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秆腐菌核病

近几年,此病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此病发生后主要引起植株倒伏、秕粒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差等问题,受害较重的田块一般减产10%~25%,多的达50%~90%,有些年份造成大面积倒伏,成为水稻后期重要病害之一。

一、病原菌

病原菌主要为小球菌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双曲孢属真菌。

二、症状识别

秆腐菌核病主要发生于稻株下部叶鞘和茎秆,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黑褐色小病斑,逐渐向上扩展成黑色细条状、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可扩大到整个叶鞘。病原菌菌丝侵入叶鞘内部茎秆,在茎秆上形成黑褐色线条状病斑,病重的茎秆基部变黑,最后茎秆腐烂,软化倒伏,使谷粒干瘪变白。发病后期,叶鞘和茎秆内部可见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菌核(图2-24)。

图2-24 秆腐菌核病

(1. 发病初期;2. 发病中期;3. 茎秆内菌核)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2)打捞菌核。

(3)坚决防止该病通过机械、人工以及灌水等方式传播。

(4)药剂防治:在水稻10.1叶期(11叶品种)和孕穗期,选用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5~20g/亩,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20mL/亩,或25%咪鲜胺乳油100mL/亩,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20mL/亩,兑水15L(背负式喷雾器)或7~8L(弥雾喷雾机)喷雾,喷雾时撤浅水层,向水稻中、下部叶鞘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