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量子科技与软价值时代
2020年10月,中国最高决策层集体学习量子科技和量子理论。根据笔者2003年初步接触量子理论以及多年学习量子理论相关知识的体会,人们一旦接受了量子理论,对世界的认知就会跳出诞生于牛顿物理时期的哲学影响,思维模式会产生飞跃性变化。领导人和企业家如果理解了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就会跳出传统思维框架。
物理学高飞,哲学与认识论停留在100年前
哲学和认识论往往建立在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物质运动规律的基础之上。“物理学—哲学—经济哲学—经济学”是推动经济学和价值理论发展的基本路线。
在牛顿物理学出现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人们观察到潮汐定时涨落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精确性堪比钟表:如果精确测量的话,月亮绕地球一周是24小时48分钟,潮汐的周期也是24小时48分钟。当时的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只好用“月亮女神同时也掌管着潮汐”来解释。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这部著作提出的万有引力学说精确地解释了潮汐现象——当月亮与这一片海水的距离最近时,月球对海水的引力达到最大,潮水也就达到最高点。
牛顿物理学强大的解释力对那个时期的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经过牛顿物理学解释的世界,就像一只被设计好的钟表在精确地运行。牛顿物理学不仅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同时也奠定了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认识论基础——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论。随着牛顿物理学大行其道,绝对时空、绝对运动与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的大厦也建筑得无比巍峨,不仅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在历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中也有一席之地。
在牛顿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物理学经历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等阶段。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空间从牛顿理论的低速、宏观世界进一步拓展到高速和微观领域。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化概念,掀开了物理学发展新的一页,随后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思想,1926年玻恩提出波函数的概率解释,1926年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20世纪50年代平行世界理论被提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弦理论”和“超弦理论”,以及近几年的量子传输、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物理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与物理学对人们认识论的拓展同步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能、热能、动能、光能、微观粒子裂变等运动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为人类财富的来源,光波、声波、电磁波等成就了现代通信和空间探测技术;互联网世界超越了传统的语言、文字等主观价值载体,成为价值的典型代表形式。量子计算、量子传输、量子通信等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科学的进步和突破本应该同步带来哲学和认识论的变化。然而,由于近现代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隔行如隔山,很少有人能够像科学启蒙时代那样对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因此,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突破并没有迅速传播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更没有带来哲学、经济学理论上应有的突破。在经济学领域,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还在沿用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马歇尔等的哲学认识论和经济学价值理论。
如图1.1所示,横轴上方那些为近代经济学奠定基础的价值理论经典著作,主要出现并完成于1890年之前的经典物理学时期。100多年过去了,财富的价值源泉都变了,人们对价值的认知能不变吗?
图1.1物理学的进展和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停滞
价值的源泉变了,价值理论能不变吗
在经典物理学时期,人们主要通过对地球资源的加工来创造价值,传统价值论是符合当时的价值创造现象和规律的。在量子时代,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资源在其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小,人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我们如果还抱着只能解释地球资源创造价值的传统理论不放,就如同刻舟求剑,最终只能在滔滔逝水前徒增迷惑。
在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中,在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高端服务业里,那些创造价值的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属于微观高速运动的量子世界,因此更具有电子波动的抽象性、跳跃性、模糊性等特点,传统价值论中的生产函数、效用函数、供求关系函数在这些领域大部分是失效的。古老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成本费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关系价值论等,虽然在物质产品制造领域依然有效,但是在大部分软价值创造领域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理论枷锁,量子时代的经济哲学亟待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整个经济学都需要新的价值理论的支撑——这种新的价值理论,必须是在把握量子世界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尤其在量子时代新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以量子理论为认知基础的软价值理论认为:研发、创意、品牌、知识、信息、文艺作品等的价格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软价值产品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有不同的定价;软价值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人们主观认知的影响;软价值是不守恒的;软价值的变化是非连续的、因果可逆的;软价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
相对性与参照系定律
与牛顿物质世界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不同,软价值是相对的。在以牛顿物理学为认知基础的传统价值论中,一辆汽车的价值是绝对的,如果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之间存在差价,那么这主要是由税负和经销商的竞争程度不同造成的;而在以量子理论为认知基础的软价值世界中,一件商品的价值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比如京剧在中国是国粹,但在欧洲可能难以得到欣赏。同样一个上市公司,在中国香港股市是一个股价,在中国A股市场则是另外一个价格,因为这两个参照系的汇率、利率、风险溢价等参数都不一样。
主观性与群体认知定律
在牛顿物质世界中,价值是产品的客观内在价值;而在软价值世界中则不同,软价值不是纯客观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很强的主观性,软价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体性认知决定的。如同测量一个微观粒子的质量,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同一个人今天测量和明天测量得到的结果也有可能不一样,因为测量结果受到测量者的影响,而测量者自身的能量不一样。研发、创意、品牌、知识、信息、文学作品的价值,既取决于产品的客观方面,也取决于人们的群体性认知。
软价值不守恒定律
物质产品的价值是守恒的,如果一件物质产品的价值被创造出来,则一定有等量的原材料、资金或劳动等要素投入;如果一件物质产品被消费掉,那么它的价值也会随之消失;如果一件物品的所有权从A转移到B,那么它的价值也随着A转移到B。
然而,在软价值的世界中,一个研发创意所创造的价值是不能用消耗多少脑细胞或脑电波来衡量的,也没有对应的成本投入;同一件产品的价值经常会因为消费者的主观认知(体验)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软价值是不守恒的,就像越多的人欣赏、评价和传播凡·高的画作,凡·高的作品价值就越高;一部音乐作品、一个网络游戏、一个品牌,不会因为有新消费、新人欣赏而减少或引发所有权的转移,因此很多软价值并不是专享的,而是可以共享的。
软价值变化的非连续性定律
在牛顿物质世界,变化是连续的,商品的价值创造自然也是连续的、确定的,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只要配备适当的设备、人力,提供充足的电力和原材料,流水线就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产品。因此,在物质世界中,产品的价值是相对稳定的,即便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其价格变化大多也是连续的。
在量子世界,假设量子的等级就像一个个台阶,那么一个人的身体要么站在这个台阶上,要么站在那个台阶上,不可能双脚同时站在两个台阶中间。量子的运动也是跳跃性的,从这个量级到那个量级的变化也是不连续的、跳跃性的。以人类创造性思维为物质基础的软价值,其变化也是非连续的、跳跃性的。比如创作,有灵感时,人们很快就能画一幅画,写一篇小说,创作一个剧本;没有灵感时,连续几个月也创作不出来。一项科学发现的到来,可能是妙手偶得,毫不费力,也可能是踏破铁鞋,难觅踪迹。同样是殚精竭虑拍出来的电影,可能会成为全球影迷追捧的爆品,也可能出乎意料地变成“票房毒药”。就像量子“跃迁”现象,微观粒子只有吸收了特定的能量才能跃迁到更高的能级,然而这个特定能量是多少,在软价值的世界中却很难测定。
软价值“域”定律: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
在“硬产品”的世界中,价值虽然可以沿着某条趋势曲线变化,但是在特定的时点,价值是一个确定的价格。而在软价值世界中,价值不再是确定的趋势线或点,而是一个个只能按照概率来把握的价值“域”,即软价值可能在一个“域”内波动,停留在某个点的情况只是一个概率。
比如,这个创意、这幅画、这首诗歌、这只股票值多少钱?它只是在一个价值“域”中运动,价格可能是发散的,也可能是收敛的。若能判断软价值波动的区间、运动方向,就可以判断它停留在某个价格的概率。
软价值时代:爬行动物进化出翅膀,飞向天空
不同时代的财富创造有着不同的稀缺要素。在农业时代,土地是价值创造中最主要的稀缺资源,因此,土地拥有者成为财富分配的主导者。在商业时代,航海能力和商业通道成为价值创造中的稀缺资源,因此,那些垄断了贸易航线的国家,例如葡萄牙、西班牙,一时富甲天下。在工业时代早期,资本是价值创造中的稀缺资源,因此,那些最早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群体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当资本过剩而先进技术、管理能力成为稀缺资源时,掌握技术、管理能力的知识精英开始掌握价值创造和财富分配话语权……在如今的软价值时代,什么才是决定财富流向的核心要素和稀缺资源呢?
农业的特定生产组织模式是农田和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中国的农业文明时代有以村庄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工业的特定组织模式是厂房、生产线,需要固定工作时间和场所,以及与大规模生产、销售、服务相配套的社会组织模式,因此近代工业文明也促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
与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服务业不同,从事软价值创造的人不仅不需要固定的工作场所或固定的工作时间,甚至也不需要单一的就业岗位,对于这些研发、创意、设计人员而言,能否产生有效创意和精品设计,取决于是否适合自身特点,组织模式是否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个性化“生产”,是否拥有更多的自由安排和更少的外在工作束缚。
当然,不同的行业也存在不同的特点。大学教授可以选择在上课的时候才去学校。作家可以选择晚上写稿,白天休息。演员可以拍完一部戏之后休整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师可以通过看似毫无目的的漫游、与无关的人聊天等方式,寻找灵感,启发思维。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需按进度提交作品,并不是必须固定在某一场所、某一城市。软件开发人员虽然也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办公时间,但其意义只限于团队成员间必要的交流与协作,随着互联网和包括视频在内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多团队交流与协作也由“线下”移到了“线上”。
软价值时代,各行各业的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比如,中国的几百万个活跃网店的店主不仅从事着富有弹性和个性化的工作,而且带动直接相关的就业机会上千万个。统计表明,美国有近6 000万名自由职业者,占劳动力总数的36%。
除了工作和“生产”模式的变化,软价值时代人们的工作身份也不再单一:各个行业的知识专家经常在正常工作之外从事演讲、咨询、顾问等工作;越来越多的技术专家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运用其技术成果开展实业经营。在软价值创造的相关领域,越来越多的就业者拥有多重身份特征。比如,杰克·多西,天使投资人/软件专家/人像摄影师;理查德·塞勒,行为经济学家/基金经理/奥巴马竞选智囊团成员/电影演员/专栏作家。
这种多重职业身份的就业模式,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软价值创造能力。对此,国务院2020年专门出台相关文件,鼓励灵活就业,支持多重就业身份。深圳等地区也推出了“双聘制”等模式,吸引在其他单位任职的专家每年分出一定时间来深圳工作,并给予其丰厚的待遇。
如果一个生物体的细胞发生了变化,这个生物体会怎样呢?如果社会的微观组织变化了,那么未来的社会组织模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软价值创造除了带来企业组织变革,也通过就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来影响社会组织模式。
工业革命一旦把人们从农村带到城市生活,人们恐怕就再也难以回到并适应过去的生活了。就像鱼类从海洋爬上陆地,演化成爬行动物,它们就不再是鱼类了。软价值创造带给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的变化,就像爬行动物进化出翅膀、飞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