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国的历代医书中记载药物与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再如《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治疗与食养原则,并且论述了药物与食物对人体相得益彰、互相补益的配合关系。由此可见,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医药和日常生活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也有区别。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发展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简而言之药物与食物的关系是交错复杂又辩证统一的。所谓“药食同源”,主要是说人们对食物与药物的认识是同步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食性理论与药性理论互相呼应一致,同出一理。

本书介绍的药食同源中药,是指那些在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及营养学概念上的食物类的中药范畴物质,它们不仅能充当食物来消费,或者作为食品制造、加工的原料,还往往用作食疗目的,以人体医疗保健为其开发利用的宗旨的一些“双用”宝贵资源。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是对药食同源中药的概论,包括介绍此类中药的概念范围、历史沿革、功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类型等;下篇为各论,重点介绍了近四十种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药,这些资源也是在中医药领域经常使用的,书中根据药材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共分成了全草、根、茎和皮、花、果实、种子及菌类等几大类,具体内容上主要涉及了每种植物的科属分布、植物形态特征、栽培技术、主要成分、功效成分的生理活性和综合应用等,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旨在让人们对该类资源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对药食同源中药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本书在介绍顺序安排上尽可能符合中药研究开发的循序渐进特点,从初步原植物认识到种植,从成分到药理研究,使阅读者对该中药材有一个全面和翔实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开拓该资源的新领域提供了多条思路,成为一部切合实用的身边手册。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周媛媛(上篇概论、下篇各论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三节以及目录、前言、参考文献整理)编写字数十万余字,佳木斯大学药学院宋琳琳(下篇各论第一章第四节至第六节、下篇各论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四节)编写字数七万余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于莹(下篇各论第三章第一节至第七节)编写字数五万余字,哈尔滨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于海龙(下篇各论第四章第一节至第六节)编写字数五万余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武斌(下篇各论第五章第一节至第七节)编写字数五万余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董辉(下篇各论第七章第一节至第五节)编写字数五万余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药学院李早慧(下篇各论第六章第一节至第四节)编写字数三万余字。同时,特别感谢哈尔滨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主任何志一对本文进行审核并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可供从事药食兼用资源开发及功能性食品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中药相关学习、研究工作的学生及研究者等使用。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