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是全国乃至世界人口和经济较为聚集的地区,占全市约1/3面积的平原地区却承载着绝大部分首都功能。随着人口、经济的继续高密度集聚以及中心城区的无序扩张,北京市平原区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生态资产严重匮乏。

为了加强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平原地区少林和以PM2.5为代表的空气污染严重的现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动平原地区造林工作,从2012年开始,在北京市平原地区新增森林面积100万亩。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无疑对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绿化在北京甚至国内尚属首例。至今该工程已接近尾声,然而平原区造林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尤其是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特别是控制PM2.5)作用尚无公开报道。如何科学、客观、定量地评估该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后续工程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书针对当前北京市的生态环境特点、森林的关键生态功能,并参考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技术规范》(DB11/T 659—2009),选取削减PM2.5、滞尘、吸收SO2、降温增湿、提供负离子、消减噪声以及生物多样性七项指标构建北京市平原区造林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在2012年已造林地矢量数据及未来造林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样地调查、环境质量监测、生态功能实测、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手段对平原区造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估。重点针对平原区造林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功能,特别是削减PM2.5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对策建议。

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生态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北京市人均森林面积,可使北京市人均森林面积增加30m2,使平原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净增10个百分点;二是能够防止中心城区范围无序扩张,特别是六环周边以及城乡结合部地区,使得这些地区部分用地性质从建设用地转为生态保护用地,缓解了中心城区继续“摊大饼”式向外过快扩张,对城市发展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三是可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平原区造林可使局部区域PM2.5浓度平均下降0.57μg/m3,最高可下降2.3μg/m3,即靠平原区造林工程平均可实现在造林区域完成《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PM2.5浓度下降总目标的2%,局部地区最高可达8%;造林可使环境空气中粉尘去除一半左右;造林可使局部地区SO2浓度平均下降约0.3μg/m3,对大气中SO2的去除率可达1%;造林可使造林区内小环境温度降低2°C,相对湿度增加3%;造林区域负离子浓度比市区浓度高10倍;100m的林带可使噪声消减22%。待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全部成熟后,其大气净化(削减PM2.5、滞尘、吸收SO2)的效应为成熟前的1.67倍。

本书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与城市环境研究所负责科研与管理工作的技术业务骨干参与编写,他们熟悉北京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环境管理需求,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本书不仅反映了平原区造林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的结果,也反映了北京市环境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在破解平原区生态环境难题中所开展的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同志们也参与了野外调查,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由刘春兰、陈龙、陈操操、李少宁、李铮、王海华著。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裴厦、关婧、孙莉、王辉、乔青、张继平。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教,欢迎来信探讨(liuchunlan@cee.cn)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著者

201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