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远古传说时代的聚合基因

远古神话时代之后,中国民族群走进了远古传说时代。

远古传说时代,是一个民族关于自身早期脚步的历史记忆。在文字出现之前,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来追忆自己历史的。世界上至今仍然有许多没有文字或文字产生较晚的民族,依然将他们的历史脚步保留在种种传说之中。尽管传说的历史不那么确定,不那么清晰;但是它确定不移地包含了一个民族早期发展的基本方面,虽然是任何一个民族早期文明的粗线条历史,却是任何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文明史环节。

中国文明的远古传说时代,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接近于神话时代的朦胧传说时代。

第二阶段,是大体有排序纪年的清晰传说时代。

据此,我们大体设定一个时空坐标——以神农氏时代为界限,包括神农氏时代在内的之前时期,谓之“朦胧传说时代”;之后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期,谓之“清晰传说时代”。从总体上说,在两个传说时代,中国族群已经在今日中国大地的各个地域,开始了多姿多彩的生存创造活动。东北、华北、西北、中南、东南、西南、岭南,到处都有被现当代地下发掘所证实的早期文明遗存。中国早期史料所记载的只是部分传说,仅为当时局部地区(主要是黄河流域)的生存活动,而远远不是中国大地全部族群久远生存形态的记录。

1.远古朦胧传说时代的四大领袖与分期

远古朦胧传说时代,中国族群共出现过四个标志性的人神领袖——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这四个半神半人的创造者,是中国神话时代之后的四大圣雄。从历史实践看,也就是远古社会的四大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是远古圣雄伏羲氏时期。据说,伏羲氏是蛇身人首的灵异者。伏羲氏发明了结网捕鱼,又发明了最早的神明预测术——八卦。从实际意义看,渔网的发明,使先民们有了可以大量捕捞的第一种天然肉质食物——生鱼。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它对人类的早期生存有着最直接的意义。另一种传说是,伏羲氏也是创世神之一,女娲氏的兄长,兄妹都是蛇身人首;伏羲氏与女娲氏兄妹成婚,才繁衍了此后的人群;伏羲氏还为当时的人群确定了婚姻方式,这就是“制嫁娶”;还发明了姓氏制度,这就是“正姓氏”。

第二时期,是远古圣雄有巢氏时期。据说,有巢氏用树木枝条搭建了某种棚屋,这就是“构木为巢”。构木为巢的实际意义,是为当时的人群发明了最早的房子,使先民们有了遮风挡雨的去处,有了拼搏谋生之后休养生息的立脚点,人群的成活率由此大大提高。居巢房屋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摆脱了动物禽鸟式的栖居状态,为固定居所的普遍出现提供了最直接的创意。从历史实践的角度看,“居巢”房屋应该是广义的,它既可能是树林间搭建的早期窝棚,也可能是地穴地窖,也可能是山洞石窟。直到房屋时期的到来,当时的人群才有了稳定地聚居在某一区域的可能;人口相对集中地居住,才有可能产生稳定的通婚,才有可能发展出较大的群落。经常处于流散栖息之中的人群,是无法稳定聚合的。因此,房屋的出现,是远古人群稳定居住并进一步发展的第一块文明基石。

第三时期,是远古圣雄燧人氏时期。据说,燧人氏用尖头木具钻稍软的木板,发明了火,这就是“钻木取火”。燧人氏又用火烧水,将猎物丢在滚水里煮熟了吃,这就是“教民熟食”。火的发明,及与之相连的熟食发明,是远古人群生存方式的第二次跨越,是向文明境界迈进的最大一步。也可以说,这是远古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坐标。假如说,此前远古各个时期的发明,主要解决的还都是如何保存并延续人类群体生命的问题;那么,火与熟食的发明,则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解决了人类生命更加强壮、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实现人类生理机能大跨越的问题。

第四时期,是远古圣雄神农氏时期。据说,神农氏人身牛首,是其母看见神龙之首而感应所生下的一个神异者。这个神农氏,用木头制造出了耒耜,其形制类似于后世翻土的直板锹。神农氏用这种工具开挖生土,撒进某些可食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破土而出,成熟之后的籽粒可以煮出来吃。这就是神农氏的“制耒耜,教民耕稼”的鲜活图画。神农氏还有一个伟大的发现——遍尝山野百草,辨识出可以治病的药材,并发明了服用草药的方法。从此,华夏族群开始有了医药。

制作工具,进行耕稼活动,以及药材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自己创造食物并自觉维护生命力的阶段;相对摆脱了纯粹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方式,有效克服了食物短缺的生存危机,使人类真正进入了劳动生产的创造时代。因此,工具与耕稼的发明,是远古人群的又一次伟大的文明跨越,真正迈进了上古国家文明的门槛。

这些半人半神的远古圣雄,是一个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明符号。透过这些历史符号,我们可以鸟瞰远古时期广阔而坚实的生存画卷。

总体上说,在远古朦胧传说时代,中国族群的生存状态,已经进入了以氏族群与部族群为社会组织单元的早期文明。但是,诸多族群构成的地域社会,也就是当时的“天下”,还处在一种极其混乱的无序状态。无数分散居住的大小族群,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各个族群所在地域的山林、水面、草地等有效资源,在极其粗放的一次性刀耕火种中快速减少。各个族群要继续维持相对良好的生存状况,或谋求进一步发展壮大,就要不断地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占领尽可能多的未开发土地,以供较长时间内的一次性耕种。

残酷的历史状况是,任何一个族群都面临着同样的生存挑战——只有占据更多、更好的土地资源,才能保持较好的生存状态。这种普遍的生存挑战,带来了三种普遍的社会争夺:首先,是各个族群对尚未开发的无主土地争相抢占;其次,是特大族群对中小族群土地的野蛮侵占;第三,是特大族群之间对地域资源的相互抢占或相互争夺。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远古传说,神农氏后期进入衰败阶段,“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也就是说,神农氏之世的早期联盟政权,已经不能制止普遍的无序大争夺。如果任其长期发展,而不能有效遏制这种普遍的、无序的、残酷的、大规模的流血争夺,先民社会在数万年远古时期积累的生存成果,完全有可能毁灭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对自然资源的普遍争夺之中;先祖人群的文明脚步,很可能在残酷无序的相互残杀中同归于尽,就此中止。

在无序争夺的大背景下,先民们进入了远古清晰传说的黄帝、炎帝时代。

2.黄帝、炎帝时代的族群聚合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我们确信,以《史记》为轴心的种种史料,已经对遥远的历史记忆作出了认真的甄别与相对系统的整理,其基本框架与基本事实,可以作为中国远古社会的分析依据。以当代理念分析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确立的基本事实,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远古后期的中华大地,已经形成了许多大规模聚居的有组织族群。根据历代史学家的种种考证,黄帝时代的大型族群至少有20个:少典氏、少昊氏、神农氏、西陵氏、蜀山氏、风后氏、力牧氏、常先氏、大鸿氏、应龙氏、涂山氏、共工氏、方雷氏、彤鱼氏等14个,是农耕渔猎族群;还有3个大型游牧族群:山戎氏、猃狁氏、獯鬻氏,他们是后世戎狄人与匈奴人的先祖。同时,还有3个特大型族群:一个是列山氏族群,大体以江淮流域的上中游山地为生存活动区域;一个是轩辕氏族群,大体以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带为生存活动区域;一个是九黎氏族群,大体以江淮流域下游与滨海地带为生存区域。如果再将未被记载的族群,以及特大族群不断分解出来的分支估算在内,这一时代的区域族群数目,是非常庞大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谓的“天下诸侯”,不过是这种各自生存的族群的后世称谓而已。

其次,三个特大族群都有了自己稳定的领袖,已经进入了有组织的早期权力社会。列山氏的族群领袖,称作“炎帝”;轩辕氏的族群领袖,称作“黄帝”;九黎氏的族群领袖,称作“蚩尤”。

再次,几个特大族群的生存状态比较接近,有相对普遍的血缘联系。当时的列山氏,是江淮流域的山地族群,生存以江河渔猎为主,山地农耕为辅。当时的轩辕氏,是黄河流域族群,生存以山地与平原农耕为主,畜牧渔猎为辅。当时的九黎氏,则是滨海湖泊的山林水面族群,生存以渔猎为主,山地农耕为辅。这种生存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种种具体的差别。从早期文明的意义上说,这三个特大族群已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早期文明形态。

但是,这三个特大族群,都生存在同一片大陆地带,中间并无大海洋、大高原等特殊险阻的隔离,相互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经常性的相互争夺,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在远古时代,这三个特大族群都在当时的“天下”视野之内,都是同一大文明之下的分支。依据对传说时代的史料分析,可以证明:这三个特大族群都曾经先后主导过“天下”,做过早期共同体的权力领袖。蚩尤,曾经是“古天子”;列山氏的炎帝更不用说,直接是神农氏的后裔,或直接就是神农氏,是黄帝之前的“天下”盟主;轩辕氏的黄帝,则是即将聚合三大族群的天下盟主。

就相互联系而言,列山氏与轩辕氏之间的血缘与通婚关系最为典型。

一种说法是:轩辕氏与列山氏,都是更古老的少典氏族群的分支;黄帝、炎帝,是少典氏族领娶有蟜氏女所生下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说,黄帝、炎帝是同胞兄弟。在文明史的意义上,少典氏是人名还是族群名,抑或是另一个联盟领袖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黄帝和炎帝是不是同胞兄弟,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一说法的背后,隐藏着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事实是:轩辕氏族群与列山氏族群,肯定有着源远流长的普遍来往,甚至有过共同聚居于某一地域的历史;期间的相互通婚一定是相对频繁的,以至于两个特大族群在后世生发出了他们的领袖具有同胞血缘关系的传说。当然,这时各个大小族群之间的通婚,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而不仅仅是炎、黄两族通婚。譬如,黄帝的四个妻子都是外族人,其中的“元妻嫘祖”是西陵氏部族的女子;黄帝的长子昌意,则娶了蜀山氏部族的女子为妻。没有相同的文明根基与血缘联结,远古末期大聚合是不可能发生的。

黄帝发起了消弭无序动乱的长期战争。就在远古社会后期陷入大沉沦边缘的时刻,连绵不断的大战争爆发了。这一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是黄帝轩辕氏部族主动发起的大规模的平乱战争。略去那些语焉不详的传说,相对客观地复原再现历史,只能说那是一段残酷壮烈的岁月。轩辕氏部族,是一个雄烈、勇武而具有社会正义感的耕牧部族。其领袖黄帝,是一个胆略过人、目光远大且具有天下意识的天才首领。于是,轩辕氏部族在黄帝统率下,不甘天下无休止争夺,起而主持公道,开始以武力征服那些肆意抢夺杀戮的族群。有文字记载的史实是,多年之中历经50余次中小战争,天下大体恢复了平静,居住区域也大体按着黄帝的号令恢复了秩序。这便是《史记》所说的“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但是,东方山海间的九黎族群却强悍依旧,不服从黄帝关于居住地域的分配号令,依然四处暴力争夺土地人口,没有一个氏族部族能够抵抗。于是,一场大规模的远古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黄帝族群与蚩尤族群的大规模战争。蚩尤部族,是远古社会一个多有神异色彩的族群。史料关于蚩尤的传说,大体有三种:一说蚩尤是“古天子”,蚩尤族群曾是领袖天下的部族;一说蚩尤族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强悍无伦;一说蚩尤部族与黄帝部族大战,被黄帝部族收服后做了镇抚天下的“主兵”,蚩尤死后天下再度大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慑天下。

无论何种说法,都没有排除一个事实:蚩尤族群与黄帝族群曾经有过一场大规模战争。此时的轩辕氏族群,已经是久经战场、多有战胜的成熟的兵民部族;更重要的是,黄帝麾下已经有了风后、力牧、应龙等一大批得力辅佐。风后是黄帝的丞相,力牧、应龙则是战场大将。《汉书·艺文志》还记载了风后兵法13篇,力牧兵法15篇。可见,两人都是远古时代的大兵家。有那时的兵法,有那时的名将,黄帝轩辕氏的兵民大军,显然是一支能征善战的远古大军。

此时,东南的蚩尤部族群已经北上,西北的轩辕氏兵民也北上了。两方相遇在华北平原的“涿鹿之野”,一场惨烈的大战爆发了。关于战争经过,有两种传说。一种是古代典籍《龙鱼河图》之说:上天派遣玄女下界,送给黄帝“兵信神符”,黄帝才打败了蚩尤。一种是《太平御览》与《山海经》记载的壮阔神话:第一场大战,黄帝派遣应龙进攻蚩尤,蚩尤请天神作法,大雾弥漫三日,应龙大军不辨方向,此时,风后制作的指南车发挥作用,应龙大军方杀出迷雾;第二场大战,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作狂风暴雨,应龙军陷于覆灭之境,黄帝当即请来“天女旱魃”,以强热天火止息暴风雨,应龙才得以率众攻击,擒杀蚩尤。

黄帝部族战胜并擒杀蚩尤,有效遏制了一个最强悍的特大部族对新秩序的挑战,为消弭五帝时代开端时期的大混乱减少了阻力,使当时社会的聚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最大规模的远古战争——黄帝与炎帝的战争。关于黄帝、炎帝这两个特大部族大战的起因与过程,史料记载的传说语焉不详。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有三点:其一,这场大战发生在华北平原的“阪泉之野”;其二,黄帝一方训练出了猛兽集群,以熊、罴、貔、貅、貙、虎六种猛兽群进入战场,才打败了炎帝一方;其三,这场战争打了三次,黄帝族群最终战胜炎帝族群。古典史学家对这三战的解释是: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实际只有一战,后两战是黄帝平息炎帝部族余部与后裔力量的战争。应当说,这是较为可信的。远古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因为人力成本太高,不可能连续发动两三次;而一个占据广大地区的特大族群的真正平定,又绝不是一场大战的胜利就能轻易完成的。

隐藏在战争背后的另一个问题是: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炎帝部族的大战,为什么都发生在华北平原——涿鹿之野与阪泉之野,而不是三方中任何一方的聚居之地?为什么三个特大族群之间的决战,都要赶到这一方大平原去?

综合种种史料并按照历史逻辑分析,真相似乎应当是这样的:当时的华北平原,虽然有许多族群分布,但是尚没有形成特大族群的稳定聚居。也就是说,当时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强大的主场力量,谁获得胜利,这里就将是谁的生存资源。而当时黄河中下游的西部、中原、江淮、东方山海间,都有诸多大部族聚居,可供大规模争夺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少。蚩尤部族与炎帝部族,要向黄帝部族发出挑战,一定要以占领广袤土地的形式来证实自己的强大。这样的生存区域,在当时只有华北大平原。于是,华北平原成了当时最具诱惑力的大争夺之地。两个特大部族的挑战,都离开自己的聚居地域而远道北上,根本的原因正在这里。

远古大规模英雄战争,是中华先祖实现文明跨越的最重大历史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