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東漢〕曹操

【引言】

我們對曹操的認知多在漢末之亂、三國之爭,但除了政治和軍事的才能,他在文學的造詣、行文的氣魄,也是十分值得欣賞的。這首《觀滄海》正顯示了他的才氣和豪邁。我們不妨從另一角度去認識這一位亂世梟雄。

觀滄海(1)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2),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3),山島竦峙(4)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5),洪波湧起(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7)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8)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9)

【作者簡介】

曹操(cou3〔燥〕cāo)(公元一五五至二二零年),字孟德,沛國譙(ciu4〔潮〕qiáo)縣(今安徽省亳(bok3〔博〕b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羣雄割據的東漢末年,通過一連串的政治手段和戰役,實現了中國北部的統一,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公元二二零年,其長子曹丕篡(saan3〔傘〕cuàn;臣子奪取帝位)漢稱帝後,追尊曹操為「武皇帝」。

曹操身處亂世,一生征戰沙場,故此詩歌中充滿勇往直前的豪壯之氣,反映當時百姓的艱苦生活,風格剛健沉雄而又慷(hong1〔康〕kāng)慨悲涼。

【注釋】

(1)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組詩的其中一首。《步出夏門行》由序曲《豔》,以及《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龜雖壽》四首詩歌組成,作於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曹操北征烏桓(wun4〔援〕huán;古時北方少數民族名)勝利之時。全詩描寫了河朔(黃河以北地區)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了個人的雄心壯志。滄海:大海,這裏指渤海。

(2) 臨:登臨,登上。碣(kit3〔揭〕jié)石:山名,位於今日河北省昌黎縣北。曹操遠征烏桓及凱旋而歸時,皆路經這裏。

(3) 何:多麼。澹澹(daam6〔啖〕dàn):水波搖蕩的樣子。

(4) 山島:海中島嶼。竦峙(sung2 ci5〔聳似〕sǒng zhì):聳立。竦:同「聳」,高起,直立。峙:對立。

(5) 蕭瑟(sat1〔失〕sè):秋風吹動凋零的樹木時所發出的聲音,亦指寂寞淒涼。

(6) 洪波:洶湧的波浪。

(7)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出沒於大海之中。

(8)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燦爛的銀河,也好像來自海裏。星漢:星河,銀河。

(9)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兩句是漢魏時期樂府詩歌為了配合演唱而加上去的文辭,與原文並無直接關聯。曹操很多詩歌都有這樣的結尾語句。意思是:極之高興啊!就用詩歌來歌詠我的情懷。至:極。志:情志,情懷。

【解讀】

《觀滄海》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建安十二年,曹操順利征服長期侵擾中原的烏桓,班師回朝。正是懷着這勝利的自信,曹操登上渤海邊的碣石山,觀覽波瀾壯闊的大海,並寫下了這首詩歌。

隨風搖蕩的海波,高聳直立的山島,樹木葱鬱,草木豐盛無邊,充滿生機。這一切彷彿都在慶祝詩人北伐成功,班師而還。可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狂風帶來秋的蕭瑟,帶來海的奔湧,沉浮不定,又彷彿告訴詩人:消滅羣雄,統一全國,通往真正勝利的道路上依然有驚濤駭浪。但無論是勝利的喜悅,還是對前路未知的憂慮,這一切,連同偉大的日月星辰和浩瀚無邊的銀河,都似乎快要以新姿態從大海中重生。

縱觀全詩,詩人用剛健有力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吞吐天地、浩瀚無邊的大海圖景,體現出詩人開闊的視野、寬廣的心胸,以及統一天下的偉大志向。而在豪壯大氣的背後,也隱隱傳達出詩人對未來的憂慮,從而使詩歌又歸於深沉和感慨。

【文化知識】

建安文學

建安文學是指東漢末年建安年間(公元一九六至二二零年)的各種文學作品,風格獨特,在文學史上獲得崇高評價。

建安文學源於社會現實。受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啟發,文學不再是詮釋儒家經義的工具,而是反映現實、抒發情志的藝術作品,文人創作不再受到束縛。加上政治動蕩,戰爭連年,民生困苦,都給文人提供了創作題材,藉文學作品反映社會實況及個人遭遇。

建安文學也源自政治領袖的倡導。統稱「三曹」的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既掌握政治大權,也雅好文學,於是形成了以曹氏為中心的文學集團,其下文人多為曹氏政權的部屬,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應瑒(joeng4〔羊〕yáng)和劉楨(zing1〔精〕zhēn)和阮瑀(jyu5〔雨〕yǔ)七人,合稱為「建安七子」。

【練習】

(點擊鏈接查看參考答案)

 為甚麼詩人會途經碣石山?

○A·因為詩人正在巡視天下。

○B·因為詩人打算刻石記功。

○C·因為詩人北伐勝利而歸。

○D·因為詩人準備南征吳國。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意味着甚麼事情?

 下列哪一項並不是詩歌中「日月之行」、「星漢燦爛」所象徵的意義?

○A·國家的康莊前景

○B·偉大的山川景色

○C·輝煌的文治武功

○D·百姓的美好生活

 詩歌末尾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是甚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