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风险评估的过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过程包括评估议题的确定、评估方法的选择和人员确定、基础资料和评估表单的准备、脆弱性分析、应对能力分析、风险程度评估和等级评价六个阶段。详细过程见图2-1。

(一) 评估议题的确定

在开展日常风险评估时,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因素的监测和舆情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信息的异常变化、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确定评估议题。
对于专题评估,其评估议题一是来自日常风险评估发现的重要疾病和突发事件信息;二是来自各种重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大型活动信息;三是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指定的重要评估议题。

(二) 评估方法的选择及人员确定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应根据评估议题和评估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日常评估多使用专家会商法,专题评估可选用德尔菲法、风险矩阵法及决策流程图法中的一种或结合使用,也可使用专家会商法或其他方法。根据评估目的、涉及领域和评估方法,确定参加评估人员的数量和要求。
参加日常评估的人员应相对固定,通常由从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和管理的人员承担并提供监测分析报告,同时根据评估议题的重点内容可适当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风险评估工作。专题评估应根据评估议题重点关注的内容确定参与评估的专家人选,专家应来自该议题相关的不同专业领域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必要时邀请卫生系统外的相关专家参与,专家人数应满足所使用方法的要求。

(三) 基础资料和评估表单的准备

在进行正式的风险评估之前,应完成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并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传染病风险评估可能涉及的相关信息包括致病力、传播规律、人群脆弱性、公众关注程度、应急处置能力和可利用资源等,如开展大型活动、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时,还应针对议题本身的特点,收集有关自然环境、人群特征、卫生知识与行为、卫生相关背景信息等资料。
根据初步提出的风险议题或因素以及所使用的方法,设计制定风险评估表单,如德尔菲法所使用的专家问卷。

(四) 危害性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以人民健康损害、财产损失为标志,包括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如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危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危害,如事件的发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2-1 风险评估的程序
对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分析,应掌握事件波及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数量,对人群健康危害的严重性进行分析,如一起传染病暴发疫情,应分析其传染力、致病力、致死率、预后怎样?有无特异性的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如何?有无特异性预防措施(疫苗、预防用药及其他干预措施)等;还应分析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重要基础设施或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程度、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以及对公众的心理压力等。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还应考虑风险对该活动的顺利举办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于国际声誉的不良影响等。

(五) 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是一个群体、个人或组织对突发事件影响不能预测、应对、阻止及恢复的程度,脆弱性分析使得预测特定人群在突发事件中或恢复期间面临的问题成为可能。脆弱性分析一般会从人口、文化、经济、基础设施及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要点可参见下表2-1。
表2-1 影响人群脆弱性的因素
在脆弱性分析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关注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其容易受到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关注本身既可能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应对,也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着进一步扩大化、甚至带来广泛的人员恐慌、社会动荡的风险。因此,在风险评估中,必须对其关注度开展评估,以指导事件处置中的风险沟通。以下提供关注度评估清单:

1.此次事件是否会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

(1) 公众受影响的范围、性质、程度怎样?
(2) 是否会出现公众有不满情绪?公众的不满情绪主要在什么问题上?
(3) 是否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可能的规模将会多大?
(4) 是否进行主动的公众监测,了解公众关注度?

2.此次事件是否会引起媒体更多的关注?

(1) 是否进行主动的媒体监测,了解媒体关注度?
(2) 是否已有媒体介入?是否了解已经介入的媒体?
(3) 是否有媒体炒作?传播范围?已经出现了哪些谣言?其中哪些需要澄清?
(4) 网络有相关信息传播吗?信息的主要导向是怎样的?

3.此次事件是否引起个别专家学者的更多关注?

(1) 是否开展主动的专家舆论监测?
(2) 专家的意见是否一致、媒体上是否有不同的专家意见?
(3) 是否了解发表舆论专家的身份?

4.此次事件是否引起部分领导更多的关注?

(1) 领导是否有批示?
(2) 领导是否有电话询问?
(3) 领导是否到过现场?

5.此次事件是否会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台、邻国等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

(六) 应对能力分析

风险评估贯穿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在事件的应对中,应急组织本身的能力及控制措施的采取直接影响着事件的发展和各方的关注,是决定现时风险的关键因素,对应对能力及控制措施的效果作出科学评估,才能准确地判断风险的大小、影响和发展方向。

1.应急组织本身的应对能力

(1) 立法、制度、管理程序、准备计划等是否完备?
(2) 人力资源、物资和财务资源是否充足?
(3) 是否通过培训和演练准备了足够的技术?
(4) 是否有既往的成功经验?
(5) 社区、相关部门与组织的能力及参与程度怎样?

2.控制措施已取得的效果

(1) 掌握医疗救治的效果,如痊愈、在治(住院/居家)、死亡情况。
(2) 掌握现场处置措施的力度,如病例定义、个案调查、事件原因分析、采样与检测、密接管理、现场封锁控制措施情况。
(3) 掌握防控科学决策过程,了解是否进行专家咨询?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及效果如何?有无过度?
(4) 掌握政府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如经费、医疗等落实情况、被隔离人员相关权益等。
(5) 掌握事件责任追究情况,如在事件的防范、处置过程中,是否有违法违规违纪的行为?是否对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追究责任?责任追究是否恰当?

(七) 风险程度评估与等级评价

风险程度评估主要指根据危害性分析、脆弱性分析和应对能力分析的结果,综合判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衍生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等,是一个对风险进行量化和比较的过程,为风险等级的判断打下基础。
风险等级评价是对风险程度分析的结果作出评价,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风险等级。评价等级级数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和实际评估的需要而定,如(高、中、低)三级,(极高、高、中、低、极低)五级等。
对于极易发生、潜在影响很大、脆弱性非常高的风险,划为极高水平风险;对于易发生、潜在影响大、脆弱性高的风险,划为高水平风险;对于不容易发生、潜在影响小、脆弱性低的风险,划为低水平风险;对于罕见、几乎无潜在影响和脆弱性的风险,划为极低水平的风险;居于高水平和低水平之间的其他风险可划为中等水平风险。
日常风险评估多采用专家会商法,确定风险水平一般不采取评分的形式,而是由专家根据工作经验以及历史监测数据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评价后直接确定风险的等级。
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可分别对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和脆弱性进行评分,计算得出各风险的风险分值。根据风险分值将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风险级别;如采用决策流程图法,则可以根据事先已经确定的层次逻辑判断流程框架,在尽可能全面收集、汇总和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逐层对风险要素进行选择和判断,最终较为直观地确定风险级别。
可以利用表2-2对事件的当前状态进行测评(事件状态符合者,勾选该序号),根据测评结果,按照表2-3选择相应的风险沟通响应。随着事件的进展,事件状态的改变,可根据最新信息开展第二次风险评估,评估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
表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一览表
摘自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手册》。
表2-3 推荐响应计划一览表
摘自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