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韩滉的《五牛图》与《文苑图》一道堪称“丹青双璧”。唐代绘画,纸本胜于绢本,因为那时书画多用绢,绢最为多见,而纸尚未普遍使用,故而珍贵。唐代人作画不书名款,《五牛图》据传为韩滉所作,史有定论,历代均无疑义。

韩滉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师法自然与师承前辈大师两个方面。韩滉虽官至丞相,但关心农家生活,在经济上组织百姓治水养鱼,与老农共商田间肥料的追施,擅长画农事题材的绘画作品。

他画有《尧民击壤图》、《醉学士图》、《文苑图》、《村社图》、《田家移居图》、《田家风俗图》、《丰稔图》,相传《田家风俗图》描绘农耕劳作生活,图分为9段,分别从灌溉、收割到入仓,逐一进行描绘,充分反映出了他对农事的重视和熟悉。

这一点在《五牛图》上也有充分的表现,《五牛图》上,5头牛各有神态,或翘首,或吃草,或纵蹄而鸣,或回首舐舌。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可见作者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

师法自然 指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向大自然学习的意思。大自然历经了亿万年的发展和进化,积累了无数“天机”,值得人类好好学习。在进行研究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师法自然的重要性。

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五牛图》画于麻纸本,幅纵0.208米,横1.398米,尺幅虽然不大,但画艺极为精湛,虽然跨越千年却不失其光辉。5头牛正侧相间,尤其是正视角度透视变化极大,没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是不能做出这种绘画效果的。

我国绘画中用线勾勒为造型的基本手法,在韩滉的《五牛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幅作品也表现出了画家非凡的传神写照功力。其勾勒曲尽物理,颇具陆探微“一笔画”的神韵。绘画贵在传神,传神必有师承,韩滉绘画学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我国最早的画圣陆探微。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叙论》,在论及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南朝画家陆探微,以及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名画家张僧繇、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画用笔时说道:

一笔画 南朝宋明帝时期宫廷画家,古代最早的画圣陆探微吸收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献之的书法用笔法,使用一种连绵不断的线条,创造了一种“包前孕后、古今独立”的一笔画法,笔势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令人赞不绝口。陆探微的线纹曾因“连绵不断”而被称为“一笔画”。

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论。

作为南朝宋时期画家,陆探微秉承了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的卓越画法。而韩滉《五牛图》的勾勒用笔,既“精利润媚”,更苍古老辣。

尤其是牛背上的轮廓线曲折有致,气脉相连,紧密处如行云流水,疏落处沉稳雄健,一气呵成的笔意与转承起合的笔势将牛头、牛颈和牛的肩、背的透视关系表现得准确而又生动有致。其用笔老到,举重若轻,其有条不紊的表现能力,层层递进的结构关系,表现出画家洞察物理的高超技能。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唐代画家,被唐玄宗赐名道玄,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曾跟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笔迹落落,气势雄峻。

韩画的艺术造诣,不仅得力于画法,更是融汇了书法。韩滉书学唐代书法家张旭,既得“一笔画”之妙,又得其狂草之神,作画时笔意灵动,有飞白在方寸中见大气魄。

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也曾经学书于唐代书法家张旭、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但没学成,后改习绘画。因此,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叙论》说:

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

书画同源,用笔同理。韩滉《五牛图》步张旭笔法的衣钵,集前人艺术的精髓,成神假天造的结构,与吴道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历代名画记叙论》在论及吴道子的疏体绘画时说:

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相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五牛图》虽然不是图写人物、亭台,但用笔传神的情理是一致的。韩滉的《五牛图》集中表现了唐代绘画雄健、博大的美学理想,表现了神采飞扬而又雍拥闲适的绘画意境,达到了“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的天人合一艺术境界。

韩滉的《五牛图》不仅笔法高妙,造型传神,在赋彩晕染手法上也是横越古今的。唐代的绘画已经受到了西域画法的影响。

《五牛图》的晕染和赋彩不仅有层次感、立体感,甚至还画出了色彩的冷暖关系,表现了光与色、墨与彩的生动变化,达到了情超心慧、神迈识高的艺术高度,足见画家对世间物态的深入细致观察与表现的深刻。

阅读链接

说起我国的牛文化,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有名的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即与牛有关。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铜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

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土地的牛,是天庭盗取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世代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南面有座黄牛山。关于这座山有个传说,据说是有头神牛帮助大禹打通三峡,后来,这头牛就化身为黄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