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引言】

在今天爭名逐利的社會,讀書識字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只是可以找份好工作、改善生活、提升社會地位的工具,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卻以他的文字,告訴我們除了營營役役地爭分奪秒外,生活方式還是可以有很多選擇的。不知讀過本篇詩歌,甚至是更多陶淵明的作品後,大家會否反思人生在世的真正意義呢?

飲酒(其五)(1)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2),而無車馬喧(3)

問君何能爾(4)?心遠地自偏(5)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6)

山氣日夕佳(7),飛鳥相與還(8)

此中有真意(9),欲辯已忘言(10)

【作者簡介】

陶淵明(公元三六五至四二七年),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潯(cam4〔尋〕xún)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文學家。曾任江州(今九江市)祭酒(負責教育之官職)、彭澤(今九江市)令等官職,後來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從此歸隱田園。

陶淵明一生不慕名利,喜歡飲酒,歸隱之後,常寫詩文來表達自己對田園山水的熱愛,以及對自由恬靜生活的讚美,開山水田園詩創作的先河,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著有《陶淵明集》。

【注釋】

(1) 《飲酒》:為陶淵明的組詩作品,此篇為第五首。陶淵明在《飲酒》的序文中自言「余閒居寡歡」,這是因為他知道東晉政局看似穩定,但實際上存在暗湧,因此經常飲酒至酩酊大醉,以遣興抒懷。每次飲醉後,陶淵明都會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詩稿越積越厚,共得二十首詩,於是請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並命名為《飲酒》,以表明他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2) 結廬(lou4〔勞〕lú):蓋房子,指居住。結:建造。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指喧鬧的俗世。

(3) 而:可是。車:這裏讀作「居」(geoi1jū)。喧(hyun1〔圈〕xuān):喧鬧。

(4) 君:詩人自稱。這句是借別人的口吻來問自己,以便下文作答。何:何以,怎樣。爾:這樣。

(5) 心遠地自偏:這句指因為內心已經看淡了名利,所以心境就像處於偏僻的地方一樣,清靜安寧。遠(jyun6〔願〕yuàn):這裏作動詞用,指避開。

(6) 采:通「採」。悠然:悠閒淡遠的樣子。南山:這裏指廬山,位於九江市南郊,而詩人隱居九江,因此稱之為「南山」。

(7) 山氣:山間的雲霧之氣。日夕:傍晚。佳:美好。

(8) 相與還:成羣結隊歸還。相與:結伴。

(9) 此中:上述景物,指大自然,暗指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真意:指從自然景物中領悟到的人生哲理。

(10) 辯:解釋。最後兩句的意思是:大自然含了很多關於人生意義的哲理,我想加以解釋卻不知從何說起。

【解讀】

這是一首讚美田園生活和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詩。詩人寫自己即使生活在「人境」之中,卻感覺不到車水馬龍帶來的喧鬧,全因為自己內心純淨,不圖名利,因此心境就能遠離煩囂。接下來詩人描繪了住處四周美麗的自然景色:黃昏時分,在東籬下悠閒地觀賞菊花,不經意間看到遠處的廬山。山上薄霧繚(liu4〔聊〕liáo;圍繞)繞,鳥兒成羣飛過,回歸山中。其實羣鳥歸山,就是暗指詩人辭官退隱,回歸自然,因此詩人不由得感歎「此中有真意」,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嚮往,讚歎大自然中有關於人生的無窮奧祕。「欲辯已忘言」與道家「得意忘言」的境界相類似,傳達出不爭辯、不言說、自然而然的生活態度,由此可以看出詩人的率(seot1〔恤〕shuài;坦白)性豁(kut3〔括〕huò;開通)達和在田園生活中自得其樂的情懷。

【文化知識】

隱逸詩

陶淵明被南朝文學評論家鍾嶸(wing4〔榮〕róng)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所作的許多詩歌都被稱為「隱逸詩」。不尋求社會認同,即為「隱」;擁抱田園山川,自得其樂,即為「逸」。一些人在仕途或人生中遭遇坎坷(ham2 ho2〔砍可〕kǎn kě;不順利),或無法認同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時,他們就選擇隱居,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田園生活,稱為「隱逸」。歷代都有不少這樣的例子,這些人被稱為「隱士」,例如東晉的陶淵明,還有唐代的王維等。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主張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

【練習】

(點擊鏈接查看參考答案)

 試結合詩歌內容,將「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兩句語譯為白話文。

 承上題,這兩句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

○A·疑問

○B·反問

○C·詰難

○D·設問

 「飛鳥相與還」代表了詩人的甚麼心態?

 下列哪一項符合詩中「遠」字的讀音、詞性和字義?

粵音  詞性  字義

○A·「願」 形容詞 距離大

○B·「軟」 形容詞 距離大

○C·「願」 動詞 疏離

○D·「軟」 動詞 疏離

 現代人幾乎不能遠離人羣而隱居山林,你認為要怎樣做才能在煩囂社會和淡泊名利之間找出平衡?

明 陳洪綬 陶淵明故事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