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T 5138-2014 电力工程数字摄影测量规程
-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 1693字
- 2021-04-22 19:12:58
7.9 像片控制点测量
7.9.1 像片控制点平面高程测量宜与基础控制测量同期完成,但像片控制点测量和基础控制测量应分开单独进行平差计算。
7.9.2 输电线路工程像片控制点采用GNSS静态测量时,像片控制点距离起算的基础控制点的距离不宜大于7km。
7.9.3 输电线路工程像片控制测量当采用快速静态方法测量时,采用单频或半波长接收机测量时,每个时段观测时间不应小于45min;采用双频或全波长接收机测量时,每个时段观测时间不应小于20min。
7.9.4 像片控制点测量采用GNSS测量时,宜布设同步环或异步环测量,基线解算后应进行同步环和异步环闭合差校核,同步环和异步环校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会产生三边同步环,在处理各边观测值后,应检查全部三边同步环闭合差。其三边同步环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式中:WX——三边同步环纵向坐标闭合差(m);
WY——三边同步环横向坐标闭合差(m);
WZ——三边同步环竖向坐标闭合差(m);
WS——三边同步环全长闭合差(m);
σ——取同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接收机标称精度计算的弦长中误差(m)。
2 当由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异步环闭合环时,应进行校核。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式中:WX——异步闭合环纵向坐标闭合差(m);
WY——异步闭合环横向坐标闭合差(m);
WZ——异步闭合环竖向坐标闭合差(m);
WS——异步闭合环全长闭合差(m);
n——组成异步闭合环中的边数(m);
σ——取异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接收机标称精度计算的弦长中误差(m)。
7.9.5 当采用GNSS测量时,应随时注意GNSS接收机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并填写GNSS外业观测手簿。当接收和存储出现异常时,应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他接收机以调整观测计划。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时段观测宜在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量至毫米,两次天线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2 观测期间,不得在接收机附近50m内使用电台、10m内使用对讲机或接通手机;
3 在GNSS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测量中,同一观测单元期间各个GNSS接收机的采样间隔宜相同,不能变更;
4 同一观测时段过程中不应进行自测试、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
5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将接收机内存的数据文件传送到计算机内或转录到外存介质上。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应拷贝,并一式两份,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和删改。
7.9.6 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GNSS接收机标称精度的倍。
7.9.7 当发现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GNSS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对不满足要求的数据进行补测或重测。
7.9.8 进行像片控制点平差计算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定起算数据,并对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及精度进行检查分析。
7.9.9 像片控制点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RTK和网络RTK两种方法测量,有条件采用网络RTK测量的地区,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技术测量。
7.9.10 采用RTK测量像片控制点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单基准站测量时,像片控制点距离基准站的距离不应大于5km,观测次数不应小于2次,起算点等级应在基础控制二级点及其以上;采用网络RTK测量时,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2 测区坐标系统的转换参数应采用不少于3个点的高等级起算点解算,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测区范围;不得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解算;
3 RTK像片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2cm,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基本等高距;
4 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5 RTK像片控制点测量时,每次观测历元数不应少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4cm,各次测量的大地高较差不应大于4cm,各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7.9.11 采用RTK测量像片控制点时,测量流动站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 网络RTK的流动站应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
2 网络RTK的流动站应在有效服务区域内,并实现与服务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
3 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获得固定解;
4 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5 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检测合格后才能继续作业;
6 每次作业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应进行至少1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同一点进行2次测量时高程较差不应大于4cm。