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来茶去(“大家茶坊”系列)
- 陶文瑜
- 1232字
- 2021-01-29 19:02:38
唐朝的事
如果说晋朝的茶摊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唐朝的茶肆、茶坊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是当时的吏部郎中封演记在《封氏闻见记》中的一段话。这段话里面实在是包含了好几层意思,这样的意思是言简意赅的,这样的意思也是有弦外之音的。
言简意赅说的是当时从山东经河北到长安,这一路上全是卖茶的店铺,大家也没有什么来龙去脉好问好说,想要喝茶掏钱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行路的人觉得目的地太遥远了,就将它分成几个喝茶的段落,走着走着,就遇上了一家喝茶的店铺,要一碗茶,歇一歇脚,再重新上路。
弦外之音是,唐朝车来人往的路上,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茶馆,因为喝茶的人多,所以生意不错,因为生意不错,所以茶馆越开越多。
言简意赅说的是茶馆的茶叶全是产自南方,因为茶馆的生意红火了,作为配套设施和后勤保障,运输茶叶的行业也兴旺发达。茶馆里的茶叶堆得跟小山似的,运输茶叶的车船还在忙活。行人要喝茶,店铺要挣钱,茶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弦外之音是,不产茶叶的北方饮茶已是蔚然成风,生产茶叶的南方也不是剃头挑子。北方是愿买愿卖,南方也是生意兴隆。路边店是像模像样,市井之中更是有行有市。
为什么偏偏到了唐朝茶馆就雨后春笋般地越冒越多了呢?为什么偏偏是唐朝人有事没事地爱往茶馆里跑呢?
《封氏闻见记》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朝是大兴佛教的朝代。那和尚不提倡吃晚饭,大家只好饿着肚皮,他大力弘扬茶道,大家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泡茶喝茶了,所以茶馆的兴起和佛教有关。
唐朝选拔领导干部施行的是科举制度。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呵欠连天,到了考试期间更是精力不济,朝廷就送一些茶水和瓜果去考场,这样一来二去,大家喝茶上了瘾,所以茶馆的兴起和科举有关。
唐朝人最擅长和得意的是唐诗。唐朝的时候,你只要说李白或者杜甫的名字,就有人伸出手来,将你领回家,把你当一家人看待。“茶引文思”,唐朝的诗人,多得也是千军万马似的,他们开笔会或者聚在一起,少不了泡茶助兴,这么多的诗人就要泡这么多的茶,大家喝着喝着就习惯成自然了,所以茶馆的兴起和诗歌有关。
也是在唐朝,出现了一位因茶而赫赫有名且与茶息息相关的人物——陆羽。《新唐书》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历史书是文言文,比较矜持,放在白话时代摊开来说,陆羽和茶叶,相当于鲁班和木工活,相当于王羲之和书法。因此,不少茶馆都在灶头上供奉着陆羽瓷像,遇上生意清淡的日子,就将茶水一遍遍地往陆羽身上浇,是特殊的香火。
白日依山尽,
相见亦无事。
但是与后来的宋朝相比,唐朝还不是茶馆发展得最完美最如火如荼的朝代。如果说晋朝的茶摊是“有女初长成”,那么唐朝还只能说是闺阁之中的楼上楼下。只有到了宋朝,茶馆才开始像一家之主似的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