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典藏版)
- (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 1231字
- 2024-11-04 20:28:38
红杉基金
巴菲特初次遇见鲁安是在1951年,他们两个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课。之后多年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巴菲特也一直关注着鲁安的投资表现,心中充满敬意。当1969年巴菲特结束自己的合伙投资公司时,他找到鲁安,巴菲特后来回忆:“我问鲁安是否愿意成立一个基金接手我们的这些合伙人,于是,他就成立了红杉基金。”
当时,他们两个都知道在那样的市场情况下成立一个新基金并非好选择,但是,鲁安还是毅然决然地起航了。当时的股市分为两个层面,大多数热钱都围着“漂亮50”(诸如大名鼎鼎的IBM和施乐)打转,所谓的“价值股”遭到抛弃,备受市场冷落。正如巴菲特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在开始时价值投资者的相对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合伙人不仅与他站在一起,而且还追加了资金,这令人感到惊讶,结果当然也令人非常满意”。9
红杉基金是第一只执行集中投资原则的基金,在这方面它是一个真正的先行者。我们有红杉基金公开的持股记录,它清楚地表明比尔·鲁安和他的合伙人里克·卡尼夫(Rick Cuniff)管理着一个高度集中、低换手率的投资组合。平均而言,红杉基金持有6~10家公司,在整个投资组合的仓位占比超过90%。即便如此,整个投资组合所覆盖的公司行业还是很多元化,过去如此,将来也会继续如此。鲁安多次指出,尽管红杉基金采用集中投资组合,但它涉及不同的行业,包括商业银行、制药、汽车和财产意外保险。
在很多方面,鲁安的观点在共同基金经理中都算是独树一帜的。一般而言,大多数投资管理都是对投资组合的构成以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为起始,然后往里填充不同的股票。而在鲁安-卡尼夫公司,他们会先挑选最具潜力的股票,然后以此为中心构建投资组合。
当然,挑选最具潜力的股票需要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在这一点上,鲁安-卡尼夫公司也有别于业内其他公司。这家公司在业内已经树立了行业标杆的形象,它有意回避华尔街专门给券商提供的研究报告,取而代之的是依靠自身深入的调查研究。鲁安曾经说过:“我们不会专门为公司寻求什么特别的头衔,如果一定要有头衔的话,我的名片上应该写上‘比尔·鲁安,研究分析师’。”
这种情况在华尔街非常罕见,鲁安解释说:“在华尔街,从业者典型的成长路径是,人们从‘分析师’开始其职业生涯,并被激励着有朝一日能晋升到更具声望的‘基金经理’职位,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更高的职位。我们的看法与此相反,我们一直认为,如果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分析师这个岗位至关重要,基金经理会水到渠成。”10
红杉这种独特的方式给公司的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到底如何呢?表3-4显示了红杉基金从1971年到1997年的年度业绩表现。在此期间,红杉的年平均回报率为19.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为14.5%。与其他集中投资风格的基金一样,红杉基金取得了超出平均的业绩表现,但是有稍微高一些的净值波动。同期,股市大盘的标准差(你应该记得,这是一种测量波动的衡量方式)是16.4%,红杉的是20.6%。有些人会将其称为风险,但考虑到鲁安-卡尼夫公司在选股方面的认真与勤奋,传统对风险的定义在这里并不适用。
表3-4 红杉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