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马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自称祖籍在今天河北的河南朋友。其实,韩愈的出生地在河阳(今河南孟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原人士。

韩愈的名头很响。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了这些名头,有些人一定出去招摇了,君不见各门派就是为了一个正统的接班人或者“掌门人”的名号斗得不可开交?门派还不知道能不能留名,能存在多久,但口诛笔伐、自相残杀的争斗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描写。

韩愈没有这些想法,也不屑去争斗,他知道名声最终还是后人给的,生前所得不见得都经得起检验。他有更高远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梦,为此,他要付出代价。792年,韩愈登进士第,后因论事被贬至阳山。再后来,那就是真的士大夫所要经历的一切——仕途坎坷与正义抉择。20多年后,这样的历练才正式结束,817年,因参与讨平“淮西之乱”,仕途才有了起色。不过,对士大夫来讲,官位与信仰相比,后者更重。这才是他们成为一代宗主的根本。即使前途大好,但是当皇帝做错了事情,他还是一如当年——进谏,而且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文人,不是只写了文章,而是还要有一颗正义之心,照耀千古——他们敢于发声,他们不平则鸣。他们痛恨那些苟且活着的“鸵鸟”样的人,觉得他们侮辱了“文人”这个词。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3),骈死于槽枥之间(14),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5),食之不能尽其材(1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7)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18)真无马邪?其(19)真不知马也!

【思维式古文解读】

千里马的告世人书——《马说》

中国文人的世界非常复杂,但是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文人相轻,一言不合就动笔,很多优美的文章都是这样问世的;另一个是永远感慨生不逢时,其实这个世界上生不逢时的人太多了,但是一般人又不能写文章,“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所以,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文人来完成了。为委屈之人说话的文章,一直就是中国文学里的大户。《古文观止》里有两篇特别的文章,它们为沉沦下僚者“鼓与呼”,然而世人只喜赞美,结果它们又成了最委屈的文章,虽然里面能找到关于人才困局的真知灼见。

唐朝文学家,也是当时的大愤青韩愈写了几篇被后人称为《杂说》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马说》,谈的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这里面的比喻非常简单明了,就是朝廷或者各级人才选拔者与真正人才的关系。“选贤举能”这个话题热了几千年,文章多如牛毛,但这篇最牛:他说过这150个字之后,人才与选拔者关系的精髓就都囊括在其中了。

这篇文章为何牛到这个程度?用我的话来讲,因为韩愈提出了一个“千里马困局”,道尽人才受委屈的根由。换句话说,别人一万句都不如他一句。

他的两个悖论,一举击败古今名家。

可能会有人不服,眉毛一挑:“你确定?”我确实很确定,记得我上初中时,因为过于捣蛋,被罚背诵《马说》,为了建立对这篇文章的感情,我发现了很多秘密——文章着实写得不同凡响,开篇便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世间先有伯乐,在这之后才有了千里马。伯乐是谁?伯乐是传说中天上管理天马的神仙,在人间还有一个代言人——孙阳,与秦穆公同时期的人。

大家熟悉的管天马的官“弼马温”,是孙悟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电视剧中,只要妖怪提到这个词,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不客气了。其实“弼马温”是“避马瘟”的谐音,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个官。古代的《马经》《本草纲目》等书中说,古人养马的时候还要养母猴子,因为母猴子的尿液可以有效地帮马躲避瘟疫。这相当于养了一味活体中药,还是由母猴子来担纲的,孙悟空能不尴尬吗?而据说让孙悟空惹了一身骚的《马经》就出自孙阳之手。

这位孙阳有什么本事,竟然有了神仙的美誉?

他有高明的判断力。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发现千里马,而且公信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来看一个《韩诗外传》中的故事:有个人要出售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无人问津,他很郁闷,来见伯乐,就一个要求——“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伯乐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恋恋不舍地离开。很快,这匹马的价钱就暴涨了十倍。伯乐效应可见一斑!但是公信力的背后,说明他所发掘的千里马都得到了验证,那些在世人眼中本来平淡无奇,甚至是劣马的马,都逃不过伯乐的慧眼。伯乐识马能力超强,是千里马的知音。

可是,成人的生活总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知人善用的伯乐往往让人寻寻觅觅,却只能凄凄惨惨戚戚。

请看韩愈的起笔。按照逻辑,无论有没有伯乐这种专业人士,千里马这么一个特殊的物种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韩愈的话恰恰相反,没有伯乐,相当于没有千里马。主观竟然决定了客观,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意义。

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悖论,但又特别伟大。伟大在悖谬的无理,无理而妙,妙在世间的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这还不算完,韩愈的文章,强调穷追猛打。在唐宋八大家里,柳宗元和韩愈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柳宗元字子厚,做人还真厚道,即使情绪很悲愤,他也就是写写寓言,尽量委婉地抒情,比如后面我们要讲到的《种树郭橐驼传》,最终导致英年早逝。根据我的推测,他长久自我压抑,把风景、快乐都给了别人,结果自己成了“心理垃圾桶”,不抑郁才怪,不生病才怪。在《祭十二郎文》中一直哭惨,强调身体不好的韩愈比柳宗元长寿,他活了57岁,比柳宗元多活了十年,要是韩愈晚年生活稍微克制一点,或许还能多活几年。在今天看,活到这个年纪不算什么,但是在唐朝,皇帝的平均年龄都不超过50岁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年纪了。为何会这样?你看看韩愈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在战斗,比如《师说》《原毁》等,扔出去都是“文坛原子弹”。他的战斗精神让他把自己的悲愤发泄得干干净净,所以才活得长久。50岁以后的韩愈还是有很多高光时刻的,比如追随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之乱,有可靠资料表明,当时曾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在这个中唐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擒拿吴元济,可惜裴度未来得及行动,当时的驸马爷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

这么一个韩愈,他的进攻很犀利,有孟子的风格。

所以,他要继续抛出悖论,悖论越是荒谬,越能引导真相的浮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又是悖论。

按照常理,只要千里马常有,那按道理伯乐也该层出不穷,但是千里马的悲剧在于它出现的概率远远高于伯乐出现的概率。千里马的生不逢时成了常态,伯乐就更珍贵了。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这样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这个说法,韩愈不是空口无凭的。从795年到813年,韩愈经历了长达18年之久的跌宕起伏的生活,让他有了对人才境遇的深刻体验。尤其是贞元十一年(795年)他在一封给宰相的信中写了这样的句子,估计很多古代文人读起来都感觉像是在写自己: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韩愈在他这封非常克制,但是悲愤得都变了声调的书信里,用这几句话破釜沉舟,誓死一搏了:我等了你四十多天,写了那么多自荐信,结果三番五次地就连你家看门人这关都过不了,我们这些人才,还有法活吗?

韩愈擅长现身说法,而且他还不断地通过生活积累阅历。有些功名的千里马尚且仰人鼻息,人见人欺,看人脸色过日子,一般人才的遭遇就可以脑补了。《马说》文章虽短,但却是韩愈用生命写出来的作品,那种身负千里之能,但是只能沉沦下僚的郁闷,能够引起天下人的共鸣。

为何韩愈一文写就,天下停笔呢?

两个字——“良心”。

韩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时,那是直击良心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喂普通的马那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这段话化用了伯乐当年发现千里马的故事,在同等条件下,千里马优势全无,劣势倍显。千里马的养育成本高,成才时间长,需要条件多,而它的优势,包括它的软硬实力,判断起来非常复杂。

结果,当天下的选才者有时自己都未必是人才,也不懂这个规律的时候,千里马就惨了:千里马出来一匹埋没一匹,冒牌伯乐出来一个红一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驱使千里马而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能力,听千里马嘶鸣,却不懂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貌似心酸地说:“天哪,天下竟无一匹千里马!”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尤其“执策长叹”,假伯乐站在千里马面前,大呼时无良驹,就像选才者高呼时无英才!这非常理性地讲了一个道理:不是天下无马,而是天下无伯乐。前面怎么读都是马的悲凉,后面怎么读都是人的遭遇。伯乐与千里马,朝廷与人才的形象一下子合二为一了。还有些不当讲的话,现在都不用讲了,朝廷的那帮当权者低劣的政治素养、令人发指的选拔能力跃然纸上。

要知道,韩愈写这篇文章的后果,是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在贬谪的路上,如果这样下去,等待他的将是千里马命运中最可悲的一种结局。一般情况下,朝廷用人的政策,很多人心知肚明,但是能像他一样站出来“不平则鸣”的人很少。中唐的中年特征,最重要的不是处于“中唐”这个时间,而是它的气象,已经没有了那种年轻人的盛气,自然也就没有了生气。一帮中年油腻男,在朝廷里混日子,而真的有才之士,不是遁迹于江湖,就是挣扎于草莽,最好的那种,也只是在基层工作,明明是千里马,却和毛驴称兄道弟。

这也符合韩愈的性格。他刚刚仕途无限美好的时候,也就是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史书记载很多善男信女要么倾尽家财,要么自残其身,以表示对佛的虔敬。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谏迎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养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估计一拍龙椅,青筋暴起,因为他宣布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人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到了潮州,原本以为他会像柳宗元那样游山玩水,结果,他写了一篇非常霸气的文章《祭鳄鱼文》,告诉祸害当地的鳄鱼:“你们都小心点,不怕皇帝的韩愈今天来了,难道我还怕你们?识相的赶紧走,去别的地方,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

正是在这种良知的支配下,在这种一以贯之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的战斗精神的支持下,他敢说这样硬核的话。仅凭这一点,当时的人,还有后世的人就该对他顶礼膜拜。因为在很多朝代,大家考虑的不是如何凭良心进谏,而是自己的谄笑够不够温柔。

所以,这篇文章虽短,读下来却酣畅淋漓,韩愈用两个悖论,点出了伯乐的重要性。伯乐越是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就越是悲哀。自身不是人才却充当了伯乐,去选千里马这样的人才,事情更荒唐、更具悲剧性。这就是“千里马困局”,也是人才屡屡被埋没的根源,一针见血,精辟至极。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一个字多不得,一个字少不得。千里马能不能被发掘取决于伯乐,而千里马出现的概率与伯乐出现的概率却相去甚远,是故悲剧不断,人马殊途。这就是人才的悲哀。韩愈写了这样的文章,后人都不好意思动笔了,因为再也写不出来更好的了。

我最怕这时候的韩愈放下笔,回头说一句:“掌声在哪里?”


(1)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年)。

(2) 鲜美:鲜艳美丽。

(3)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4)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5) 黄发垂髫(tiáo):(借代修辞)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里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6) 要(yāo):通“邀”,邀请。

(7) 邑人:同邑的人,同乡。

(8)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9)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0)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11) 规:计划,打算。

(12)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渡口。

(1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14)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15)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16)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

(17) 策:马鞭。

(18)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19) 其:大概,表推测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