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张说
- 润物含情:唐代五律百首详解
- 许铭
- 1720字
- 2021-04-21 10:57:17
幽州[1]夜歌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2],能忘迟暮心[3]。
军中宜剑舞[4],塞上重笳[5]音。
不作边城将[6],谁知恩遇[7]深。
【作者】
张说(yuè)(667—730),字道济,洛阳人,享年六十四岁。武则天时,授太子校书郎。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开元九年(721)为宰相。官终右丞相兼中书令。掌文学之任共三十年。文笔雄健,才思敏捷,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tǐng)并称“燕许大手笔”,尤其擅长于碑文、墓志的写作。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被贬岳阳时的作品较有特色。有《张燕公集》。
【题解】
据《新唐书·张说传》记载: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崇不和,被贬为相州刺史,再贬为岳州刺史。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视察边政,设宴慰劳前方将士。此诗即写在幽州都督府中的那次夜宴。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阳郡(今河北蓟县)。此诗标题的意思是:赋诗描写在幽州都督府中一次夜宴的情景。
【注释】
[1]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2]正有:正好有。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的宴会。[3]迟暮心:因衰老而引起的凄凉暗淡的心情。[4]宜:应当、适宜。剑舞:即舞剑。[5]塞(sài)上:边塞上,当时幽州为边防要塞。重(zhòng):看重,重视。笳(jiā):即胡笳,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其声音苍凉高亢。[6]边城:边疆城池。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7]恩遇:指皇上的恩德。
【译文】
地处北方的幽州,晚上,阵阵凉风吹起绵绵细雨,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翻动着萧瑟之气。宴席摆在军中高大的厅堂里,酣饮能使我暂时忘掉衰老。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能知道皇恩深厚呢!
【解析】
此诗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既有森然之气,又有振奋之辞,巧妙地衬托出边防将士高昂的士气,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白首壮心的情操。
首联描写北地秋天雨夜萧瑟的环境,反衬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深秋之际,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只听见树林间一片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下句暗用了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增强了悲壮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
颔联写高堂宴会。正好在高堂举行宴会,与将士们同乐共饮,能够使诗人忘记自己衰老的心态。“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宴会,突出了宴会的欢乐气氛。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将诗人感叹岁月流逝、要抓紧报效祖国的心意深沉地表达出来了。
颈联表现欢乐气氛。上句写视觉,下句写听觉。在都督府的宴会上,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给人以昂扬雄壮的感觉,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也衬托出边防将士昂扬的斗志。在观赏粗犷剑舞的同时,又有人吹奏起胡笳,那苍凉高亢的声音使将士们精神振奋,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
尾联表现诗人的白首壮心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一方面,诗人意味深长地指出:边地艰苦,而未临其境者是不会感受到这样的艰苦的,也不会感受到朝廷对将士们的关心,勉励戍边将士为保卫边疆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作者的意思是:作为边城将领,戍守边防,是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在边地才能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工作让自己去做,因此感觉到朝廷对自己的信任。
此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全诗语言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十分精当,“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上是经过了认真锤炼的,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格律】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此诗的平仄格式为首句平起仄收式。
此诗的韵脚分别为下平声十二侵韵中的“林、心、音、深”。尾联中,第八句的“谁”与“知”同属上平声四支韵,为犯小韵。
此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均工整。
“忘”古音属平仄两读字,分别属下平声七阳韵和去声二十三漾韵,此处应为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