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汉时期文字与碑刻书法

一脉相承 妙笔生花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着明确记载的书法产生时期,在这个时期书法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形成了日后四大书体:篆、隶、真、草之中的篆书与隶书。书法从秦汉时期正是进入艺术殿堂,成为我国文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从汉末到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传统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再加上书写材料,如纸的普及等因素,就使得书法转入文人之手,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出现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父子等一批名传千古的书法大师。

到了秦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被后人称为始皇帝的嬴政,为了赞颂自己的前无古人的功绩,在皇宫内召见群臣,商议如何在民众心中树立“君权神授”的信念,让秦国的统治千秋万代。

李斯对秦始皇嬴政说道:“万岁,很早以前在齐鲁之地就有祭祀大山的习俗,尤其是祭祀泰山。传说泰山乃是天下第一高山,在山顶居住着无数的神仙。如果万岁能够到泰山封禅,去祭祀神明,然后昭告天下,万岁乃是天之子,是神明在世间的代言人。

万岁手中的权力是天地之间的神所赋予的。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都会从心中敬畏万岁。”

听到李斯的话,秦始皇频频点头,说道:“不能仅仅是祭祀这么简单,朕还要立碑,用文字记录下来朕所做的一切!永远地告诉世人,朕是天之子,他们必须要敬畏朕。”

李斯等人听秦始皇说完之后,立刻山呼万岁,恭送秦始皇返回后宫。

几天后秦始皇准备东游,前往泰山封禅的准备活动终于准备妥当。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带着手下的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离开了咸阳,前往泰山。

秦始皇的队伍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过去那些诸侯进行封禅时的礼仪,可惜这里的儒生所说的都不相同。

始皇帝对这些儒生的言语非常不满,于是找来自己最信任器重的大臣李斯说道:“李斯,这些儒生所说的礼仪内容千奇百怪,根本不足为凭。既然朕是始皇帝,那么进行封禅仪式的规格一定要超过他们。所以,朕决定不再参考过去那些诸侯封禅时的标准,重新制定一套标准。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处理。”

祭祀 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进行解释。

李斯连忙说道:“请万岁放心,臣一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

于是李斯依据过去诸侯封神时的礼仪,经过了几天整理与扩充,终于完成对秦始皇泰山封禅的布置。

首先李斯整修山道,并且安排秦始皇封禅的队伍从泰山之阳登山。队伍到达岱顶之后进行“封礼”的仪式,并且立石颂德。在封礼完成之后,队伍从泰山之阴下山,行“禅礼”在梁父山进行。

在这一次秦始皇东巡封禅的过程中,秦始皇让李斯书写雕刻了很多碑,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泰山刻石》、《琅玡刻石》。

《泰山刻石》字体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

小篆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为修长,它也容易板滞,但是《泰山石刻》却没有这种毛病,它在对称中蕴含着飘逸秀美,如仙子临风,仪态万方。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说:

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泰山石刻》虽遭磨难毁损但终究留存而光照千古,李斯因此成为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留存下来的书法家,古今第一小篆书法家。

《琅琊刻石》是秦始皇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为李斯书。后来清代光绪中期尚存于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沉没于海中,后仅存残石一块。

杨守敬(1839年~1915年),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近代大藏书法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

《琅琊刻石》篆书13行,每行8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

清代杨守敬评其道:

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琅琊台刻石字迹规正,但笔致婉转玲珑,不是一味地刻板齐整。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与魅力,深深受到后人喜爱。

我国书法真、草、隶、篆四大书体之中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秦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后的政治格局,“书同文”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统一文字,秦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3篇通称“三苍”。

秦狱吏程邈花费10年工夫改造篆字,创造了隶书,为秦始皇所肯定和推广。程邈所创隶书情况已不可尽知,但从《睡虎地秦简》直至汉武帝以前那种带有若干篆书意味的隶书也就是“古隶”可以想见程隶的大致情况。还是由于这种隶书比大篆和小篆都简便易写,所以后来取代了篆书,成为汉末、三国以前的主要书体。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汉代是碑刻的第一个繁荣时代,但大部分优秀作品都集中在东汉晚期桓帝、灵帝短短的40年中。桓帝以前也有个别很有特色的作品,但与典型的汉隶风格有所不同。

著名的汉碑有《五凤刻石》、《袁安碑》、《祀三公山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

汉代早期的刻石,或仍采用篆体,如《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少室石阙铭》等;或虽属隶书,但仍带有若干篆书笔意,如《五凤刻石》;或字形比较稚拙,如《莱子侯刻石》等。

真正成熟的汉碑,应从《石门颂》、特别是《乙瑛碑》算起。《乙瑛碑》系汉桓帝永兴元年立。此碑笔画丰腴、结法严谨、波磔分明,标志着汉碑成熟期的到来。

《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立。后来保存在山东曲阜孔庙。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至极高的程度。

清代书法家王澍说:

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汉碑笔画丰满、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气度。

此碑可说是汉碑的殿军,又是汉碑的集成之作。汉碑是我国碑刻史上的第一个繁盛的时代,名碑不下百通。

阅读链接

东汉书法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篆、隶、草、行、楷诸体具备,但是东汉时期汉字仍是以隶书为轴心的时代,隶书大为风行并发展到顶峰。

东汉刻碑立石之风甚盛,多采用隶书,镌刻精细,所留丰碑极多,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富有装饰趣味的燕尾波挑在汉碑中得到发展,趋向华美的风格,隶书至此已经完全成熟。

篆书受到隶书影响,产生了缪篆。从隶书衍生出的章草、今草已经开始更广泛地使用,草书的兴趣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大的领域。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著作在汉末也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