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东阳市政协、东阳市茶文化研究会和东阳文史委共同编写的25万字作品《东阳茶文化》,由西泠印社印刷出版,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东阳茶文化随之露出冰山一角。笔者发现东阳市巍山镇茶场村,不仅是东阳十三居刘金氏的聚居发源地,还是JH市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于是对研究茶场村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茶场兴市的条件
巍山镇茶场村,在东阳县城东55里,古时舟楫上溯绍剡,下连金衢,折而北上至京杭,是当时驿邮传命的通津,也是商旅必经的要道。素有“一水两山四州六县”之谓:一水为东阳江上游支流王宅溪,两山为东白山、玉山两大产茶区,四州为婺州、越州、台州、处州,六县则为东阳、诸暨、嵊县、新昌、天台、缙云。
清康熙二十二年《新修东阳县志》记载:“茶以东白、大盘二山为最。”巍山镇茶场,北距东白山产茶区约60里,南至大盘山玉山(今属磐安)产茶区约70里,正处于当时东阳两大产茶区的最中间,利于茶叶的集散交易,有“一担挑两头茶”之说。
茶场依山傍水,水陆便利,位置优越。茶场南为东嵊驿道,系古时候东阳县和金华东部嵊县、绍兴、新昌、天台等地的交通要道。境内驿道据《新修东阳县志》记载:“东至台州府天台县界,由一都、三都、五都、八都、十二都、十九都、二十一都、二十五都、三十一都等,共一百五十二里。出迎阳门,过叱驭桥,十里到泗渡溪。又十里,过沈胡桥。二里,渡安定溪。二十五里至茶场。”这一记载正与茶场村的位置相符。便利的交通为茶场成为古代东阳最繁华的茶叶贸易中心提供了条件。
二、茶场兴市的时代
东阳茶叶的起源,不晚于东阳县建制之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传说是南朝萧梁时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太傅褚伯玉(字元璩)隐居东白山时带来的。另据《山越经》记载,早在汉代,东阳“本土所产竹木盐茶之利,不可胜数。”唐代有“茶圣”之称的陆羽(733—804)在其所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婺州东阳东白山,与荆州(荆州茶为当时全国名茶)同,给予东阳茶叶以极高的评价。唐末‘诗僧’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人)所写“境陟名山烹锦水,睡忘东白洞平茶”的诗句,正是指东白春茶。为了确认诗中所描写的是东阳茶叶,经考证诗中的“锦水”正是如今东白山白溪的古称。可见,唐宋时东阳东白山茶就已是朝廷贡品,极富盛名,这对茶场兴市有了先决条件。
茶场西百步的寨塘,从隋朝时就是驻军之所,为茶叶的生茶交易提供了安全保障。唐代时,茶场市为有司治茶交易之所,浮梁(江西JDZ)茶商茶纲组织也进入茶场。茶场交易的茶叶远销冀州(河北)益州(四川),茶场村东的“独山”曾有许真君庙,是茶商汇聚祭祀场所。茶院坑是官府榷茶的地方。
宋人陈世道在《茶经序》中称:“上至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复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称陆羽及《茶经》的功德已触及茶叶和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山泽以成市”更充分说明产茶地本是山泽之地,也兴起了草市,商人靠贩卖茶叶起家。东阳最早形成茶叶交易的草市,就是茶场。
雍正《浙江通志》中引《东阳山水记》载:“去东阳县治五十里,曰独山,望如城郭,中为深坞。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因此,茶场市是JH市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
上述表明,茶场市在唐代就已兴市,并且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和收购已分工明确,将东阳茶叶贩卖至京城,甚至途径宁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至海外。
三、茶场市的昔日繁华
在巍山镇茶场村及其附近的宗族早期进入茶场一带时,都提到了“茶场”的地名。如后梁贞明三年,茶场刘金氏先祖金曦(字景明)入赘凌氏,随居东阳巍山之茶场。相传北宋时四世祖金从鉴于“洞宾桥”上遇仙人,而茶场市上就有“洞宾桥”。巍山应宅的始迁祖应量于唐天复二年,自钱塘浙院西距吴宁万岁乡之茶场(即后来的永寿乡巍山)。茶场,当时海内驰名,在唐代就有,不少宗族先人莫名迁入,人丁随之兴旺。
据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记载,唐宋时期,东白茶特供皇家权贵,禁止寻常百姓交易;后在征收足额基础上,可由园户自由交易,官府只收茶租钱。隆庆《东阳县志》提到:“茶,比岁发二万五百八十斤,为钱五千六百七十六贯。元茶课,中统钞五锭二十六两,征解徽杭提举分司”官府一方面严格控制茶叶交易,一方面则通过“支付定金、统购统销”的手段扶持茶叶种植与加工。当时茶叶交易都在官府设定的茶场内进行,巍山茶场就是遗址。
前些年,杭州出土了印有“王宅”“茶场”字样的金砖,正是南宋时期东阳王宅茶场榷茶遗留的重要文物。
清光绪乙巳年《东阳刘金氏宗谱》载《茶场十二咏诗》,其《茶场喧市》诗云:“望东东望见人烟,风景嚣嚣辄自然。茅店密关斜照后,酒旗摇曳午风前。交通商贾谈无已,论旧渔樵话更便。喜有相知来过访,抱琴沽酒夕阳天。”此诗为刘金氏六代裔孙所写,时间当为北宋末、南宋初,正可知宋代茶场已是人烟密集、商贾云集,市声喧嚣。
在巍山茶场一带,至今还流传一首道情,说出了宋元至明初茶场的热闹繁华:“在古时候,没有上王宅,也没有黄仙塘,没有下王宅,更没有巍山村……出县东门到茶场,渡船二十七里,才能渡完安定溪,到了茶场,码头有三个,竹园、后园、水门头,路路做生意,入口观音潭,茶场日日是集市,诸暨陈蔡灰,新昌白布帐,天台大笠帽,嵊县豆瓣酱,牛拉人抬,四路客商都来到……”这道情记载于朱吉初《金城川朱氏史话》。可见,当时茶场水陆交通发达,衍生出几个专业市场,如水门头畜牧市场、前园柴市场、后园木材市场。竹园竹制品市场、洞滨桥鱼虾市场。市场繁荣还推动了手工艺发展,当地的青瓷于唐代销售到嵊县、新昌、天台等到,宋元时期的乳浊釉碗瓶还出口到日本和朝鲜。
四、茶场市的繁华落尽
山环水绕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巍山茶场,也让其消亡成为必然。王宅溪、谷溪由于集雨面积大而水流短促,一旦连降暴雨即成洪涝。据《东阳刘金氏村史志》载,元符之季,洪水坏基,原定居之所成鱼鳖之所。宣和三年,方腊兵扰,以至于茶场刘金氏不得不从茶场迁出。“永宁巡检司,在县东永宁乡地,宋绍兴间从茶场徙建。”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中的记载,说明此时茶场寨也迁出了茶场。
明永乐八年(1416年)7月,暴雨倾盆,连续三日,“川原一夜发潜光,溪间顿时成孽海。”史料记载这场暴雨引发的洪灾冲没了王宅茶场,溪流改道由巍山入白溪,当地人口毁之大半。后虽重建,但市场生意萧条。顺治丁酉年(1657年),王宅再次遭受更大洪灾,上王宅仅剩几户,中王宅一户不留,下王宅寥寥无几。道光十三年,王宅又罹患洪灾,全村仅剩30户。中王宅所在的茶场市自然彻底消失。
永乐年间的溪流改道,水路交通由白溪埠头而上,巍山赵氏入居,科举繁盛,财富聚集,巍山迅速繁衍成一大市镇。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记载的东阳集市名录中,茶场市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巍山市,“日日为市”的巍山成为东阳境内最大的市镇,茶叶交易市场也移到巍山的应宅街。
明代嘉靖年间,因东阳遭受倭寇侵扰,当局曾想恢复茶场寨巡检司。最终,因接二连三的洪灾而作罢,茶场寨巡检司没能回到茶场,使茶场市的繁华梦最终失去了复兴的机会。
明末清初,茶场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寂寞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