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写作金句速查宝典:诗词、佳句、场景用法
- 石头哥编著
- 16494字
- 2021-01-05 15:07:40
开头篇
一、季节
春季
1.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出处:唐·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释义:草木蔓延生长,还有春天的山景可以观赏。形容春天的生机活力扑面而来。
用法提示:草木,春山,无论是多么常见的景物,一旦到了王维的手里,就会变成这世上最美的景致。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前有“蔓发”,后有“可望”,预示着更大的成功指日可待。这一句适合用在写于冬末春初时的文章中,如团拜会上的讲话、一项工作开始之初、一个项目开展之初等。
2.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原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释义:暮春三月,江南的草木已经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形容江南春天万物萌发的无限生机。成语“草长莺飞”即出自此处。
用法提示:“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曾被誉为“最美写景句”。而且这么好的句子竟然出自一封劝降书——陈伯之收到书信就投降了。由此,《与陈伯之书》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劝降书”。可见,历史上除了“美人计”,还有“美景计”。在公文写作中,“暮春”(时间)、“江南”(地点)本就是比较模糊的词语,不必限制太过。比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和谐、全面是对科学发展内涵理解得更深刻的反映,××市在率先、排头、先行的内涵中,把生态作为一个标准,为××省乃至全国发展做出新贡献。
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出处:唐·杜甫《绝句》(其一)。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释义: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无匹,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展现的是春天的美丽风光。
用法提示:一向忧国忧民的杜大诗人也有柔情的一面——杜大诗人柔情起来,简直就没女诗人们什么事儿了。不过,杜甫一向多于写事,少于写景,这样的写景句我们可要珍惜。在公文写作中,如此春意盎然的诗句,写在纸上或者听在耳中,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然,这联诗除了作为首段首句,还可以用作整篇文章的标题或者文中的小标题。
4.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处:南宋·朱熹《春日》。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释义: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形容春日美好的景致,也表示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用法提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一般都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就算是写景诗也概莫能外——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本来就含有一浅一深两层意思,表面上是在写景,其实是在写一种状态。在公文写作中,尤其要用到“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这会让你无论身在哪个季节,仿佛都看到了一幅美好的春天画面。
5.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处: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原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释义: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这联诗是描写早春的千古名句。
用法提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一共有两首,这第一首尤其为我们所熟知。张十八员外,就是那位写过“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因为他在同宗同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不仅昭示了春天的美丽,也预示着当下的时光是一个新的开始。
6.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出处:清·高鼎《村居》。原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随风摆动抚摸着堤岸,像是陶醉在这迷蒙的春烟里。写出了春日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用法提示:高鼎是清代后期的诗人,主要活动都在鸦片战争以后。晚年由于遭受“议和派”的排挤和打击,高鼎归隐于江西上饶,这首诗便是那时那地所作。在公文写作中,用这样温暖祥和的句子开头,很能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建议在非正式的谈话会、座谈会上多用这两句诗。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这样一个喜悦的季节里,年轻人都想出去踏青、散心,感受祖国秀丽风光,然而,即将毕业的学生却面临春季就业的选择,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7.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原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释义: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描写的是冬春之交的奇异景观。
用法提示:陆游也有一首《卜算子·咏梅》,其中有这样两句:“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看似和毛泽东的这首很像,但是格调、风韵却完全不同。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不容乐观,毛泽东还能保持如此乐观自信的风流气度,实属难得。在公文写作中,因为这联诗中有“风雨”“飞雪”,所以除了普通的春天,特别适合用于那种刚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时期。
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释义: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用法提示:杜甫的诗几乎首首有背景,句句有出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安史之乱即将结束之时,诗题中的“河南河北”并非河南省、河北省,而是指黄河南北等战略要地,即今天的郑州、开封等地。唐军收复失地,正流落四川的杜甫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便要和妻儿一起回到洛阳。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青春”一词,这里指的是明丽的春天景色,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青春。所以,这联诗可以用于春天的文章中,能够增添一种积极向上的格调。比如,都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今天这个好日子里,我们汇聚于此。
9.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出处:北宋·晏殊《破阵子·春景》。原文:“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释义: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随处可见柳絮飘飞。描绘出春天里流动明媚的美。
用法提示:晏殊是宋词婉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步步高升,没有经历大的挫折和失败。在公文写作中,这三句描写的是典型的春天景色,“温润秀洁”,用在非正式的座谈会、欢迎会上颇为合适。比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正是春好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滞,逐梦的身影更显坚定,我们也要收拾心情,整装待发。
10.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出处:唐·韩愈《晚春》。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释义: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形容春末百花盛开的灿烂景象。
用法提示:韩愈曾经写过十六首《游城南》,不过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组诗,这首《晚春》便是其中之一。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只能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联,“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一联的讥讽、嘲笑意味太明显了,侧面反映了韩愈对“班门弄斧”之辈的不屑。这联诗可以用在春末夏初之时,如果那时恰有收获,就更好了。比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转瞬之间,2020年的第一季度已经过去,第二季度缓缓走来。总体来说,在此期间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
11.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出处: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体现了春光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的一面。
用法提示:这首诗其实作于初夏四月,白居易来到庐山大林寺,此时山下已经是一片绿色,却没想到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白居易提笔赋诗一首,表达自己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最好用在春夏之交,或者北方的夏天。
1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处:唐·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展现了一幅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图画。
用法提示:作诗,我们是认真的,而杜甫很少这么“不认真”。“两个”“一行”这样随手点染,便是“绝句”。《绝句四首》是一组四首诗,一说是杜甫随他的忘年交严武再次回到成都草堂时所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所描写的景色在春天也算常见,而且还很“小清新”。
13. 春风又绿江南岸。
出处: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形容春天又一次来临了。
用法提示: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直以来都有三种观点,最被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时,自南京赴开封途经瓜洲时所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在历朝历代都广受好评。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字煞费苦心,改了四五次才定下来。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春天来到,但是要注意地点。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早春时节的浙江大地,满目绿水青山,令人流连忘返。绿水青山,是展示今日浙江的“金名片”。
14.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
释义:正值中春时节,和煦温暖的阳气刚刚变强盛。描述了这个时节天地会随着阳气滋长而慢慢变暖。
用法提示:嬴政在二十九年春天的时候,进行了第二次东巡,不仅登上了山东烟台的之罘山,还在博浪沙受到了袭击,袭击他的人是张良。结果,张良没能杀了嬴政,嬴政也没能抓住张良。这个叫作“张良刺秦”或“博浪飞椎”的故事最后不了了之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正好用在春天阳光普照、大地转暖的时候。
15.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出处:唐·钱起《春郊》。原文:“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释义:东风像太阳的使者一样,吹到草上,吹到花上,让万物复苏。形容春回大地,万物发生。
用法提示:钱起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而且还是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俗名钱藏真)的叔父。当年他进京参加省试,只凭《省试湘灵鼓瑟》诗中的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便轰动京师。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新的一年开始之时,万物发生,新的征程也随之开启。比如,“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加春意盎然、生机勃发,我们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夏季
1.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原文:“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释义:初夏时节,天气还算清爽和煦,芳草也并未因为骄阳的暴晒而枯萎。比喻:新的阶段来到,新的机遇来临,新生事物正在茁壮成长。
用法提示:夏天总是因为烈日炎炎而为人们所不喜,但是“首夏”就不一样了,它还带有暮春的余温。首夏,即农历四月。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放在第一段的段首或者最后一段的段首,可以用作单纯的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引出下文;也可以用来鼓励干部员工,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胸怀希望。尤其是“芳草亦未歇”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芳草萋萋”,成绩在望。
2.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出处:明·高濂《遵生八笺·夏卷》。原文:“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宜夜卧早起,以受清明之气,勿大怒大泄。”
释义:立夏时节,天气地气交相呼应,世间万物争先恐后地茂密成长。描写夏季来临,草木旺盛。
用法提示:古人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依次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孟”为第一个月,“孟夏”即为夏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四月。“孟夏之日”,即立夏。古人认为,从立夏开始,天气将变得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夏收作物将进入生长后期。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孟夏”视作万物勃发、即将迎来丰收的时节。在公文写作中,如写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或者写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讲话时,可以将这句话放在开头。
3.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处: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释义: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荷花与红日相映,分外鲜艳娇红。形容夏季动人的荷塘美景。
用法提示:“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什么杨万里和林子方这次的离别没有“伤”呢?因为这次林子方是去当官的,他赴福州任职,他的上级兼好友杨万里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亲自设宴送别。这是一首描写夏天、西湖和荷花的名诗。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诗可以作为夏天景色写入文章当中,倒不一定是西湖的荷花。
4.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出处:北宋·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释义: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形容春夏相交之际,绿意盎然的景象。
用法提示:曾经有人说过,贬谪是不幸的,但是对于苏轼来说,贬谪又是幸运的,因为其很多经典的诗词歌赋都产生于他的外放时期。这篇《放鹤亭记》也不例外,是苏轼为隐居于徐州云龙山的张师厚的放鹤亭所作的记。在公文写作中,“春夏之交”是很平淡的一句话,却几乎可以用在所有写春夏的文章之中。比如,“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欢迎大家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来到北京,我谨作为代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5.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原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释义:夏天草木生长旺盛,房屋四周长着很多树,树木枝叶浓密。形容初夏正是草木茂盛的时候。
用法提示:《读山海经》共有十三首,是陶渊明隐居初期的组诗作品。这第一首为序诗,与《山海经》《穆天子传》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最后一联是“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其中,“吾亦爱吾庐”一句在后世尤为受人推崇。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用在夏天是无疑了,最好用在深入基层时的现场致辞、调研报告、新闻报道等文章中。
6.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出处:唐·贾弇《状江南·孟夏》。原文:“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释义:初夏时节的江南,慈笋密密麻麻,就好像有人将它们编排起来一般。通过慈笋,表现了夏季的生机与活力。
用法提示:慈竹笋,又称慈笋、八月笋,分布在我国的江南、西南地区,是很能代表夏天的一种植物。蜃气现在的解释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古人肯定不是这么理解的,他们看到的应该是蒸腾的氤氲之气。在公文写作中,这联简单的诗句可以放在段首。比如,“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今天的聚会,让我们再次拾起心中美好的记忆,当时的深入交流恍如昨天,历史记载下我们真诚交往的一个个瞬间。
7.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出处:北宋·司马光《客中初夏》。原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释义: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雨后天刚放晴,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形容春尽夏初之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景象。
用法提示: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朋友,因为一场“熙宁变法”,两个人分道扬镳。司马光作这首诗时正在洛阳,借诗表达对皇帝的忠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夏天雨过天晴、久雨初晴的时候,带给人们一派清新清凉的气息。比如,“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今天的聚会,让我们在思想碰撞中得到启迪。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
8.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释义:农民终年没有闲暇的时光,到了五月倍加繁忙。描写的是五月收麦的农忙丰收季节。
用法提示:当时,白居易的官职是陕西周至县的县尉,属于下层官吏。而在封建时代,往往是这些人,才能有感于人民的劳动艰苦、生活贫困,对劳动人民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所以,北宋的王安石在拜相之前,自请外放,就是为了在地方上接受磨炼,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描写年中的丰收盛况。比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正是一年麦收时,中原大地沃野流金,处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麦穗成熟饱满,麦香四溢,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9.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出处:唐·李昂、柳公权《夏日联句》。原文:“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释义:人们都苦于夏天的炎热,我却喜欢夏天白昼长。形容白昼长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也有心静自然凉的意思。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李昂所作,后两句是柳公权续写的。据说当时有五个学士续写李昂的那联诗,但是唐文宗就相中柳公权的了,还评其为“词清意足”:续句阐明原句喜爱的原因,故曰“意足”;诗句出落天然,故曰“词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既可以单纯地描写夏天,表现对此时的喜爱;也可以一改前意,劝勉大家珍惜白昼长的这段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长长的夏日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始终不要忘了学习,坚持从书本中汲取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将知识融会贯通,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0. 春去夏犹清。
出处:唐·李商隐《晚晴》。原文:“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释义: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形容初夏的天气温度都比较清和。
用法提示:如果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的处境,那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因为他的好朋友令狐绹属于牛党,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则属于李党。所以后来他只好离开长安,宁可“深居俯夹城”。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诗可以用在春去夏来、春夏之交的时候,无论是天气还是人,都较清和。
秋季
1.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释义:如今还是秋风萧瑟,人间却已换了新颜。比喻:今时已不同往日,事情总是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用法提示:这首词作于195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之时。当时虽然是秋风吹拂,颇为萧瑟,但是与三国时期相比,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对时代大势的议论,表达对如今事业的踌躇满志和未来事业的无限希望。很明显,这两句词一定要用在写秋天的文章里。
2.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出处:唐·魏徵《暮秋言怀》。原文:“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释义:秋霜打湿了台阶上的蕙草,秋风摇动着池塘里的荷花。描写的是晚秋的凄清景色。
用法提示:“暮秋”,是指秋末,农历九月,也称“季秋”。南朝梁萧绎《纂要》载:“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暮秋”还称“三秋”,即最后一秋。唐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蕙”,就是今天的佩兰。“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一联描写的秋景,安静中带有一丝清冷。在公文写作中,这样的秋景描写,最适合的就是那种古色古香的城市,如扬州。
3.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出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原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释义: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描写初秋的清美景色。
用法提示:刘禹锡总是对秋天情有独钟,他笔下的秋天,能够一扫《九辩》流传下来的“悲秋”情结。其实这联诗就是对初秋之景的单纯描写,但是一种莫名的灵动之感呼之欲出,看完人的心情都变好了。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出浅黄”,不过各地秋时不同,也无须自己画地为牢。这联诗放在文章第一段的段首或者最后一段的段首,都是没有问题的。
4.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原文:“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释义:中秋时节常有桂花飘落,香味仿佛能够向上飘到九重天外。描写了中秋时节鲜明的景物,主要是明月和桂花。
用法提示:杭州的灵隐寺曾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东南之冠”。东晋时灵隐寺建成以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到过那里,吟诗作画,拜佛上香,如白居易的“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苏轼的“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在公文写作中,我们用的时候不必局限于灵隐寺,毕竟,并不是只有杭州才有明月,也不是只有灵隐寺才有桂花。这联诗最好放在文章第一段的段首,后面直接切入正题。
5.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原文:“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释义: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和天空都泛着白霜。形容深秋天高云淡的壮美景色。
用法提示:此词作于1929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当时毛泽东正在福建上杭休养。这首词感情充沛、气势豪迈,很难看出是病中之作。在公文写作中,这首词不可视为单纯的写景,它还饱含希望之意。所以,这句最好用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意。
6.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出处:唐·黄巢《不第后赋菊》。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释义: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都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形容重阳时节长安菊花盛开的盛大景象。
用法提示:有人说这是黄巢率领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所作,其实不然。黄巢起义前,曾到长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落第了,所以才有了这首诗。黄巢好像很喜欢菊花,他的诗一共就流传下来三首,两首都是写菊花的——另一首是《题菊花》。这首诗本来没有那么出名,自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之后,“满城尽带黄金甲”几乎成了人们秋天赏菊必备诗句——也不管是否在西安。在公文写作中,如果你在秋天的西安,那么,这么美的诗句一定要用上。
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释义: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用法提示:题为“秋词”的诗,刘禹锡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不仅在两首之中出类拔萃,在所有写秋天的诗作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其实,一年四季,各有各的好处。春天百花齐放固然美丽,秋天秋高气爽也别有意境。就像人生中的诸多经历,各有各的价值。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虽然没有明写秋天的景色,却可以暗喻某事的前景大为可观。比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清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大方向,就不难廓清迷雾、拨云见日。
8.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出处:清·顾炎武《秋山》(其一)。原文:“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释义:一座座秋山连着一道道秋水,秋花火红一片盛开不败。描写了秋天欲走还留之际的特有景色。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不用太关注其背景及其他诗句,“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一联,叙述平实,画面天然,用来描写秋天的景色还是不错的。
9.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出处:西汉·刘彻《秋风辞》。原文:“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释义:萧萧的秋风吹动着白云,野草微微泛黄,树木落叶凋零,北方的大雁也向南飞去。寥寥数语,一幅和谐温婉的秋天画卷如在目前。
用法提示:汉武帝刘彻可算是西汉皇帝中文学成就很高的一个。目前所见,刘彻流传下来的诗作一共有三首,其中以这首《秋风辞》最具代表性。在公文写作中,“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一联不太常见,倒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很少有人了解。这种宽广宏大之景中透露着婉转情感的诗句,特别适合用在讲话稿中,用作开篇第一句,便已摄住人心。
10.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出处: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原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释义:秋风萧瑟,天气已经变凉了,草木凋落,露水凝成白霜。描写了萧索、凋零的秋天景色。
用法提示:《燕歌行》和《短歌行》《蜀道难》一样,都是乐府旧题,陆机、高适、陶翰全都写过,但是内容、风格各有不同。曹丕的这首《燕歌行》一韵到底,不算是上乘之作,但却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意义深远。在公文写作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联可以作为纯粹、逼真的秋景描写,为燥热的夏天画上一个清凉的句号。
1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原文:“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释义:落霞与孤单的野鸭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勾勒出一幅壮美辽阔、意境深远的秋天江景图。
用法提示:这一联有多经典就无须赘述了吧!当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滕王阁时,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公”在此欢宴群僚和宾客,他也真是没客气,边吃边写,文不加点,即成千古绝唱。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更是千古传颂。其实,王勃的这一联是化用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不过很明显,王氏更胜一筹。在公文写作中,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想方设法地用到。比如,今天,窗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门里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12.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北宋·苏轼《赠刘景文》(又名《冬景》)。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释义: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用法提示:那年秋末冬初,正在杭州担任太守的苏轼见到了他的好朋友刘景文,当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还是苏轼的竭力举荐,他才得到小小的升迁。送别刘景文之后的苏轼,肯定不会想到,并没有什么“橙黄橘绿时”,因为两年之后,刘景文就过世了。后世常用“橙黄橘绿”比喻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不仅在于写景,还可勉励朋友,颇有乐观向上、前途无量之意。比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而我们这次的会议也同样意义非凡。
1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释义: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此时看来,还是觉得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表现了诗人在白露时节的思乡之情。
用法提示:“安史之乱”爆发四年后,杜甫逃难到了秦州,但在路上和他的几个弟弟失散。在那年的白露之夜,杜甫写下了这首伤心的诗。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在白露时节,而文章中又没有思乡的内容,我们可以只用“露从今夜白”一句。
14.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原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释义: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形容清秋寥廓的景色。
用法提示:别看这首诗轻描淡写地说红军已经到了陕甘宁交界处的六盘山,当时可是历经磨难: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又在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这才得以翻越长征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胜利到达陕北。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很适合用于描写秋高气爽的天气,放在段首,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15. 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
出处:唐·白居易《秘省后厅》。原文:“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释义:秋天的雨把槐树打湿,桐树叶被风吹动着,看看天色,近晚上了。形容秋天将夜之时的景色。
用法提示:“无一事”“枕书眠”正是“白头老监”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常态。当时他正任秘书监,后来闲居洛阳,常与刘禹锡唱和,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晚上会议或晚宴开始之时,或白天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比如,“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今天,此次会议成功举行,大家讨论热烈,成果丰硕;明天,我们还将举行新的对话会,共商发展合作大计。
冬季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释义: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形容隆冬季节北方的壮丽雪景。
用法提示:这首词的开头仅三句十二个字,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如果没有反常的天气现象,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深冬时节一般都会看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奇景。这三句词无疑要用在文章第一段的段首,其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释义: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无数的树上梨花竞相开放。形容冬天雪后,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用法提示:这首诗作于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而武判官则是他的前任。其实两人早就相识,不过经此一别,他们的前途就大不相同了。这首诗被誉为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公文写作中,如遇大雪天气,开头就是这么瑰丽浪漫的一联诗句,很能为文章增色。
3.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出处:唐·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释义:千里黄云遮天蔽日,日色也变得非常昏暗;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向南飞。描写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北国雪天风光,境界阔大辽远。
用法提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诗歌其实都是“双胞胎”,甚至“多胞胎”。《别董大二首》是两首,其一较为有名。董大名叫董庭兰,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家,因为在同宗同辈中排行老大,所以也叫“董大”。在公文写作中,需要冬景的时候可以引用这一联;如果担心它会破坏文章的基调,也可以反着用。比如,今天,窗外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门里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4. 只知逐胜忽忘寒……软红光里涌银山。
出处:南宋·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其一)。原文:“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释义: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柔和的红色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形容对早春雪晴之景的喜爱之情。
用法提示:杨万里是一位比较长寿的诗人,享年八十岁,这在我国古代是非常少见的。而这首诗,就是他年老退休之后,隐于故乡吉水时所写。自从东晋谢安“东山再起”之后,后世一说到东山,便会想到谢安。不过这首诗中的东山,只是杨万里家乡的一座山,与谢安倒是没有什么关系。在公文写作中,将这两句放在一起还是挺合适的,追逐胜景忘记寒冷,是什么样的胜景呢?“软红光里涌银山”。放在文章的开头,用于赞美某地冬天的动人景色。
5.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出处:唐·韩愈《春雪》。原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释义: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形容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
用法提示:凡事不能只看表面。韩愈的这首诗虽然名为《春雪》,其实是在冬天写的,多说也是冬末。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借鉴的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过春天下雪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春初的“乍暖还寒时候”。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用在写于春节前后的文章中,最合适不过了。比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冬天即将过去,新的一年悄然到来。2019年,我们过得很充实;2020年,我们也一定会走得很坚定。
6.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出处: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原文:“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释义:我不知道今天早上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形容冬日清晨如花开一般的曼妙雪景。
用法提示:应制,是指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主要功能在于娱帝王、颂升平、美风俗,所以这种诗也叫应制诗。宋之问的应制诗非常之多,因为他当时是武则天的宠臣之一,而且也热衷于此道。在公文写作中,这联描写冬雪的名句用在写冬天的文章中最为恰当,还传达出一丝玩笑喜悦之情。
7.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出处:唐·李世民《守岁》。原文:“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释义: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形容冬春之际物候的微妙变化。
用法提示:此诗作于贞观年间,当时国家繁荣强大,除夕守岁之夜,皇宫里外迎新年、辞旧岁,一片繁华景象。作为盛世的开创者,唐太宗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写于冬春之际、春节前后的文章中,预示着辞旧迎新,新年新气象。比如,“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前进路上奋力奔跑,跨过许多沟沟坎坎,越过不少激流险滩,很辛苦、也很充实,有付出、更有收获。
8.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出处:唐·杜甫《对雪》。原文:“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释义: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速而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描写了乱云黄昏、萧杀寒冷的冬天雪景。
用法提示:杜甫作这首诗时正陷居长安,他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同他一起被困长安的人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们都认识的王维。不过当时王维的名气很大,所以直接就被安禄山给找去做官了。而杜甫正因为名气不大,才得以隐蔽起来没有担任伪官。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作描写冬天雪景。比如,“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今年冬天以来,我们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紧锣密鼓,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9.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原文:“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释义: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那样的闪烁璀璨。形容冬天已至,天空明亮。
用法提示:早先有一种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曹植,就算不全是曹植所作,其中大部分也都出自他的笔下。不过这个观点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证实,“无名氏”依旧拥有着《古诗十九首》全部著作权。玉衡是北斗七星之一,古人通过七星的位置,就能确定季节时候。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冬天刚来的时候,表示天空高而清明。
10.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出处:唐·李白《北风行》。原文:“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释义: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形容雪势之大。
用法提示:李白很喜欢南朝诗人鲍照。鲍照曾写过《行路难》《北风行》,李白便也跟着写《行路难》《北风行》,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过《北风行》是乐府旧题,别人也曾写过。当时李白正在燕山一带漫游,北风呼啸,又遇着雪,便作此诗。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描写北方大雪天气,后面的内容也可以就事论事,说说如何应对今年的大雪。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今年冬天雪势之大颇为罕见,我们要全面做好各项除雪准备,确保除雪作业车辆、水电等设施设备全部检修准备就绪,足额做好各类融雪剂和除雪作业的物资储备。
11.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岁暮》。原文:“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释义: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形容冬夜既美又冷。
用法提示:名叫《岁暮》的诗,杜甫写过,陆游也写过。谢灵运的这首最早,而且这种只有六句的诗,谢灵运之后也有很多,尤其是唐朝,柳宗元、刘长卿都有写过。在公文写作中,这种格调庄严、气质肃穆的诗句,最好用在与边防战士相关的文章中,以体现他们的辛苦与精神。比如,“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辽阔草原有乌兰牧骑,高原雪域有巡边卫士。边疆战士们行走在祖国边防线上,捍卫着祖国边疆的每一寸领土。
12. 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
出处:唐·谢良辅《状江南·孟冬》。原文:“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
释义:江南初冬天气,芦苇穗软如棉花。形容江南的冬天依旧柔美动人。
用法提示:谢良辅进士及第后,在中书省担任掌制诰的中书舍人,权力不算大,却是皇帝近臣。而在当时的文坛,他又是越州诗坛的盟主,可谓“名利双收”。在公文写作中,用这联诗来表现江南冬天的柔美最适合,可以是在江南一带举办的仪式、召开的会议等。比如,“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市的工作,主要是要谋划新思路,拿出新作为,抓住关键和要害,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13.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出处: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原文:“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释义: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飞的雪花片片如大手。形容冬天大雪时的情景。
用法提示:李白诗中的雪花,不是“大如席”,就是“大如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虽然首句中有一个“寒”字,但是我们通读整首诗会发现,即便是天气寒冷,李白和王县丞还是喝得很忘情。历阳,不是人名,而是县名。“王历阳”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历阳县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最适合用在雪大之时。
14.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文:“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释义:一年结束,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狂风怒吼,像要把高山扫平。形容年终岁尾大风起兮的骇人场景。
用法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除了能补正史之缺漏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很多诗都有明确的纪年。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前就有杜甫自己加的注:“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作。”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那些环境恶劣的地方,以之慰问、赞美边防战士比较合适。比如,“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某连成立这么多年来,广大官兵牢记使命、团结战斗,把优良传统化作卫国戍边的强大动力,出色地完成了边防巡逻、战备执勤等任务。
15. 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
出处: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原文:“息驾非穷途,未济岂迷津。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雪霜自兹始,草木当更新。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释义:霜雪从现在开始就要降下了,草木也当变换一种新的模样。形容冬景自有其独特之处。
用法提示:吕温和柳宗元、刘禹锡是同时代人,而且都是改革派的一分子。令人不解的是,“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等人,被杀的被杀,被贬的被贬,唯独吕温得以幸免。不过后来他还是因为贬谪而客死衡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描写了不一样的冬景,不再是严寒、肃杀,而是霜雪装点了草木,使整个大地都变得不一样,带有一定的展望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