,考虑到彩俑出现的可能性,现在无论是发掘还是对出土陶俑的清理都格外小心和细致,但凡发现有彩绘的地方,清理工作就要马上停下。接着,工作人员就会给彩俑喷保护剂,做好保湿措施避免起壳掉落,而后整体打包提回实验室。在实验室,湿度、温度容易控制,在这个环境下,文物工作者们才开始用竹签、木刷慢慢清理,并在清理过程中逐渐加固。“一边清理,一边加固,就是把泥土剥离下来,把彩绘赶快加固在这个俑身上,一点儿一点儿地做。至于加固的材料,我们也是在不断更新。”王东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